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在如何思考自身国家的本质和命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正好构成了本书的内容。本书并不是一部讲述俄罗斯在这一时期历史的史书,而是一种尝试俄罗斯人素有勤于思考的传统,而这本书正是要试图记述这一传统的继承者们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即获得自由之后,努力解决“俄罗斯的身份是什么”这一典型问题的过程。
《中华古文明探源:童蒙猜想》分为解读灵源图;论文杂文集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宇宙零源图、大道玄迷经、世界混沌蛋、入两学开窍生智慧、破洪荒治世说三皇、天外客蓝田种美玉、鸿蒙师河洛授图书、因洛书神农辟地作归藏等。
《希腊的回声》是一本你不忍心读完的书。在文明的起点,曙光初露,大地和人都那么明亮、那么自由,人人热爱理性、追求美德、崇尚勇敢、喜欢运动、落落大方、尽情尽兴,连粗俗也显得亲切,平凡里显露的智慧简单又深刻。作为一个古典文学家,对历史事实和古典文学作品的熟稔让依迪丝·汉密尔顿的行文自由自在,她一边讲述希腊人的故事,一边引证了希腊伟大作家的大量文字,然后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比我们的“进步”和“异化”,做出评论。她的有些观点,或许个人色彩浓了一些,那没有关系,由此而来的思考,正是我们读她的理由。
“国学”又称“汉学”,泛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华相融合的学术精髓。本书从国学基础知识入手,力避学究式的研究,精选国学常识中最有价值的点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具体来说,本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大局着眼,把国学内涵中最基本的框架结构展现给读者;二是精挑细选,把最基本、最精华的国学常识奉献给读者;三是图文并茂,图片与正文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书籍可读性。本书是读者了解国学、学习国学进而喜爱国学的之作,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带领读者走近诸子百家,了解经史子集,触摸秦砖汉瓦,吸收孔孟精华。
南雁荡山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历来与北雁荡山齐名。从唐到宋元明清,古人为南雁留下了不少诗篇。这次,成金老师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采取了诗画相配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可谓传统又新颖,充满了文化上的意义。而且,同时拿出一百图成为系列,力度很大,气势很大。图文互补,书画益彰,观赏性强,可读性强,信息量很大。其效果与看多了的摄影作品迥然不同,同时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山水写生,确实十分有创意,有价值。
公元前4世纪,凯尔特人的“共同语言”遍及从巴尔干半岛至不列颠群岛的整个欧洲。但凯尔持人并没有在政治上达成一统,只是在文化上形成了一个共同体,高超的金属品制作工艺、相同的丧葬仪式是其显著的特征。克里斯蒂亚娜·埃吕埃尔给我们讲述了这些西方野蛮人跨越五百多年的历史:他们酷爱黄金、美酒、四处征战;他们的势力范围曾一度缩小到高卢地区,罗马帝国又企图逼迫他们屈服;而他们的文化在英伦三岛和布列塔尼克岛上的居民那里得以承继。 长剑、战车、酒杯、小锅、双耳爵、项圈、手镯、扣钩……这些从维克斯、哈尔施塔特、马格达伦贝格等墓地中出土的物品,不论是铁质、铜质还是用黄金打造而成,都折射出凯尔特工匠们精湛的技艺。230份资料见证了铁器时代骁勇而野蛮的凯尔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