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是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和经典佳作,是知名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 时间简史 。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也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 节气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和生存哲学,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和安身立命的参照。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了解节气的诸多含义,重获时间的节律和精气神儿,才能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在时间中获得安顿。
学者余世存写给当代国民的个人成长、家庭教育读本,讲述16个中国家族纵跨数代甚至数十代的传承故事,论述 家风 之于我们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影响。书中既书写了在中国社会引领思想风潮的精英阶层,如孔子家族、张天师家族,也有近现代人才迭出的显赫世家,例如以钱学森为代表的钱氏家族、以荣毅仁为代表的荣氏家族、以贝聿铭为代表的贝氏家族;有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家族,也有看似平凡却具有独特对照价值和启发意义的作者自己的普通家族。揭示百年世家传承不断的秘密,引领读者感悟 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羁绊与助力。
玄空风水学是堪舆学中的一种,其历史悠久。它源于河洛理数,以干支、阴阳、九宫、八卦为依据,经过先贤千百年不断的演绎升华而形成了结构严谨、逻辑性很强的一门系统的学问。《沈氏玄空学》是清代玄空风水学家沈竹扔从章仲山《阴阳二宅录验》中,以其智慧悟出的玄空学大作。 《沈氏玄空学》是沈竹扔辞世后,由其长子沈祖绵与沈氏门生.将沈氏生前留下来的手稿整理成四卷本出版的。后再版时,沈氏长子及门生又从沈氏生前手稿、信函及笔记中搜集了更多的相关内容,增补入书二卷,四卷本增为六卷本,更名为{增广沈氏玄空学》。此书发前人不传之秘,引导后学玄空风水于正路,在玄空风水学上功绩卓著,成为玄空风水学研究者之书,也成为风水学上的划时代名著。
《民国风度》 底子上都有一个 士 字守着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 士 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 硬朗 ,而又 好玩 、 有趣 的人。 《民国风度 2》 为先生立传,意在同行 33位大师,从民国走来,与共和国风雨同行,但依旧守护着一以贯之的
作者历时一年,重访了2500年前《诗经》先民生活的故地:周朝古都、黄河流域、渭河平原、汉水 行走山川,与村民闲谈,以 闲言三两,意境汪洋 的独特叙述方式,解读《诗经》百余首经典诗歌,探寻《诗经》与现代生活跨越千年的奇妙共鸣,再现《诗经》先民在古老大地的诗意栖居,由此开启我们跟随《诗经》的灵魂漫游之旅。
《开元占经(套装上下册)》一百二十卷,与诸书所载不符,当属后人分卷有异。自一卷“天占”至一百十卷“星图”,均占天象。自一百十一卷“八谷占”至一百二十卷“龙鱼虫蛇占”,均占物异。或一百十卷以前为悉达原书,故与《唐志》及《玉海》卷数相符。其后十卷,后人以杂占增附之欤?卷首标衔,悉达曾官太史监事。考《玉海》开元六年诏瞿昙悉达译《九执历》,则悉达之为太史监,当在开元初。卷首又标奉敕撰,而奉敕与成书年月皆无可考,惟其中载历代历法止于唐《麟德历》,且云李淳风见行《麟德历》。考唐一行以开元九年奉诏创《大衍历》,以开元十六年颁之,其时《麟德历》遂不行,此书仍云见行《麟德历》,知其成于开元十七年以前矣。所言占验之法,大抵术家之异学,本不足存。惟其中卷一百四、一百五全载麟德、九执二历。《九
4000年前,先民就开始观察记录的七十二物候,五天一候的时限使它成为了中国古代的周历,它涉及物候、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政事、民事、民俗、艺术等方面,因而更是一份丰厚的文化历,这种知识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 七十二物候在商周之际初步定型后,就得到了官方、民间的关注,而且越来越受到推崇,历法、政书、史书均予以记载,以至于在唐以后纳入科举考试,唐德宗、清乾隆帝等帝王,晋陶渊明、唐王起、宋吴淑、明顾德基等文人雅士,都有吟颂。但由于自然的变化、时代的演进,它需要订正和完善,本书首*次对七十二候的候名、候应物以及相关的内涵作了较为科学、切实的考订,并作了雅俗共享的阐述;另新增了相应的、切合的花信,充分体现了 花木管时令 的哲理,力争让读者领略七十二物候及其花信真谛的
《大秦帝国》是中华*帝国秦国的兴亡史。 嬴秦家族早年兴起于东海之滨,后来被放逐到西部边陲,春秋在西戎称霸,战国与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奠定中华帝国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又迅速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响应中轰然灭亡。 从崛起争雄,到建立帝国,是漫长的五百多年;从一统天下,到国破家亡,是短短的十五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兴起何其艰难,其败亡何其迅速!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撑。否则, 我们很难在 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因此,我们需要知道中国文化到底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品格与精神! 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经济的 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多支离破碎,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为此应运而生,它是对中国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 作者以其在北京大学六十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挚爱,厚积薄发,以聊家常般的平实语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
《山海经》久已被当作怪物志、妖怪谱、神话书,这些成见根深蒂固,障蔽了人们的眼目,就像一些绊脚石、拦路虎,遮挡在通往《山海经》世界的道路上,或者让人中道而折,或者让人误入歧途。这本小书主要解答三个问题:1.《山海经》是怪物志吗?2.《山海经》是妖怪谱吗?3.《山海经》是神话书吗?这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位《山海经》的读者都*先会面临的问题,但迄今为止都未得到透彻解答,只有先解决了它们,才可能真正读懂这部奇书。
《长短经》是唐朝赵蕤编撰的一部博采众家之长的古代谋略之书。它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它集历史学、政治学、谋略学、人才学、社会学为一体,以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振聋发聩的理论,向读者呈现了一套可读性很强的鸿篇巨制。书中充满了富于洞察力且实用的建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本书以刊印南宋净戒院刊本为底本注译而成。在翻译上,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在准确的基础上尽可能流畅、通俗,是目前面向非专业读者上佳版本。
何新先生国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作者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对几千年以来中华历史文化中的许多未解之谜进行钩沉论证,得出创建性的科学新解。作者于古学之研究,视野宽阔远大,涉猎多种学科。所涉所考,皆钩沉稽隐、遍探故实,而征引宏博,议论发微,极为深入。其主要研究方法以训诂为主,包括文字、音韵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涉及甲骨文、金文、神话学、考古学、古天文学、古历法学、古典哲学、中国上古史等领域。
《止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时的大儒,其门下弟子有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功绩卓绝。《止学》是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其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探讨了处世之道,被誉为以道家思想论述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止学》的核心观点是 知止 ,即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停止。它认为 止 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过度追求和不必要的风险。 康华兰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对《止学》进行了细致的注评,使《止学》中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精华更加通俗易懂。 本书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使人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
本书以解读我国若干项知名 大国重器 项目名称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引,意图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挖掘经典文化意象背后的趣味知识,呈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中国智慧,给读者带来思想与文化的启迪。本书选取了二十二个 大国重器 项目的名字,包括天问、嫦娥、鲲鹏、天宫、祝融等,深度挖掘期其命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及传统文化知识。全书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展示,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展现了科技命名的背后,融于中华民族血脉基因中的文化精神。
本书由 国家博物馆 的10余位专家执笔,从国内外约 50家博物馆 中甄选出 200余件 代表性文物,跨学科、多层次深度解构,通过讲述它们 背后的故事 ,串联起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在每个重要节点上的文明史。内容 严肃活泼 ,语言 通俗易懂 , 空脊精装 , 让300余 张高清大图尽收眼底。 本书 讲历史但不限于历史 ,将严肃的史实和严谨的学术 故事化 ,有助于探寻中华民族历史渊源,读懂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
青花瓷的烧制、手工皮影的刻制、传统漆器的打磨、古建筑的修复 作者带我们亲临守艺人的工作现场,以丰富的图文诠释工艺流程,细腻地呈现守艺人面对传统如何坚守手艺之道、不忘本心,传承东方艺术之美。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更是一次见证,见证在时间之外,坚守与传承的一代人是怎样用一生守护一门技艺。
本书以 片段写作 为特色,由近600条短悟构成,是著名人文学者刘再复六十余年红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采取 论 辨 之外的第三种形态 悟 来品评《红楼梦》,通过与加缪、别尔嘉耶夫等东西方经典作家和经典文学意象的对比,从心灵视角、想象力视角、审美形式视角等不同角度,深入曹雪芹的创作世界,采掘其中的 人性宝藏、艺术宝藏 思想宝藏、哲学宝藏 ,为读者揭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思想境界和哲学意蕴。全书语言生动明快,表述清晰简洁,思路理性冷静,处处闪耀着一位人文学者的深沉哲思、高远境界。
本书内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并加以科学解释,通过 理尽其用 栏目进一步拓展物理应用,通过 躬行实践 栏目引导读者动手实验。本书适合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