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经过1200年的岁月嬗变,近代文明经过百余年的演进,对和汉、和洋文明的审视和比较更趋冷静和稳定,实现了从一元模式解放出来,对文明模式的选择更趋自觉和多元性。其吸收外来文明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外来文明是为了充实、完善和丰富本土文明,而不是向外来文明认同;承传本土文明,是为了创新和发展,而不是选择过去、全面继承过去而拒斥外来的东西;选择吸收、消化和融合适于自身需要的东西,从而形成具有独自特色的民族文明体系。《世界文明图库-樱花之国》就是按照这种认识,以简要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向读者介绍日本文明发展的历史。
一本书关于一个地点,也关于一个世界观。 本系列丛书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线索,以读者陌生的视角和开阔的国际观念解读世界历史影响和人文价值的地点。并力邀国际知名的张耀工作室倾力打造。 本书主角是两千八百年的罗马都会,骨子里信仰,大帝和教皇来来去去,热爱巴洛克,到处是石头宫殿,在一地文明的废墟中,你会看见时间错乱……本书文字生动,图片精美,书后附有历史咨询和旅游常识,极具欣赏和知识性,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版《古本山海经图说(上下册)》 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荒古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而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畏兽异鸟图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外现存的9种古本《山海经图》中,遴选出古图1000幅,并撰写图说,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海陆空史上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辑 要有一对审美的眼睛 散文的题目 花花草草的小题目 情趣与想象 幽默情趣与漫画色彩 哲理性与趣味性 比喻与联想 意境与意境美 记忆的穿插 闪光的议论 揉进点知识性 描绘自我形象 写心理活动 写人物与对话 写生活乐趣 写出新意 谈陌生感 语言的声音与色彩 语言的的巧妙运用 再谈语言的的巧妙运用 谈口语化 象征手法 衬托手法 “空白”手法 间歇是一种美 虚实相生 变化多姿 悬念与释念 对古典诗词的运用 历史资料与作者情感 关于写历史人物的故居 谈游记的情与景 谈寥寥数笔 谈润色 谈落笔不俗 散文的天地 散文,时代的记录 一半让人读 一半让人想 第二辑 谈雨果散文的写作技巧 谈丁玲散文的写作技巧 文采朴素 情感缠绵 从生活中摄取小景 描写我们时代人的形象 大街小巷皆学问 微笑里的爱憎
作为艺术史教授,布克哈特在其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竟然没有谈论艺术,这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其实,布克哈特全书的论点都是他对艺术的反应的结果。他思考的问题是艺术究竟跟造就它的时代的精神具有什么关系。有时,他相信它们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
《艺术与鉴藏:东亚艺术与美国文化》讲述了艺术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亚洲人审美观的、迥异于西方的东亚艺术品,是如何吸引又影响到美国人的品位和美学观念?《艺术与鉴藏:东亚艺术与美国文化》作者通过大量的档案材料,厘析了艺术品、收藏家、古董商、艺术史家、博物馆之间的巨大关系图,论述了美国对重要东亚艺术品的鉴藏过程,东亚艺术如何影响美国文化,以及艺术收藏与国际政治和商业贸易的互相影响:全书内容引入入胜,富于启发性,是一部关于艺术、文化与外交互动关系的先锋之作。
玛雅文明从最早出现到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随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发展,神秘的玛雅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理解,玛雅文明影响着整个中美洲的发展。玛雅文明在科学、数学、建筑和制造技术的起源中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本书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各个方面。 在世界远古文明中,玛雅无疑最富有浪漫色彩。 古代玛雅人制造了哥伦布之前美洲大陆上最引人惊奇的文明之一:它在气候并不宜人的热带雨林环境中萌芽、兴盛然后消亡,历经千载,遗留下数以百计的大型废墟,激起后人的惊叹和注意。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在亚、非、欧古代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出的文明。它在科学、农业、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包括了伊朗人和世界古代文明、伊朗人对文化的影响、伊朗人和学术、波斯语和波斯文学。
越南语有两个词汇层,一个是固有词;另一个是汉语借词,越南称为汉越语或汉越语词。本书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中越文化的交流,汉越语词生产的历史背景及其含义的多种演变。越南使用汉字-喃字-拉丁化拼音文字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汉越语和汉字在越南语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还相当篇幅论述了汉语与越南语中汉语与汉越语的声母、韵母、声调上的对应规律。中国人学习越南语,或者越南人学习汉语,只要掌握这个规律,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学习对方的语言。
本书是著名学者费孝通的经典名作,包括了《美国人的性格》《初访美国》《访美掠影》三部分内容,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读书和考察及上世纪80年代重访美国的笔记和观感,着重对比了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分析了美国人的性格及这种性格在推动美国走向繁荣富强道路上的作用,有利于加强我们对我国和平崛起及东方文明的重建的思考。
京都居,乐无穷。一年一度欢欢壮丽、底蕴浓厚的祗吲祭,光凭声音就能听出制作是否有差错的扇骨师,不计其数的酱菜老店与传统茶馆。漫步京都,街巷中的人攀风景,都随时移事往而愈加深浓。古都依旧恬静深沉,吉都人的生活却在与现代城市的交锋中错落出不同的滋味。生于斯,长于斯,作者年逾古稀之时依旧对光一暗交错中的京都满怀期望。与京都相连的不仅过去和现在,还有未来。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最后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
这是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有关英国文化的散文和摄影集。它汇集了作者的14篇散文和在实地拍摄的159幅彩色图片,从文化视角介绍了英国的艺术文化,涵盖建筑艺术、文学、绘画、雕塑和蜡像,有选择地记述了艺术之都伦敦、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特福德、学府和古城约克的文化见闻。如果说书中的散文是以文学随笔记述英国艺术文化,那么书中的摄影图片则是以视觉印象展现英国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