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 四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自宋代以来为中国人之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 仁爱 忠恕 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光辉、*宝贵的精神财富。《四书大义》也是唐文治先生在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时,为使学生重视经学而亲自编写的经学系列教材,也是先生治经学义理与训诂并重的代表成果之一。先生在阐发义理之时结合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论语》从 学 开始,展示天德、王道、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本书不是以历史的线索而是以专题的线索来叙述中国哲学。全书共分五个专题,分别是:世界的性质是怎样的;事物的关系是怎样的;社会的准则是怎样的;人生的取向是怎样的;认识的结构是怎样的。其中前两部分是关于自然或世界的看法,第三、四部分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第五部分则是对认识与智慧本身的看法。本书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即对古代中国那些*秀、*伟大的智者和智慧有一个*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库:两周射礼研究》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对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民族志中有关商周射礼的资料作了全面的搜集、甄别与梳理;对两周之前的射礼作了延伸性探索,;对两周射礼作了断代研究,基本究明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的种类、举行地点与场所、性质特点与异同、发展演变过程和各种射礼的流变;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两周射礼所反映的社会等级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过去研究较薄弱的方面;对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长期存有分歧意见的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中华之美 丛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择取其中15个专题分别加以介绍。这15个专题,包括以思想、智慧、艺术为主的 无形遗产 ,以工艺、器物为主的 有形遗产 ,以衣食住行乐为主的 民俗生活 ,它们精心构架,有机结合,勾勒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体面貌,并反映出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 中国文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它包括一脉相承、绵延至20世纪初叶的古代文学,也包括20世纪以来在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诸方面已经发生全方位转型的现当代文学。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并以重点作家作品为中心,帮助读者朋友去感受中国文学的美,并通过文学的视角,去了解文学所关照的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在精神世界。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 be traced to more than 3,000 years ago at least. It includ
本书从大事记和论著两个方面,对 20 世纪百年间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国家的传播状况依据年份进行了梳理,这些国家包括海岛地区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半岛地区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并对所涉及的重要的人、事、物进行备注说明。而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典文化在各个国家的传播进程、传播方式以及对当地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本书在全面梳理宋代以来西周金文礼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周金文所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种礼制进行了系统整理。本书以关乎诸种礼制的关键字为纲,初步建立西周金文礼制研究体系,并从礼制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周彝铭,对部分礼制及相关的仪节进行了讨论。本书结合文献记载,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了商周禘祭、丧服制度、朝聘礼、婚礼等礼制的形成过程。本书提出了商周禘祭本为祭祀上帝而设、不王不褅是商代制度,五等丧服制度和严格的宗法继承制度至少在西周早期已经形成,《仪礼》十七篇所记大部分礼都不早于周穆王时期、所谓周礼可能是穆王礼制改革的结果等一系列新认识。
由于东南亚与中国在地理上的亲缘关系,加之华人移民的不断迁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物质器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艺术宗教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典章制度,曾广泛地传播到该地区,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在古代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某些 的文化紧密联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水 融的程度,极大地影响了这些 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在近代 ,直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交流、被接受和融入,亦基本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状态。苏莹莹主编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东南亚的传播编年》清晰地梳理广大华侨华人、中华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为传承中华文化所进行的艰难抗争以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想讲求顺应时代变化,随遇而安, 让自己免于外在的干扰和伤害。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见其博学多闻,聪慧异常,对各方书籍多所涉猎,以故事阐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庄子的人生哲学与丰富的寓言。强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与道同在,就可以与他逍遥而游。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仪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对于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彭林编著的《中国礼仪要义/中国礼仪传承丛书》简要叙述中国古代礼仪的主要仪节、所蕴礼义及在历代的流传变迁,进而抉发其现代的价值与意义,以充分发挥传统礼仪文化的积极作用。
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在本书中,许纪霖先生通过与众位学者的谈话,分多个层次对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在这个时代安身立命进行了探讨:我们要如何名对自己? 找到面对死亡、信仰和文化环境的方法。 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 如何看待世界的发展趋势? 新天下主义、国问题。 如何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力求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找到重建自己内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