《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和合篇》以和合为主题,分为八个章节讲述了和合二仙、一团和气、白蛇传说、回荆州、韩湘子度妻、樊江关和对花枪、罗章跪楼、八仙的故事,配以相关的中国传统年画;知识广角部分极为扩展人的视野;点悟 絮语部分以故事或主题来反思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
楹联是律诗中对仗句的演变和发展。它特别强调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西湖周围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道观、洞府、牌坊,这些地方留下了很多历代政要、名流、骚人、墨客所题写的楹联,给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增添了不少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余在游山玩水之时,特别爱读这些楹联。自2004年起,历时10年,登山涉水,不避寒暑地跑遍了杭州市的各个景点,将楹联抄录下来,终将它整理汇编成集,至今已汇得1800~副楹联。其间,对某些难认的字,就按实描画在纸上,向当地有关人士及文化管理部门查询,有时还向撰写楹联的本人询问清楚。经过多次实地核对,尽可能做到无差错。 在楹联内容的选择上,以可读性、切实性、哲理性为上,并摒弃酸腐、庸俗之作,适当收录言简意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大同篇》以大同为主题,分为八个章节讲述了薛家将、祝寿、二十四孝、龙生九子、灶王爷、五子登科、家堂、安居乐业的故事,配以相关的中国传统年画;知识广角部分极为扩展人的视野;点悟 絮语部分以故事或主题来反思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仁爱篇》分为仁兽传奇、大慈大悲、和谐好合、天人合一、悲悯情怀、人性关怀和仁者爱人七个章节。每章有来龙去脉、知识广角、佳作赏析、点悟 絮语等内容,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的经典故事以及宣扬仁爱的诗词佳作。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民本篇》是以 民本 为主题,围绕着爱民、福民、尊民、贵民、重民、富民、保民、恤民、安民这九个民本思想讲述与其相关的故事。每章有来龙去脉、知识广角、人物典故等内容,从不同角度介绍与民本思想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传说,并配有和各章主题相关的年画。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诚信篇》,分为以诚感人、信守承诺、舍生取义、知错能改、爱要真诚、以诚待人和知恩图报七个章节。每章包括来龙去脉、知识广角、佳作赏析和点悟 絮语四个部分。从多个角度讲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故事,并对原有核心内容进行丰富扩展,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诚信正能量。
《阳光对联2000副》作者万日忠针对当前形势,精选和自创阳光佳联2000多副,分为通用新春联、城市城镇联、乡村农家联、节日庆典联、十二生肖联、阳光廉政联、阳光司法联、风景名胜联、行业部门联、祖国统一联十大类。这些对联以赞颂党、祖国和人民为主旋律,内容丰富,系统科学,新颖实用,堪称时代佳作,是我国城乡机关、团体和家庭选用对联的宝库。
沈凤霞、符德民、邹登顺编*的《对联年画》为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 之一。该丛书旨在向读者传递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成果,尤其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影响或者国际交流、经济贸易等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文明成果。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也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年画与中国*大的节日 春节相关,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对联,共五编,分别从源远流长的对联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俪言、对联赏析、选贴对联技巧、魅力四射的对联万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的分类、对联的写作和赏析等内容。下篇讲年画,共四编,分别从探寻年画足迹、年画内涵、有特色的地方年画、年画绘制工艺与张贴、年画收藏等方面讲解了年画相关知识。
当前,全国的楹联教育工作已开始步入轨道,一些地方校园里学楹联、用楹联形成热潮,尤其一些楹联教育工作开展得较早的地区,楹联进课堂也已纳入日程。而一些多年来坚持楹联教育的中学,学生的整体文学水平相对较高,高考的升学率也明显地高于其他学校,就是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的明证。 当然,在大学校园中,有没有必要开设一门独立的楹联课,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在全国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于目前*规定的学科目录中硬插入一种楹联课是不大现实的,也是会有阻力的。但是如果作为一门文理科学生都能选读的公选课或各学校都有的文化素质课,窃以为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这本简单介绍楹联知识和楹联赏析的小书,就是为了适应这样一种需要而写作的。
清代笔记,浩如烟海,其中李光庭的《乡言解颐》和王有光的《吴下谚联》,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的两部。 《乡言解颐》、《吴下谚联》二书,流传不广。解放前,《乡言解颐》在坊间偶然可见,但卷三均有缺页,致被周作人叹为原来的版缺,而引为憾事;《吴下谚联》则更属罕见,为早年中华书局出版《大谚海》所未收。鉴于二书作者的时代略同,内容方面也有其相似之处,因汇为一册,以飨读者。至于二书的糟粕部分,实际也是历代笔记的通判,相信今天的读者是可以抉别的。 《乡方解颐》五卷,为道光三十年庚戌原刊无缺叶本;《吴下谚联》四卷,为嘉庆二十五年庚辰老铁山房原版、同治十二年癸酉作者后人补刊本,每卷题“北荘素史集”,“耕还孙氏参,发明书眉;云峯陆氏校,偶评附注”。两书俱为点校者解放前在北平隆福寺街宝会斋书铺所得。十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节要张贴春联,结婚要张贴喜联,为老人庆寿要上寿联,哀悼逝者要出挽联,亭、桥、楼、阁、宫殿、祠堂、寺庙、商店、居室等都有对联张挂。可以说,对联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本书对于楹联的产生与发展,类型与特点,写法与避忌,均作了介绍,既讲基本知识,又教读者如何写好,并设专章介绍各种征联活动的出题、参赛、评选等。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古今楹联实例,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楹联的全部知识。内容丰富翔实,叙述口语化,文笔生动,是一本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兼备的文化普及读物。
本丛书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蒙学几个方面人手,选取国学经典中有代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故事》、《中国民俗实用对联大全》、《三十六计》、《诗经》、《史记简易读本》、《宋词三百首》、《励志版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孝经》、《曾国藩家书精编版》、《中华五千年》、《朱子家训》共十三部,加以编排整理,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力求使注释准确、译文生动,并精心选取大量国学知识以及国学典故,以帮助读者更深刻领悟国学精髓,树立终身不渝的理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的吸收文化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立君子品,做智慧人。王春红编著的《中国民俗实用对联大全》是该丛书之一。
《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收录客家227个姓氏的祠堂、家庙或宗祠的很好楹联30000余副,包括历代客家人编撰的对联,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地、迁徙流转地的对联,非客家作者为客家所题撰的对联。全书按姓氏编排,先说明该姓氏的图腾、姓源、分布、郡望和堂号,再介绍该姓氏的祠堂楹联。楹联按门联、堂联、栋对、龛联、祠联编排,对于有典故来源的楹联进行注释。
《清末丹噶尔民间楹联大全》主要内容包括:春联,婚联,诞育,祝寿,贺联,神联,建庙,贺生意,哀联,诗词,帐联。
对联,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形式,是与人民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化载体。在我国,民间的婚丧嫁娶、生育祝寿、乔迁新居等喜庆之事,统称 红白喜事 。而 红白喜事 与对联结缘由来已久。梁石编著的《红白喜事对联大全(第3版)》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与时俱进,在内容上将一些与时代特色不相符的内容删去,也做了必要的增补。突出其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重视营造意境,注重立意和锤炼语言,讲求对仗、平仄,具备了诗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二段体的格律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和民间无名作者,通过这种形式来抒情、言志、议论,创造了不计其数感人肺腑、耐人寻味、句工语精的佳作,有的还带着有趣的故事。它们是感情和智慧的花朵,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奇珍。 我们是对联的爱好者,长期努力搜求,今选择有情、有趣、有味的佳作,连同有关的故事、传说, 予以整理;对每则都作简要的分析,指出它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解释典故、难词,同时进行评价,以供读者在欣赏时参考。 此书分为哲理、江山名胜、讥讽、哀愤、店铺戏台、特殊形式、杂锦等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