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不是迪士尼乐园,而是丹麦,这个缺少光照、连狗都可能抑郁的国度。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他们天生就快乐吗?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作家海伦·拉塞尔认为寻找答案的方法只有一个:在丹麦生活一年。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随着海伦·拉塞尔一年十二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了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丹麦一年》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更丹麦”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文艺复兴的故事02: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的兴亡》盐野七生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本书与作者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罗马人的故事》《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等在叙述上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又独立成篇,在历史长河中撷取一叶,铺陈发华,读来引人入胜。本书可以说是通过马基雅维利的视线来看文艺复兴。部着力于介绍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相关情况,交代时代背景;第二部重点介绍马基雅维利的职场生涯,包括主要经历、业绩、相关历史事件和遭遇;第三部着重介绍马基雅维利失意后的奋斗经历和著述生涯,介绍和评价了他的重要著作和成就。海报:
本书虽然是七十年前雷海宗先生的讲课提纲,但无论就其整体结构言,还是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述上,至今仍有巨大学术价值,可供我国世界史工作者和研究生参考,启人深思。书中具体包括了:黑暗时代之政治与社会、封建时代之政治与社会、资本主义之兴起与新教之伦理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西洋文化的历史,包括西洋文化酝酿时期——黑暗时代、西洋文化期封建时代、西洋文化第二期——旧制度时代、西洋文化第三期——欧美时代。 雷海宗是我国历史学家,《西洋文化史纲要》是其遗著。是书梳理西洋文化史,起自罗马帝国之灭亡、“黑暗时代”之开始,迄于19世纪末。全书纲举目张,结构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其风格类似课堂笔记或备课记录,内容精准,一语中的,无半点赘辞。文中不少名词
《巴西――未来之国》由斯蒂芬·茨威格著,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巴西――未来之国》由巴西葡语版译出,再由德文校对,以求准确清晰地介绍巴西,并优选限度地再现原著风采。
本套书的编写基本上遵循历史发展顺序,以时间先后编排,大致以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为序,各别以类编排。关于人名、地名,本书则尽量采用约定俗成的惯常译法。而且,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融学术、知识、趣味和探索于一炉,使每篇谜文综合诸家之见,浓缩各派之说,介绍疑案的来龙去脉:启迪、引导读者一起探索。全套书分为历史迷雾、军事谜团、身世迷离、死因探秘、文化迷津、民俗探源、科技奥秘、建筑悬疑、山川奇诡、地理万千、古迹寻踪、华夏谜题等篇,内容丰富、广征博引、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其题材新颖、领域宽广,涉及的国家与地域广泛,把人类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学、科技、地理、自然等范畴的疑问,生动有趣地呈献在了读者面前。本册是其中的世界文化探寻分册,本书对世界文化悬而未决、不为人知的谜案进行了全面、系
这本《理性德国》由埃克哈德·伯恩斯坦著,武海霞和武银强译:德国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国家,这片土地养育了多如繁星的英才,如革命导师马克思,音乐家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同时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爱因斯坦、歌德、席勒、托马斯·曼、黑塞、格拉斯、布莱希特等声名卓著的人物,就像女作家斯塔尔夫人赞誉的那样,德国是“诗人与思想家的国度”。理性与激情是这个民族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因此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与行动上的热情实干使德国人在世人的眼中显得格外。《理性德国》作者作为一名德国人,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和新的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德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笔触,感受德国人的理陛和激情。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挚诚情缘:千古遗恨长生殿》尤揭示出此种“宿命”,尽管主角拥有皇家帝室的特殊尊贵身份,仍显隐不等地主导或参与到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关捩中来。它紧紧把握住历史的主脉,再去全面梳理、分析这段史上受关注、为著名的情变故事,其超迈许多政治与爱情背叛的泥沼所建立起的挚诚恋情,却终至毁灭的曲折历程,那因多种可能选择组成的扑朔迷离的结局,以及“男女知音互赏”、“爱情背叛者悔恨痛苦”、“仙界团圆浪漫神秘”的新表现模式,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流传久远、已经佳作迭现的“李杨爱情”题材的最后巨制。
在这部出色和广受好评的著作里,彼得·伯克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史。他讨论了15和16世纪存在的社会和政治机构,并剖析了这个以非凡艺术创造力而著称的时期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 伯克在本书中采用了独特的社会学方法,他不仅关注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等人精美绝伦的作品,同时还关注这些“文化精英”的社会背景、招募方式和生存手段。如此,他为我们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理解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版中,彼得·伯克彻底修订和更新了全文。全书配有丰富的插图。本书将是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任何一位对欧洲历*富有创造力时期之一的(文艺复兴)感兴趣的人值得一读的好书。
本书题为“近代之挫折”,这一标题具有双重内涵。首先,本书的研究领域是东亚社会的日本、朝鲜和中国,诚如本书所阐述的,东亚社会的近代化确实充满了无数的苦斗与挫折、痛苦与不安。也就是说,“近代之挫折”正是一个根本的事实。不仅如此,伴随着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说东亚社会如今也依然不断地演绎着这一挫折与不安。不过,全球化所带来的地域性意识与多样化选择的要求,尤其是21世纪的“和平崛起”的中国模式,也将会令“挫折”这一概念的判定基准发生一定的动摇。 其次,“近代之挫折”这一标题可谓摒弃了“最早地”或者“成功地”这样的传统话语,指出东亚社会的近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挫折。正如本书序言所指出的,东方的近代化一开始就陷入了“和魂洋才”、“东道西器”、“中体西用”这种东西二元对立的陷阱。这样的一
本书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广泛的西方美术欣赏的小册子,以25讲的短小篇幅将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西方美术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要言不繁,体例精当,甚至因此被众多大专职专院校采用为教材,并且是在中等美术教育教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本。对于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读者而言,是很好的通俗美术欣赏简明读本。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评论美国的思想文化随笔,围绕大选、教育、女性、移民等当下发生的热点新闻,敏锐捕捉美国新近的发展动态,并紧扣特朗普政治生态所连带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变化,钩沉探索背后的文化机制和中西差别,兼用个人化的故事来呈现华裔中产的视角。与林达和刘瑜的文章风靡中国的时期相比,美国的社会生态以及中国与美国的相对位置都已沧海桑田,国人对美国的认知需求因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期待,本书会以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清晰的理性认知,更新升级中国人的美国认知。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编著的《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 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
本书探究西方近现代一些知名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的独身现象,包括尼采、叔本华、萨特、卡夫卡、金斯伯格、凡高、安徒生、乔治·艾略特、简·奥斯丁、波伏瓦、梭罗、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他们因着孤高的精神向度,特立独行的生命选择,对存在的根本性的探求,终选择了独身,这种生存方式的选择,诠释着他们毕生的道德观、伦理观和价值观。该书即从他们的独身问题出发,探究这些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