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部茶学专著。在《茶经》中,陆羽继承和总结唐代及唐以前茶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 煎茶法 。他制定系统的茶事规范,制作以 二十四器 为代表的茶具、茶器,并通过实地寻访茶叶产地,为我们绘制出了相对完整的唐代茶叶产区图。陆羽因其著《茶经》、开茶学的历史功绩,以及以 精行俭德 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成为对传统文化中诗意栖居的精彩解读。陆羽也因之被称为 茶圣 。自陆羽之后,制茶、煮茶、饮茶方式虽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茶经》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方式,基本涵盖了以后茶学著作的诸多领域,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 本书采用权威底本,注释、译文力求准确晓畅,每章的点评文字既介绍本章内容,也梳理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历史。双色印刷,随文插入的茶具、茶器,以及反映煮茶、品茶
陆羽在唐代是一位音韵学大家,《茶经》是一本音韵极美的著作,读起来像《诗经》又如汉赋一样美,本书从读音与断句入手,花很多时间去校正一个字的读音问题,一段文字的断句,都是为了让《茶经》读起来更有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茶经》要从诵读开始,本书除按《茶经》原文的十篇排列以外,还借鉴欧阳修的 计字日诵 法,将《茶经》7000多字分成三十多课,也就是读者每天熟读200多字,一个月左右能熟读《茶经》。
《茶经》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 茶仙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作了综合性梳理。是世界现存极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 茶叶百科全书 。 《随园食单》是清代才子袁枚所著,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一种植物,更是时间、空间和自己的交汇与照见。中国人有心底里的东方审美情趣,在茶汤中看见宇宙星辰,看见过去与未来的自己。茶中伏藏的光阴,光阴中蕴含的茶香,都是天地在你心田的凝缩。借由本书,青年茶人李韬记述二十四节气里的茶事,从中我们得以感受东方茶意生活之美。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二十四个节气中自然的变化,人文习俗,每个节气品饮的茶品,通过节气茶事,来感受人文情致,进而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新的身心平衡与安顿。 本书的原创节气插画,富有节气美学意蕴,拓展阅读空间,与文字相得益彰,带来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杯清茶,曾被誉为使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的 至宝,也曾被贬为使人上瘾而丧失英雄气概的毒药; 曾产生中国久远而优雅的茶文化,也曾引起残酷而惨 烈的暴力竞争;曾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曾导 致*早的走私与掠夺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新知文库》是一位茶叶 行家罗伊 莫克塞姆的历史写作,他讲述了有关茶树 的神奇传说,以及茶叶品类、茶叶种植、制茶工艺、 茶叶贸易等知识,特别是英国人如何把茶叶作为一项 产业经营的头脑和手段。书中涉及了不少有关中国的 内容,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例如多年来西方人 一直认为有两种茶树一种生产绿茶,一种生产红茶, 而实际上任何茶树都可以生产这两种茶叶。尽管如此 ,西方人的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有很多 种不同的茶树,其中有些生产的茶叶*适合做红茶, 而有些则*适合做绿
《茶文化与茶健康(附精制8年陈熟普1泡)》分为九讲一个附录,引领茶饮爱好者、茶人进入茶文化与茶健康的世界。本书知识点丰富,行文平易,图书特色鲜明:一是充分体现茶学文理结合的学科特色,既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内容,又涵盖茶的人文历史知识;二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例如既讲解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等功能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分解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又介绍如何科学合理地泡好一杯茶;既系统阐明六大基本茶类的品质特征,又一一介绍鉴评各类茶叶质量的具体方法;三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也就是贴近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身体健康问题。喝茶对人体健康究竟有哪些作用?为什么喝茶对健康有好处?怎样才算科学饮茶,健康饮茶,文明饮茶?书中都作了明确的回答。 序 讲 茶的起源与影响 一、茶为何物 (一)茶树是什么样的植物 (二)茶指
在倡导低碳生活的当下,素食俨然成了一种时尚。而在美食家许石林看来,素,应是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而非无肉的奢靡。本书收入许石林近年来关于素食的72篇文字,旨在呈现自然草木的舌尖滋味。从常见的瓜果时蔬到意涵丰富的茱萸、石斛,从关中的腊八面到广东的春菜煲,再到非洲的英吉拉,作者在描述自然美味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道法自然的质朴生活的图景。
本书根据张信刚教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文化与经济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全书包括“茶与咖啡”、“丝绸与皮革”、“纸与硅片”、“亚欧大陆上的文明发展与文化交流”、“从万户飞天到嫦娥奔月——谈培养创新人才与建设创新文化”、“创造、传统与革新——我看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六篇讲座的文字稿和图片以及精彩问答部分。作者文理兼通、学贯中西、谈古论今,以广阔的视野、新颖的视角谈论经济与文化,给人以深刻启发。
古老而时尚的杭州,早已以“天堂”的盛誉闻名于世。而天堂里的阆苑仙葩,则毫无悬念地非西湖莫属。作为杭州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经过近两千年的辛勤开发,西湖秀美的湖光山色,悠远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延续的文化传承,真实厚重的文化史迹,多彩包容的人文价值,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早已使其成为具有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并以独特的文化景观被世人认同、称道、仿效和熟知。她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精英和包括东亚地区众多文化交流学者魂牵梦绕的文化圣地。如果说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品格的延续,决定于其文化传承的完整和深广的话,那么历史对杭州西湖简直是太垂青了。世世代代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和活跃于巷尾街头的说唱艺人,在西湖文化的浸淫和抚慰中,将西湖的文化基因安排得传承有序、载籍丰衍、研究深入、考辨有据。201
《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是一部关于中国名茶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安溪的风土志。 《茶之原乡(铁观音风土考察)》作者谢文哲回溯三百年时光,与历史对话,从安溪这“不可复制”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探寻铁观音这一伟大植物发源于安溪山岩之上的因缘际会。跟随作者走遍安溪的山川丘壑、村落茶田,我们会发现正是这茶乡大地的山、水、人、情,别样的风土,孕育了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 意”。 端起一杯醇香的安溪铁观音,我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天然的“圣妙香”,其中还蕴涵着安溪人对天地人伦的敬畏崇仰之心、安溪大地深厚质朴的风土气息,流动着安溪铁观音与安溪茶乡、与广袤世界间的动人传奇。
《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内容介绍:饮茶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和精神几经离合,不过初整合的是形式。 在寝殿造到书院造这种武家贵族独特的建筑结构过渡中,武家的宅邸发生了种种变化。……室内装饰等配合凸窗、搁板架、台板,这一书院造建筑样式的做法基本定型。 吃茶的方法从室町时代后期起开始发生变化。茶会客人的人数限制在数人,称之为“茶汤”。……随着茶会演变成茶汤、客人人数的减少,客间的狭小促使主客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于是就发明了被称之为小客问或数寄屋的特别茶席。 《茶道的美学--茶的精神与形式》的作者是田中仙翁。
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 了。林语堂先生这句话透 彻地说出了茶对于中国人生活的重要。 人们或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 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 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 喝茶品茗,给中国人带来了享之不尽的快乐 。本书为 中华茶趣文丛 中的一本,以漫谈随笔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笔调 ,系统而重点地阐述了清茶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一读。
近几年,伴随武汉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武汉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 武汉史话丛书 (共13册)、《武汉通史》(共10册)出版后,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与武汉出版社又组织编撰了 老武汉 丛书。该丛书分别从饮食、故闻、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胜景等,无论是选题和选材,还是体例、内容和行文风格,都具有新特色,可以说是武汉历史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为该系列之一的《武汉食话》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