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是全国普遍流行的节令风物,亦称花灯,与一般照明用的灯具存在着差异,但界定标准并不明显,不少灯具也具备观赏与装饰的功能;而灯彩也与灯具一样具有照明的功能。《中华灯彩》所说的中华灯彩,则侧重于观赏性能、娱乐性能更鲜明的花灯。
《碑帖珍品临摹本:王羲之墨迹选1》附有「远宦帖」翠张印页,供读者欣赏。学书必学王羲之。然而,王羲之真迹早已字无存。幸好,还有少量唐代临摹本留存于世,展现出「书圣」遗墨的神采。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初月帖」纵二十六点三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雨后帖」,纵二十五点七厘米,横十四点九厘米。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上虞帖」纵二十三厘米,横二十六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远宦帖一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二十一点三厘米;「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合为一卷,纵二十五点八厘米,横四十七点八厘米;「快雪时晴帖」纵二十二点八厘米,横二十四点二厘米;褚遂良摹「长风帖」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四十点九厘米;褚摹一七月帖一纵二十七点七厘米,横二十五点八厘米;褚摹「都下帖」纵二十七点九厘米,横二十
无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在本
唐摹本「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系王羲之尺牍。「丧乱帖」八行,六十二字;「二谢帖」五行,三十六字;「得示帖」四行,三十二字。三帖连成一纸,纵二十八点七厘米,横五十八点四厘米。有专家评说,此作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其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风。这件墨迹有朱文「延敕定」印记。有专家认定,此件唐代时传入日本国,现由束京官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收藏。唐摹本王羲之尺牍「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合装,亦总称为「孔侍中帖」,此三通手札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四十三点八厘米。其中「哀祸帖」三行,二十字;「孔侍中帖」六行,四十二字;「忧悬帖二二行,十七字。此件钤有「延敕定」印记,亦被认定唐代传入日本国,现藏于东京前田育德会。
大型文献纪录片《大鲁艺》首次用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通过百位老一代艺术家现身说法,展示、再现了鲁艺的成立、发展,以及它对我们文艺发展史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在我们新中国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该书为纪录片的解说词版本,书中既包括专家、学者对“鲁艺”那段历史精炼的解读,又包括部分亲历者对那段激情岁月回忆的口述史。歌剧《白毛女》参与创作者、《回延安》创作者贺敬之,《白毛女》中第一代扮演喜儿的演员王昆,影片《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表演艺术家于蓝……他们眼含热泪诉说着那段激情岁月。全书通过“宝塔山下、延河春晓、五月盛会、植根沃土、风云征程”五部分,对“鲁艺”的建立、发展及其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和浓缩。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全书210千字分九章:“绪论”“露台的兴衰”“祠庙献殿考”“山西泽州县冶底村东岳庙考述”“山西泽州县周村镇东岳庙考述”“山西稷山县南阳村法王庙考论”“山西蒲县东岳庙及其戏曲文物考述”“山西佳县白云山庙群调查报告”“江西东部宗祠剧场调查报告”,并附参考文献要目。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本书按中国艺术的分类方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了中国艺术的源流与发展历程,各门艺术专章皆出自台湾一流艺术史家之手,从中国文化的整体语境地来理解中国审美意识的根源与中国艺术形态的特质。本书图文并茂,并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便利,从中国文化的立场与语境出发,按中国艺术的分类方式来讲述中国的审美意识的源流与历程。艺术的历史,即视觉文化的历史,了解中国艺术之特质,可补文字记述历史之不足,去观看、触摸中国文化的历史。
“中国红”系列图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系列图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西晋文学家潘岳,曾创作「闲居赋」一文,被选入「昭明文选」。受其感染及影响,赵孟俯以高超的艺术水平,挥毫写就这篇名文佳作,为后世留下一件珍迹。这件书作笔法精熟,运笔出规入矩,字体典雅妩媚,颇具二王风范。其纵三十八厘米,横二百四十八点三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学者曹溶在「闲居赋」卷后题跋评说:「赵文敏在元朝甚被宠遇,洊历中外,勤于职事,晏息水晶宫之日较短,其书闲居赋得无倦于仕进,寄蒪鲈之思欤。用笔纯师李北海而运以姿秀,不诡过江家法,定为晚年合作。」编者将这卷珍迹成倍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鉴赏、临习。
宋正著的《河南戏曲文化传播考述》以戏曲班社在戏曲传播中的多重角色为核心,系统地分析了河南戏班在传播空间、搬演语境、传播形态变迁下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探索性地阐述了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本书研究中原经济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产业开发,对于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传承中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王氏装裱技艺”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王氏装裱技艺包括绫轴、手卷、册页和古旧书画揭裱与修复四种。本书从书画装裱的沿革讲起,内容包括书画装裱的过程、书画的修复、王氏装裱的传承与发展等,此外,还介绍了书画装裱的真伪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