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文字深入浅出。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5乙巳蛇年迎新纳吉。甄选收录295幅实景壁画、70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从神佛护佑、经变故事,到传统建筑、服饰妆容、世俗生活,收录大量难得一见的未开放洞窟与未公开遗珍素材。菩萨低眉、天王威仪、金刚怒目、伎乐踏歌……看见久已逝去的异域世界,看见繁多人物、富丽场面、瑰丽色彩、纯熟技巧。元旦节,敦煌文献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记载,开年建福,此日金刚萨埵菩萨,传递无坚不摧的力量;上元节(正月十五),敦煌文献记载“灯笼火树,舞席歌筵”,此日《琳琅宝座图》,彩云围绕、飞天散花,彰显繁复华丽;冬至日,敦煌文献中有“阳爻始动,万物生芽”,此日《好友小酌图》,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年末,敦煌文献记载“长至初启,佳节应期”,此日天人头戴宝冠,手举祥瑞花
作者在《音调未定的传统》这本书里,展现了更加悠长和耐心的学识和面貌。眼界放宽到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哪一个历史学家不希望在全景历史视野中试一试自己的这把宝剑?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待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发生错位。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一状况?朱维铮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 是什么 ,然后才能追究 为什么 。他的那种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 证伪 式研究,让不少同道 憎厌 ,却赢得了海内外严肃学者乃至一般读者的认同和尊敬。本书是朱先生对现状 信而犹疑,将信犹疑 心态的体现。 朱维铮先生的经典之作
本书将近代艺术家诸宗元《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书画浅说》。《中国书学浅说》分绪论、书体之分析、笔法之研究、字之结体及运用等几个部分。《中国画学浅说》分画体分别、画法通论、用笔、用墨、设色、学画程序、等几个部分,对中国画学做了通俗易懂的解说,不失为国画初学者入门指导书。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这是近代书画名家诸宗元所撰《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的合集。诸宗元认为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两种艺术,而历代作者论书,往往“陈义过高,不切今用”,或者“词旨渊雅,难于通俗”,论画则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也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两本《浅说》,“意在便于实习”,而他本人又精于书画,其研习心得融入其间,使得这两本书不失为中国书法、国画爱好者较佳的入门指导书。 此次重刊,将两书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书画浅说》,希望能为今天的书画爱好者提供一册完整的学习指南。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细井徇绘图的《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
《三国戏曲集成》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创作的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种,分编为《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共8卷12册。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多、*全、*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据以编演了许多戏,《水浒戏曲集》《西游记戏曲集》《红楼梦戏曲集》早已出版问世,唯独编演、存本*多的三国戏阙如。本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
1徽州,地处皖南,位于黄山脚下,山灵毓秀,富饶美丽。徽州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徽商、徽雕、徽剧、徽菜、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争奇斗艳。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徽州的艺术形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徽州的地域文化、人文风貌,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早,也是*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这条大运河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介绍了大运河的始建、历史演进,并讲述了与大运河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简介 《中华文明史话》丛书是一套文化普及类阅读丛书,主题丰富,内容涵盖面广,从各个主题的历史源流到目前概况,脉络清晰。丛书并不深入探究各主题下的细枝末节,阅读丛书,能对各主题有一个概况性了解。丛书在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以生动、规范的文字来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图文结合使阅读更轻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内容,真切地贴近历史。 《京剧史话》简介 《京剧史话》从乾隆时期徽班进京、京剧从 草根戏曲 中孕育而起,描述了其发展至今的艺术概貌。 图书对京剧的艺术特色、行当、舞台表演、置景造型、演奏器乐、流派等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同时兼顾实用性,对著名
1寺,原指中国古代的官署。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寺逐渐成为佛教徒聚会修行和僧人居住的地方的通称,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中国佛寺按照地域大致可分为汉地佛寺、藏传佛教寺庙和南传佛教寺庙三大类,这些佛寺或居于深山荒野,或地处平原闹市,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香火鼎盛不绝,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佛寺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选取了数十间具有代表性的名寺古刹,讲述其历史发展、建筑风貌、文化价值及典故传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中国古寺,进而了解佛教文化与中土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该书稿以戏曲班社在戏曲传播中的多重角色为核心,系统地分析了河南戏班在传播空间、搬演语境、传播形态变迁下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探索性地阐述了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研究中原经济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产业开发,对于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传承中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清代戏剧文化考辨》的作者围绕自己多年来在清代戏剧文化方面的存疑展开细致严谨的考辨,如对南府的一系列考证、四帝改戏、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燕行史、车王府曲本等等,都提出了令人振奋又掷地有声的观点,没有对清代历史与我国戏剧史通盘的掌握与综合的思考,是难以提出这些观点的,问题虽然不大,考证这些却需要极大的功夫。可以断定这些新的观点肯定是在作者长期治学生涯里提出的疑问,借退休后的时间进一步考证,是一部“慢工出细活”的学术作品,不论后结果如何,仅这种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小书里融汇了大学问,费的力很大,就我所知,市场上还少有同类作品,出版后应能在古代戏剧史研究领域产生相当影响。
本书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一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旨在寻求民族器乐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探寻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首先,本书从影响和制约二胡艺术形成的经济、教育、民俗、民间音乐等江南文化事象人手,论述了在二胡艺术的形成过程中,江南文化对二胡艺术所起到的孕育作用;解答了二胡能由一件仅用于江南民间戏曲、曲艺伴奏和民间乐种合奏的弓弦乐器,一跃而成为中国一种重要的独奏艺术门类的原因。 其次,通过对多位研究对象的专题采访,以人物为主线论述了在二胡艺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江南二胡艺术家(包括民间二胡艺术家和职业二胡艺术家)在音乐创作和演奏等方面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江南二胡艺术家对二胡艺术所作的贡献,勾勒出二胡艺术在一代代江南二胡
《砚史》和《书画说铃》是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关于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两本小书,现合为一种迻译出版。《砚史》分为四部分:部分为序论,介绍宋代米芾著作《砚史》的流传情况;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砚台研究简史,并对有关砚台的术语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系对《砚史》原文的校注,包括英译、点校和注释;第四部分为结语,对比《文房四谱 砚谱》等著作,对《砚史》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书画说铃》由序论、中文原文与英译、注释三部分组成。中文原文为清代书画鉴赏家陆时化的《吴越所见书画录》的前序《书画说铃》和尾跋《书画作伪日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