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莲花中浮现:日本佛像与寺院解剖书》 为什么拜佛时要跪坐行礼? 为何寺院的地面简单朴素,天井却装饰得金碧辉煌? 佛像不同的手势、身姿有什么别样的意味? 为什么走进寺院拜佛会让人瞬间心如静海? 本书就是以第yi次探访、游览日本寺院的视角,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开始的。从久负盛名的东大寺、法隆寺,到别具特色的达摩寺、熊野摩崖佛,你将走进日本的大小寺院,近距离观察寺院建筑的布局与设计,欣赏姿态各异的佛像,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丰富认知和感受。 寺院连接着现世与佛的世界,无论是低头、礼拜、抬头仰望佛像的参拜方法,还是寺院建筑、佛像的精巧细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虔诚之心,也寄托了人们无数的向往与心愿。 《日本国宝解剖书》 所谓国宝,究竟有什么超凡之处?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国宝都满含着生
《枕草子》是一本文学散文随笔集,大约成书于1001年。作者在宫廷任职期间所见所闻甚多,全书有三百余篇,分为类聚、日记、随想三大内容。 类聚是罗列生活中不同性质与类别的事物,如 山 、 海 、 扫兴的事 、 高雅的东西 ,涉及地理风貌、草木花鸟、内心情感、生活乐趣等等,非常丰富地体现出作者细腻的观察和审美趣味。 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宫中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她与皇后藤原定子感情深笃的经历,以及她在宫中生活的片断,这部分内容深映古典风貌,可从中了解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的生活状态和品味素养。 随想则是对自然与人生的随感,尤其可见作者明快、自由的生活态度。
本书共5卷18章,详细记述了从庆长至宽永时期,浮世绘各个流派的发展史略,介绍了知名画师的生平、代表作,兵作了简要评述。作者用通俗凝练的语言介绍日本浮世绘历史及知名作品,不仅注重对各个流派来龙去脉的记述,而且涉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歌舞伎、茶社、戏院等各行业的品味、爱好、生活乐趣,鲜活而生动地再现了江户时期日本的风土人情。 全书内含彩色版画170幅,正文还穿插有多张精巧玲珑的小幅黑白画作,图文并茂,是了解日本浮世绘的藏品。
别轻易在筑后川洗澡,河童可能会吃掉你;不要在半夜踏上比叡山,可能会碰上不吉利的天狗;要当心,你遇到的美女可能是一只狐狸,你爱上的男人可能是狸妖化身而成 日本流传着大量关于妖怪的传说,这些故事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不仅植根于日常生活,更经由葛饰北斋、鸟山石燕、水木茂等大师之手,久盛不衰,享誉世界。 在本书中,法国知名学者布里切特 小山-理查德汇集200余幅古今艺术大师所绘的馆藏经典浮世绘妖怪画作,以当代视角幽默解读日本画家笔下的众多妖怪故事,探寻那些神奇生物的雏形与演变,如同充满想象力的妖怪艺术百科,带你走进神奇的日本妖怪世界。
超过1000000人受益的生活新风潮!亚洲的高效能整理术! “断舍离”整理术,当前超人气的日式收纳和整理的人生哲学! 你是不是下列某一类型人之一:1怎么也改不掉的拖延症?2无数次冲动购物的受害者?3要拒绝别人却从不知如何说NO?4工作笔记也记得一塌糊涂?5莫名奇妙的安全感缺失?6越整理越陷入到无穷的焦虑?7总是无法完成计划陷入死循环的沮丧? 其实,我们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所以,来一场人与物的生存战吧!给自己的屋子和人生都来一次的“断舍离”。 日本全民参与实践的“断舍离”整理术,已成为日本社会当红流行语之一。 所谓“断舍离”:“断”,断绝接受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掉没用的东西;“离”,离开对事物的执念。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
《三字经》自宋末元初诞生以来,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有影响,为历代学者所推崇。明代的人记载该书 文殊驯雅,童子多习诵之 。章太炎曾谈到: 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令之教科书,固弗如《三字经》远甚也。 短短千把言的《三字经》,简直是一部微缩的百科全书,涉及文史哲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名物典故、风俗人情、礼义道德、古人勤勉故事等。细细品味,就可体会到其内涵是何等的丰富而博大。现代的教育,不能抛弃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今天的我们,应该读一读《三字经》。
形成于江户时代的日本艺妓,始终是充满神秘性的特殊职业。作为侍宴酬唱的职业女性,艺妓在服务中必须体现女性的魅力,这就使艺妓本身笼罩在五彩迷雾中令人好奇。艺妓的歌舞器乐乃至举手投足,无不体现古典的艺术理念。和19世纪末相比,和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艺妓全盛时期比,日本的艺妓至少在从业人数上已经大量减少,似乎已经是夕阳余辉。但是,艺妓的文化并没有衰落,而是浸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被称作“艺妓道”的行为规范,已经成为现代日本女性的一种典范。透过艺妓文化可以窥视日本文化内核的一个侧面,理解日本社会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同栖共处的奇特所在。 本书分为四章,各章标题取自日本汉诗,分别是藤井启(1807-1866)《东人罕写岚山者,独谷文二喜作此图》、中岛大赉(1801-1834《梦李长吉》、浦地镇俊(生卒年不详)《
20世纪初期,伦敦的布鲁姆斯伯里城区汇集了一群充满智性的年轻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E.M.福斯特、梅纳德·凯恩斯……他们聚谈终夜,彼此欣赏,珍视理性碰撞的火焰,信奉宽容和怀疑精神,蔑视“维多利亚英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习俗。他们的交往圈松散而富有个性,备受攻击也极享尊崇,在五花八门的定义下,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为英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昆汀·贝尔作为布鲁姆斯伯里的第二代成员,以自身为一种资料来源,于简练、精致的笔触中展现了该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特征,勾勒了主要成员的鲜明个性,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粗细结合的布鲁姆斯伯里“素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