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河流文明丛书中的一本。主题是湘江的流域文明。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它因黄河、长江而诞生,又汲取了这两条母亲河的乳汁,在母亲河的共同哺育下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只要我们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就不难发现,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有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互动和融合,才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相辅相成的“大一统”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得以薪火相传。随着考古新资料的公布、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发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许多教科书中的结论需要改写,长江文明的历史价值需要进一步认识,长江文明的历史地位应当重新评价。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长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滇文化、巴蜀文化,中游地区的楚文化,下游地区的吴越文化等,这些不同区域文化的发展各具鲜明的特点,因各地区的区位优势,与中原地区文明的互动和融
举世并称的文明,为何迄今唯有中国文明连绵不绝,独存于世?从远古至清末,中国文明从中原一隅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既吸纳了周边文明的精华,以壮大自身,又扩充了中国文明的边疆。从历史看来来,中国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何去何从?世界秩序是在文明交流中重建,还是在“文明冲突”中瓦解?
禅宗为什么在中国扎根?楞伽经为什么宣扬禁断食肉?金刚经变为什么有许多故事画?密严佛国是何等庄严景象?敦煌画师如何巧妙地绘画思益经变?天请问经变如何阐释晦涩的经义?本书详细介绍敦煌艺术中的禅宗经典故事经,配以精美的原始图片,叙述得体,文字优美,是不得多得的上乘之作。本书根据贺世哲先生所撰《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由《解读敦煌》编辑部改编而成。
汉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目前关于清代汉学的研究偏重于“乾嘉学派”,罗检秋先生的《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一书,着重对嘉庆以来的汉学传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弥补了这一领域的薄弱环节。该书通过对常州学派、维新派今文家、国粹派古文家等多个汉学群体的研究,考察了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为动态地剖析清代学术提供了一个窗口;并且在梳理汉学知识系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认识喝阐释汉学的思想内涵和学术精神。书中既研究汉学衍变的内在理路,又考察嘉庆以来影响士人学术思想变化的文化环境,如趋于活跃的士人交游,汉学与宋学的互动,西学与汉学在观念、知识、方法等领域的融合;同时对以往研究中存在争议的议题,如今文学派的兴起、清末学术的多元格局、民初考证学与清代汉学的异同等阐述作
先看明清笔记小说里88则离奇、有趣的魂魄传奇故事,再听王溢嘉如何用迥异于传统的视野和方法解读中国人的灵魂观,以及各种鬼怪、僵尸、地狱、附身、转世故事所含的文化与心理信息。
《尚书》是中国古代极重要的一部经典,记载上古王室的诰命及相关历史事件,迄今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先秦许多学者引用《尚书》以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阐发自己的学术旨趣,可以想见《尚书》常为当时学者所研习。自西汉武帝置五经博士、独尊儒术后,《尚书》和其他几部经书一起,成为帝王及百姓的经典教科书。上位者以之作为统治的依据,在下者以之作为教育的指南。然而,数十篇文字,不但涵义难懂,而且文本的流传及真伪问题也极复杂。几千年有关《尚书》的著述数不胜数,难于梳理。不过,要研究上古史,尤其是西周初期的历史,《尚书》又是的文献,不可回避。现在通行的阮元刊刻《十三经注疏》中所收《尚书注疏》,是唐代孔颖达“正义”,依据则是伪孔《传》本,总共五十八篇,其实并非汉代通行的《尚书》本。所以,要了解《尚书》,
《自画像里的百年中国女性:视觉图像与空间叙事研究》以“身体”和“空间”为主题词,旨在对我国20世纪以来的女性自画像艺术实践进行谱系研究,分阶段考察图像衍化轨迹及审美趣味转型路径,发现其间内蕴的重要空间性关系和问题,力求在西方话语影响外弘扬我国本土艺术精神,为反思现有艺术史建构模式提供可能。
世界文明古国创造的人类文明,唯独华夏文明独存,其他的文明都衰落、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文明中由于有群落生态的光辉,得以使这一文明延续下来,确是毋庸否认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看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道德力量。是华夏文明的奇葩。研究中国文明史如果忽视中国古代群落生态,是极其不应该的。现在。西方人都承认了我们古代的群落生态,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忽视,不站出来进行全面研究。以弥补这一疏忽呢?本丛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群落生态作为具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寻找其与现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转化机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既多方面揭示,又重点突出;既纵向考察,又横向比较。将研究对象始终置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