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的 礼 在身,亦在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浸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本书介绍了中国的礼、礼俗、礼制,五礼制度与官私礼典;分析了传统礼制的特征、演化和变迁,礼义之邦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华礼制在多元世界的位置;探讨了传统礼制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和途径,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系统了解中华传统礼制,还对构建古今相融、与时俱进的当代礼制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书以道统、礼法和礼法学的道统为中心,深入梳理和剖析了先秦降至明清的礼法道统的建立和完善、基础理论建构与实际应用、形而上化及自我解体及其重建与开新方向,实以儒家思想会通古代礼法学,乃儒家哲学精华与法哲学的深度融合。
本书坚持“中国的内在视角”,以历史学的考据法为基础,通过对宋代榜文的媒介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宋代榜文的社会功能。探讨宋代官僚系统综合运用劝谕榜、告赏榜、叛例榜进行社会控制的事实,旨在说明宋代榜文及其制度配置如何作用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确立与维系,从而为宋代 传播与社会治理模式作全景展示。书稿指出在宋代,榜文在统一思想、教化百姓、维护治安、劝课农桑、敦化风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本书结构合理、语言流畅,论述有理有据,资料丰富,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宋代榜文的认知。
本书尝试融会传统经学、现代儒学、礼制史以及文献学,立足于文本诠释,还原先秦儒学中关于礼的哲学建构,从经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古礼制流变做出新的解释。
《古人的文化》(布面精装)为沈从文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随笔集,以 古代文化 为主题,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
本辑文史资料,是教育史料专辑,定名为《清代河北书院史萃编》,从多年收集的大量研究成果和资料中选出七个地区的资料编辑而成。时间跨度为清朝(1636年-1912年),约276年。内容可大体由三类内容组成:一是创办较早影响较大的书院发展史料;二是书院中代表人物传记、书院章程、碑记、院志等深度资料的挖掘等;三是书院发展过程中代表人物的传记、日记、纪事述评。这样,从本专辑既可看出清朝河北地区书院教育的兴衰的总休脉络,又可了解到该历史时期有代表性书院的兴办和发展过程。同时本专辑还记述了此时期名望较高、违诣较深的先辈教育者、领导以及为振兴河北教育,培养人才,从教育体制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本书是关于清代河北地区书院的史料汇编,将100多所书院的历史进行梳理和编撰,内容丰富、史料众多,
本书包含两个部分,*部分为《孔丛子训读》,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通读《孔丛子》,熟悉《孔丛子》的文本和结构,并对一些相关文化常识和疑难文字作出简单地注释。校勘和注释尽可能吸收古今学者关于该书的研究成果,希望为读者奉上一个更加通顺和准确的整理本。第二部分讨论《孔丛子》中的《尚书》学专题,其中不乏一些聚讼千古的公案。在《论语》等受认可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关于孔子论《书》的文献少之又少,《孔丛子》中孔子论《书》材料之丰富,为人所知已逾千年。但因种种原因,以《孔丛子》中《尚书》学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可谓凤毛菱角。本书对一些专题的讨论可能会沿着某一问题进入与《孔丛子》或者《尚书》完全无关的领域,望能引发读者探索相关问题的兴趣。
本书集结了作者多年以来对《 》卦序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易经》卦序的季节性结构、结构性因素,以及先天方图和《 》卦序中的共享卦属性和位置规则、N画卦理论之二元结构中的成像分类动力学本质、“互体”卦与《 》卦序的第四层结构等研究内容。本书还运用统计学、象数学等方法研究了 与二进制之间的关系,抽象出卦序列的图形数据库中的原则,为人类思维的运作提供新的视角。本书将舒来瑞先生近40年以来研究《 》卦序的八篇文章编译成册,集中反映了舒来瑞先生从不同视角、运用科学方法,深入研究《 》六十四卦卦序这一重要易学难题的努力,对《易经》卦序的季节性结构、结构性因素、不同层次的意义、卦属性与位置规则、卦爻辞等的关系,以及邵雍、来知德、王肇宗等人的卦序思想,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可对 相关研究形成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