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时期,细致考察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 观相式 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 文化的形态学 。《西方的没落》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本书也被称为一部未来之书,斯宾格勒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
19世纪开始,拉美各国获得政治独立后,怎样实现 文学独立 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何用从西班牙学来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话语?西语美洲文学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从 克里奥尔运动 到 欧洲主义 ,从阿拉尔孔的戏剧到马丁内斯、雷耶斯的诗歌,拉美文学家乌雷尼亚回顾了西语美洲文学的历程,创立了拉美自己的典范标准。他呼唤在继承欧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构建拉美的文化身份。
海岛风姿的椰林,与野地风情的蕨丛,这些离经叛道的生命具有恰当的野性,与非常规的美感。在年轻的植物学家加法叶与英国皇家舰队 挑战者 号同行,前往南太平洋探索岛屿、发现植物的同时,全世界正在加速前进。 当帝国海军、土著酋长、庄园主、聪明的投机者、天真的植物学家与飘飘摇摇、无亲无故劳碌人齐聚一堂之时,历史的朦胧与雄伟在乌托邦的互相碰撞中被书写与建立。 在这次重建世界秩序的宏大叙事之中,植物不再是一种次要的角色。无论远航人的历程包含多少期待、狂喜与失望,自然万物都以一种平静的方式铭记历史的名字,无关苦难或福祉,无关生与死。 我们该驶向何方,植物亲眼见证,从不作答。
19世纪末美西战争后,旧殖民者西班牙离场,新的美利坚帝国霸权将至,为自由的奋战从未结束,拉美将何去何从?乌拉圭思想家罗多以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精灵爱丽儿象征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以卡列班象征粗鄙低俗、物质至上与功利主义的 美国病 ,质疑美式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与民主观念的哲学根基,重述了两个美洲间的 文明 与 野蛮 序列。《爱丽儿》勾勒出现代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成为拉美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青年文化的能量源泉,也为今天应对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一份来自历史的执拗与高傲。
本书是浙江省社科联人文社科出版全额资助项目,全书从悠久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传统食物、名人名家等方面,全方位介绍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牵连较深,更在 一带一路 的推动下,经济政治生活越发联结紧密。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介绍哈萨克斯坦的悠久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哈萨克斯坦现在的经济生活。第三部分介绍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往来,以及当下 一带一路 的合作,并展望了两国合作的未来。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斯瓦希里语的语言素材,分为上下两篇,所采用的语言素材均从当地的报纸、杂志、书籍中采拾而得,原汁原味。编著者按照语态语势、语言表述、句型句式、词语搭配、常用词选析、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进行分类,将斯瓦希里语常用语、俗语、谚语分成100个版块。本书适用于从事斯瓦希里语翻译的工作者、学习斯瓦希里语的大学生、从事斯瓦希里语教学的教师等,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融合错综复杂。欧美工业文明以外的异质文明如何图生存求发展,在现代化全球化大潮下何去何从,至今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日本、印度、和拉丁美洲文明体系互有明显区别,又都有独特和重要的历史影响,其当代表现,于我国文明战略之制定,可资借鉴。
对亚洲人而言,面条是一种古老且具有灵魂的食物,它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面食为何会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东西方深得人心的大众美食?早是什么人发明了面条?初的面条又会是什么模样?为什么面条是条状的?个中玄机竟然能从木乃伊的面具中窥出蛛丝马迹?面条是怎样走进意大利而被称为pasta?对日本僧侣来说,面条又是怎样一种特别的佳肴?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摄制组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面条——这一承载人类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
作者以近代文人墨客的交往为轴,运用通俗而雅致的语言,将中日文艺交往的名人轶事娓娓道来:既谈及罗振玉流寓京都的沉浮,又再现了梅兰芳促进中日戏曲交流的慷慨,还讲述了鲁迅收藏浮世绘佳作的往事 见微知著的叙述荟萃了书画、古籍、文物、京剧、影像、考古,勾勒出近代中日文艺界友好交流的来龙去脉。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开拓初期的日子里,又惟求能速速安顿,因而村镇都因陋就简,也就始终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逛得多了,觉得症状国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着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这是林达的一本关于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延续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美国及欧洲几十个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以轻松的阅读来深刻理解欧美的历史和社会。林达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风光无限的旅程——知识与思考、智慧与大度造就了善于观察和阅读的眼睛。通过作者犀利的目光和委婉的笔触,一个个发生在异国的故事透射出了历史文化、战乱风云、文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信息。随着作者的,“读万卷书
本书是2020年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与一带一路 科普读物项目的成果。本书首先回顾了古巴的殖民史以及中古关系的滥觞;随后,本书系统分析了古巴革命、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更新、中古外交和友谊。*后,本书通过大量的访谈,对浙江企业与古巴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进行了案例研究。
年轻、有激情、雄心勃勃——这就是荷兰建筑师约翰?范德沃特2004年在快速现代化的中国事业起步时的样子。作为NEXT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想要把NEXT国际化的理念在中国付诸于实践。 接下来的时光相当地忙碌,上百万平米的设计成果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现实。约翰的西方思维架构在中国的背景下需要被不断地重新审视,他遇到大部分的限制和状况都是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关系的不同所导致的:不理解、对抗、误解、接受、认识、形成共识,终达到互惠互利。
刺绣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其技艺精湛,色彩浓郁鲜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地域环境对刺绣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红:刺绣》就刺绣的历史、各地刺绣名品的特点,以及常见的刺绣图案,向读者介绍中国刺绣艺术。
少年时代,初平阳和小伙伴们在运河边一座摇摇欲坠的斜教堂外,听见一个文盲老太太独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阳一直以为是这个词的汉语发音足够动听和神秘,才让他多年来念念不忘。直到博士毕业前夕,在一个从以色列来的犹太教授的追问下,他才发现,自己对耶路撒冷的想往,不仅源于汉语发音的诱惑,更是内心里隐秘多年的忏悔和赎罪之结…… 《耶路撒冷》是著名作家徐则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聚焦在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代中国年轻人,以在运河边长大的五个年轻人举行的一次赎罪式的聚会开始,勾连出北京、上海、故乡和国外等不同城市和地域的生活,旨在通过对他们父辈以及自我切身经验的忠直描述,深入地探寻在疾速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这一代人的精神脉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生活现状和疑难困惑
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星期六和假日也要去上班,星期日则哪里都不去只在家里睡死,换来的是每月收入超过半数上交给房东。这样的苦日子,被老板和周围的人鼓吹为取得“自由”的正常过程。他们口中的“自由”哪怕能兑现,其实也轮不到你来分一杯羹。 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还有比这更不自由的吗? 除了金钱以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路子可以助我们逃脱这种困境? 这本书探索了一种不用赚太多钱似乎也可以生活无虞的方法。 负担不起市中心的房子,没关系,可以租郊区的。 不能经常去饭店吃饭,没关系,可以自己动手做。 嫌理发又贵又烦人,没关系,自己给自己理发,不仅发型稳定,也不用忍受推销办卡买产品。 多到想辞职,退一步,换一份低强度的工作,砍掉不必要的欲望,清理掉消费社会的浮华和诱惑后,自己与世界、与他人
《楚文化概要》阐述分析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包括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屈宋文学)及五种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开发融合、爱国怀乡、和谐诚信),揭示楚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楚文化是中国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中国文明的本质》力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为从近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崛起,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强”的来源。它在连续性文明和破裂性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在第二卷中,作者围绕人类文化的“共同的基层”的问题(人类文化的共同基层,指人类氏族部落时代的文化),探讨了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人类社会的一般本质,力图通过人类最初社会组织的考察来确立人的本质。他论述的核心,是要打破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设想和界定,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资料,结合自身的意识感受,重新设身处地地还原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