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文字深入浅出。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5乙巳蛇年迎新纳吉。甄选收录295幅实景壁画、70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从神佛护佑、经变故事,到传统建筑、服饰妆容、世俗生活,收录大量难得一见的未开放洞窟与未公开遗珍素材。菩萨低眉、天王威仪、金刚怒目、伎乐踏歌……看见久已逝去的异域世界,看见繁多人物、富丽场面、瑰丽色彩、纯熟技巧。元旦节,敦煌文献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记载,开年建福,此日金刚萨埵菩萨,传递无坚不摧的力量;上元节(正月十五),敦煌文献记载“灯笼火树,舞席歌筵”,此日《琳琅宝座图》,彩云围绕、飞天散花,彰显繁复华丽;冬至日,敦煌文献中有“阳爻始动,万物生芽”,此日《好友小酌图》,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年末,敦煌文献记载“长至初启,佳节应期”,此日天人头戴宝冠,手举祥瑞花
作者在《音调未定的传统》这本书里,展现了更加悠长和耐心的学识和面貌。眼界放宽到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哪一个历史学家不希望在全景历史视野中试一试自己的这把宝剑?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待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发生错位。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一状况?朱维铮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 是什么 ,然后才能追究 为什么 。他的那种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 证伪 式研究,让不少同道 憎厌 ,却赢得了海内外严肃学者乃至一般读者的认同和尊敬。本书是朱先生对现状 信而犹疑,将信犹疑 心态的体现。 朱维铮先生的经典之作
本书将近代艺术家诸宗元《中国书学浅说》和《中国画学浅说》合在一起,定名为《中国书画浅说》。《中国书学浅说》分绪论、书体之分析、笔法之研究、字之结体及运用等几个部分。《中国画学浅说》分画体分别、画法通论、用笔、用墨、设色、学画程序、等几个部分,对中国画学做了通俗易懂的解说,不失为国画初学者入门指导书。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成都藏扇》一书集成都市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扇之精品,精选了从明代董其昌、陈继儒至近现代余中英、张大千的扇面精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资料性,是成都市全国靠前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文人士大夫自觉追求审美意味的生活带动了平民阶层。花成为优雅生活的表征。本书以花为媒,透过在文人士大夫和平民阶层审美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赏花、咏花、养花、簪花、赠花等现象,以及遍布在宋代史籍、诗文、笔记和图谱等文献中关于花的著录、描述、分析、研究、阐释等理论表述,探讨宋人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所呈现出的“审美化”转向,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日常化、生活化拓展等话题。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
本书是精心编写的实用健康日历,内容科学,贴近生活。全书300多条健康建议包含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有根据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日常健康饮食习惯、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方法和注意事项、心理调适方法、人体生理结构和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居家健康细节、中医传统疗法、疾病预防、急救知识、常见病诊疗建议等生活推荐健康知识。
敦煌日历,2023癸卯年再相逢。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大漠尽头的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眼千年。万万恒沙流淌于此,千千世界尽绘其中。专家团队数十载潜心修复临摹,精选绝美壁画与彩塑作品,打造一整年不间断的沉浸式大展。日历选取来自敦煌的365个艺术切片:43幅尊像、24例纹样、41款乐器、34种建筑、25个民俗生活场景……有绿水青山气韵生动,也有一花一叶蕴藏禅意;有尊像的安然端庄,也有飞天的飘逸轻盈;有凤鸟纹、莲花纹等藻井图案,也有山间野兔、空中飞廉、衔枝孔雀等珍禽走兽;义嘴笛、箜篌、弯颈琴让妙音穿越时空,塔院、亭台、配殿、城阙等传统建筑富丽庄重;涵纳风、雨、雷、电的奇妙幻境,重现嬉戏、婚嫁、郊游、耕作的生活百景。每页配以专家解读,将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绘画技法与审美意
中国有着很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县就达800多个,古村镇5000多个。这些古镇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书介绍了其中*代表性的古镇。这些古镇至今仍保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建筑特色的中国古镇的典范,展示了中国古镇复杂多样的风格和特殊的魅力。
“混元三教九流图”中,外围的“大圆”包裹内部“三教”(中圆)与“九流”(小圆),用意明显。 准确地说,大圆应称作“混元图”,表示一种终极性或本根性的旨归。 从宇宙论上说,“大圆”寓意宇宙大化原始返终,周流六虚,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均为此大化中之“沧海一粟”,同源异流。 三教九流从特定角度、层面展示了这一流转过程,而其本源则浑然一体,圆融无二。 中间的圆圈应称作“三教混元图”,其外围巧妙地与一位憨态可掬、慈眉善目的长者融为一体,造化天成。 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 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三教圣人的区分仅以简单的“头饰物”(准确地说,佛教人物并无“头饰物”),而
对热贡艺人的生活史的关注,使本书具有了比以往同类研究更高的起点和更独特的视角。用书写的方式复原口述经验,将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技艺流程提炼为学术意义的个案描述,这是目前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中值得提倡和深入探讨的课题。青海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边缘性地域特点使得青海的民族民间文化多呈现出封闭性特点,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原生态性。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艺人的积极配合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敦煌日历,2023癸卯年再相逢。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大漠尽头的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一眼千年。万万恒沙流淌于此,千千世界尽绘其中。专家团队数十载潜心修复临摹,精选绝美壁画与彩塑作品,打造一整年不间断的沉浸式大展。日历选取来自敦煌的365个艺术切片:43幅尊像、24例纹样、41款乐器、34种建筑、25个民俗生活场景……有绿水青山气韵生动,也有一花一叶蕴藏禅意;有尊像的安然端庄,也有飞天的飘逸轻盈;有凤鸟纹、莲花纹等藻井图案,也有山间野兔、空中飞廉、衔枝孔雀等珍禽走兽;义嘴笛、箜篌、弯颈琴让妙音穿越时空,塔院、亭台、配殿、城阙等传统建筑富丽庄重;涵纳风、雨、雷、电的奇妙幻境,重现嬉戏、婚嫁、郊游、耕作的生活百景。每页配以专家解读,将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绘画技法与审美意
本书的题目注定了文章介入的角度,即我们关注的是西方艺术作为语言和方式的母本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的遭遇及变化。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正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感觉,使自己真正步入新的发展。谋取平等的对话接轨于“国际规则”,这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还是艺术 发展的必然呢?当“后现代主义”、“后殖民文化”这一“主体明确”的概念认同原则不时激发在中国艺术家面前,一切现有资源的利用也就成为既成的表演,忐忑不安地听训于终的判断。在这个层面上来看中国的现代艺术——“八五美术运动”是模仿,走出模仿之后却又归顺于“它者——主体”的判断原则之下,仿佛困惑与迷茫总是挥之不去。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尴尬而又宿命的怪圈,它令中国当代艺术家深感恼怒与无奈。
本书依据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尤其是文化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进行综合、整体、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民间艺术创造中的自然生态观念,民间造物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形态、艺术形态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民间艺术的文化时空存在,民间艺术的信仰观念、伦理情感、真善美的统一等精神文化形态进行了探讨,从而相对全面地揭示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基础,及其作为民间文化的内容和载体的特征。
《西樵粤剧粤曲文化口述》这本书选取在西樵地区的粤剧粤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将西樵和粤剧粤曲之间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有背后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给我们娓娓道来。笔者行走在西樵的大街小巷,穿梭在小贩、工人、农民,老人和小孩之中进行采访,平实的对话和真诚的感悟给我们还原了真实的西樵,也展现了在现在西樵人生活中的粤剧粤曲文化的现状。 其中有连续反映考察经历的口述稿与采访记,也有分段呈现的思考分析的笔者小悟。书里既讲述了任剑辉、梁玉嵘、徐柳仙等大家们的故事,也展示了众多平凡而可爱的戏剧爱好者与粤剧粤曲的不解情缘。同时,笔者对采访中的各种现象留下了深刻的感悟,在提供参考的同时又留给读者广泛的思考回味的空间。这本书亲切而不失严谨,朴实而不失精美,让人读书如同和朋友闲聊,也像在台下看着一幕
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中国颜色》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