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全书210千字分九章:“绪论”“露台的兴衰”“祠庙献殿考”“山西泽州县冶底村东岳庙考述”“山西泽州县周村镇东岳庙考述”“山西稷山县南阳村法王庙考论”“山西蒲县东岳庙及其戏曲文物考述”“山西佳县白云山庙群调查报告”“江西东部宗祠剧场调查报告”,并附参考文献要目。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本书按中国艺术的分类方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了中国艺术的源流与发展历程,各门艺术专章皆出自台湾一流艺术史家之手,从中国文化的整体语境地来理解中国审美意识的根源与中国艺术形态的特质。本书图文并茂,并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之便利,从中国文化的立场与语境出发,按中国艺术的分类方式来讲述中国的审美意识的源流与历程。艺术的历史,即视觉文化的历史,了解中国艺术之特质,可补文字记述历史之不足,去观看、触摸中国文化的历史。
“中国红”系列图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中国文化。其所关注的100个文化专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系列图书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西晋文学家潘岳,曾创作「闲居赋」一文,被选入「昭明文选」。受其感染及影响,赵孟俯以高超的艺术水平,挥毫写就这篇名文佳作,为后世留下一件珍迹。这件书作笔法精熟,运笔出规入矩,字体典雅妩媚,颇具二王风范。其纵三十八厘米,横二百四十八点三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学者曹溶在「闲居赋」卷后题跋评说:「赵文敏在元朝甚被宠遇,洊历中外,勤于职事,晏息水晶宫之日较短,其书闲居赋得无倦于仕进,寄蒪鲈之思欤。用笔纯师李北海而运以姿秀,不诡过江家法,定为晚年合作。」编者将这卷珍迹成倍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鉴赏、临习。
宋正著的《河南戏曲文化传播考述》以戏曲班社在戏曲传播中的多重角色为核心,系统地分析了河南戏班在传播空间、搬演语境、传播形态变迁下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探索性地阐述了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本书研究中原经济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产业开发,对于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传承中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王氏装裱技艺”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王氏装裱技艺包括绫轴、手卷、册页和古旧书画揭裱与修复四种。本书从书画装裱的沿革讲起,内容包括书画装裱的过程、书画的修复、王氏装裱的传承与发展等,此外,还介绍了书画装裱的真伪鉴定。
魏晋时期,文学家曹植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洛神赋」一文。这篇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美文,为历代文人传颂。书家赵孟俯曾多次书写「洛神赋」,其中以藏于天津博物馆和故官博物院的两件最有影响。藏于故官博物院的「洛神赋」,无书写年月。明代书家王铎在卷后题跋中评说:「此卷审观数日,鸾飞蛟舞,得二王神机者,文敏一人耳。」这一书卷纵三十点三厘米,横三百厘米。编者将这件「洛神赋」成倍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
《碑帖珍品临摹本:宋徽宗真书千字文》讲述宋徽宗赵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其兄宋哲宗无嗣,后由其继承皇位。其在位二十五年,国力日渐衰微。宣和七年(一二一五年),金兵甫下,赵佶将皇位传与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一二一七年),赵佶被金兵俘获,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赵佶治国无能,但其醉心书画艺术。在位时,广收古物书画,网罗昼师,扩充翰林图画院,曾指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昼谱」、「宣和博古图」等。他绘画重写生,现留存于世的「四禽图」等昼卷,笔法简朴,不尚铅华,而得自然生动之致。他与众多书家一样,也喜欢书写千字文,留存至今的两件千字文墨迹,犹如晶莹的双璧,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力。
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民窑器的洒脱和外销陶瓷的奇妙……古陶瓷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一段。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对历史趣闻的回顾,对精美古瓷的欣赏,对古人创造力的赞叹。谛听中国瓷器妙音,恰如面对灯下故人。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山水画集中体现传统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不仅以高妙的画法造诣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人文领域里最为深邃的寄托。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也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经典。全书分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详尽论述了对自然的审美、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鉴赏等诸多问题。此外,还附录了“山水诀”“山水赋”等数篇名家画论,是中国迄今山水画创作最精妙的范本。本书既是山水画创作的之书,也是提升审美意趣,回归自然,神游林泉山水的体验。
江南园林中,追求清雅生活的文人雅士,常于厅堂、书斋插一瓶花,以求野趣诗意。《瓶花谱》与《瓶史》既是对明代之前插花艺术的总结,更是中国式文人插花的正宗。 《瓶花谱》为明代张谦德所作,是明代实枝插花的经典著作 。全书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八个方面,详尽阐述自由式插花自然性灵、崇尚天然的韵味,以及追求原生天成之趣。 《瓶史》为明代袁宏道所作,是我国瓶花史上的奇葩之书 。全书共十二篇,从鉴赏角度论述了花器选择、花材选用以及花艺插法等,是我国古代文人气质的一部插花专著。 插花为案头之物,无扦剔浇顿花木的繁杂劳苦,仅享赏咏之乐,取者不贪、遇者不争,可谓生活之美。
宋元丰五年农历七月,被贬谪于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写下的「赤壁赋」一文。时过三月,苏轼再游赤壁,又写出「赤壁赋」一文。两赋为姊妹篇,于是便有前后赤壁赋之称。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创作出两篇优美的佳作,为后世文人深深喜爱。元代大德五年,书家赵孟俯应友人之请,书写两篇「赤壁赋」并绘苏轼像一幅。有方家评论:赵氏这件墨迹法度严谨,字体秀丽,笔法圆润流畅,起笔藏露交错,运笔迟速分明,转折方圆结合。此书点的写法最为特别,其姿态繁多,长点、短点变化无常,藏露多取侧势,信手点来,俯仰自如。这件墨迹为纸本,册页,每页纵二十七点二厘米,横十一点一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者将这件墨迹成倍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
本书依据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尤其是文化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进行综合、整体、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民间艺术创造中的自然生态观念,民间造物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形态、艺术形态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民间艺术的文化时空存在,民间艺术的信仰观念、伦理情感、真善美的统一等精神文化形态进行了探讨,从而相对全面地揭示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基础,及其作为民间文化的内容和载体的特征。
本书为顾则徐与朱中原两位文化学者的对话记录,以大艺术、大文化、大思想、大历史观的视角对中国书法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有意无意借鉴梁启超式的风格,纵横捭阖,古今一体。本次对话的许多命题基本属于颠覆性的。此对话虽然涉及大量的书法史方面的问题,但目的并不在于进行史料的堆积与整理,也不是为了要对某个书法文本或书迹进行重新解析,而是对书法进行某种“原思维”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