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 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天下 ”体制,从“ 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 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 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 化”走入低谷的 ,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中世纪的教堂雕像、荷马《奥德赛》中的海妖塞壬、裹着蜜糖的美好童话《小美人鱼》,半人半鱼的生物形象在人类历史的角落中比比皆是。是摄人心魄的水中魅妖,还是梦幻迷人的虚构之物?是一次次被目击到的奇迹,还是一场场精心布置的骗局? 在人鱼形象的历史变迁,与人鱼文化的集体记忆之中,探索更加多样的人类文化历史。
一部英国 知识社会 进化小史,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 知识生产 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 威廉 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 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 疯子 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 家庭天使 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 知识 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 知识社会 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 知识制造工业 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展现了当时英国崇尚
《茶叶里的全球贸易史》创作了一部优雅的商品史,本书将茶叶放置在更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用令人信服的分析描述了18世纪北美地区的茶叶消费,并描述随之产生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在书中,茶叶随着贸易公司的推动和市场潮流的发展成了一种典型的全球贸易商品。而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利用自己的全球贸易能力,并且用巧妙的市场策略和加勒比地区充分的糖供应能力,将北美变成了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渐渐习惯了这种饮料,也使茶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而这一必需品也成了影响北美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符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一本能给自己绝佳阅读体验的书常常会带领读者寻求自我,让我们看看那些 狂热 的阅读体验以及书籍的历史故事。《阶梯与狂热》是一本献给爱书人、买书人、藏书人的书。这本书是为了每一个生活在某个阶段发现当地图书馆拥有无限的故事和情感宇宙的钥匙的人而写,也是为了每一个进入书店时仍能感到同样兴奋的人而写。 作者是一个有35年经验的书商,他凭借对图书广博的知识,诚挚的热爱,将自己对书籍、书店、图书馆、作家等的认知网络全部集结在这本书中,将人类与书相关的事实、片段、回忆和蜿蜒曲折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全景展现了一个爱书人对图书的解读和理解,是历史、哲学和轶事的完美结合。 该书将书籍的故事娓娓道来, 安慰书 一章中对书籍幽微却坚定的感受; 廉价书籍 章中对通俗读物的平反; 图书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书收录了众多流寓李庄学人的诗词书信,并探寻这些鸿雁传书背后的故事,兼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抗战内迁时期,中国文化和文人的不可多得的文本。
本书介绍了从原始时代到现代世界各地艺术中使用的大量符号和图标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书中按主题分解每个区域并分析每个主题区域中的符号类型,不仅探索了不同文化艺术中使用的最重要符号的起源、风格和意义,而且邀请读者欣赏符号在文化中的艺术风格。符号在美丽的艺术背景下以单独的字形显示,让读者可以研究从埃及象形文字和汉字到西方纹章和圣徒传记的所有内容。相关符号与世界其他地方类似图案的风格进行交叉引用,以确保艺术家、历史学家或学生可以研究迷人的文化以及主题符号集。因此,这本书也是一本世界各地传统符号的无障碍视觉指南。
本书稿是武斌文明史公开课丛书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起源、发展、传承的历史。包括(1)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2)文明传承机制与自觉意识;(3)文字与书写;(4)历史书写与文明传承;(5)纸、印刷、书籍与文明;(6)完备的教育制度;(7)技术与技艺的传承;(8)礼俗与民间文化;(9)突破、创新与连续性;(10)开放性、包容性与融合性;(11)守成、变革与更新等内容。 本书稿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整体面貌、突出特点和强大生命力,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描画出了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大气恢宏的历史画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刻板印象从何而来?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 麦克法兰的 文明三部曲 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是一部长达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探寻汉语文化圈的特质,研究西方偏见和焦虑的根源。作者从人类学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了中国社会,探讨了西方国家早期对于中国的焦虑和偏见的根源:无知和恐惧,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经济竞争。麦克法兰从字母A出发,行至字母Z,从儒家、道家思想,到科举制度与现代科技,再到中国人的谦逊与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实地研究刺破这种偏见和焦虑的 泡沫 。同时也为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圈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自己的角度。
《了不起的面包》以面包为线串联人类6000年的大历史,以生活化的视角洞悉人类的政治、宗教、民俗、战争与文明的兴衰,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段奇妙而刺激的旅程。作者搜索整理了《shengjing》故事、古埃及传说、希腊神话以及文学诗歌、战争史、农业史等各方面的大量史料,写就一段段生动的历史,详尽地阐述了面包 这一由酵母、水、面粉构成的食物,是怎样引起了战争、瘟疫、政变、革命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红色密档》的衍生图书,从守望光明、抉择时刻、 制胜电波、风雨同行、字里行间等五个不同侧面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光辉历程,探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和胜利密码。 本书涉及的档案,不仅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的决议、发言稿、电报,还包括书信、日记、报刊等众多品类,所呈现的机密档案还原了历史上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本书通过档案研究者、亲历者及档案背后的人和事,构建起有温度、有深度的现实纪录维度,用真实而鲜活的故事为档案本身的价值提供注脚。
街道地址有什么用?这是个少有人想过的问题,即使有人思考,大多也会认为街道地址的作用是保证准确投递邮件、让人们收到包裹,或者让旅行者不会迷路。《地址的故事》告诉我们,地址在历史上扮演了更深刻、更复杂的角色:给单个房屋编上号码的做法始于18世纪的维也纳,当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导人玛丽亚 特蕾莎下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臣民在城市中能够找到方向,而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约翰 斯诺博士利用该市刚创造的房屋编号查明了一次霍乱流行的来源和传播路线;作者还对印度、韩国和爱尔兰的地名进行考察,追溯这些国家创建、纪念和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街道名称的不同方式 本书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在十余座世界闻名、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城市中走访和搜集资料
“将‘两种文化’之争解释为两种学科文化之间的冲突,无异于说,在现代欧洲的早期,女巫受到迫害就因为她们是女巫,或者说,逃亡的奴隶被归还给主人就是因为他们是财产。”科学家、小说家C. P. 斯诺爵士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时,大约没有料到他将掀起的是这样一场思想风波,以至“两种文化”成为和他本人的名字紧密绑定的观念标签。伴随利维斯的质疑而展开的这场跨越20世纪60年代的论争被冠以“两种文化之争”之名,仿佛它是大半个世纪前发生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另一场交锋的再现,但仔细考察其间涌现的各路支持与反对声音便会发现,正如发端于此一时期的科学的社会历史学,作为一组对立概念的科学与艺术此刻有如一匹特洛伊木马,携着围绕技术进步、大学使命、帝国命运而展开的不同意识形态主张,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 其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本书从根脉上揭示文明古国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奥秘。 本书以“大传统”与“小传统”为理论支撑, 将比较神话学视角引入文明探源研究,发挥多学科的多角度整合优势,结合考古发掘实物—现场—先民生活与信仰的遗址之研究,提供比较文化的理论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获得创新契机,或将成为解决古史传说时代若干重要疑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全书共分十章,运用四重证据法,对早期的圣物崇拜、女神文明、神玉信仰、熊图腾崇拜、尧舜禹禅让故事及商周兴起传说进行了全新解读,让人们对中华文明发生时期的原初性及多元性有更全面的理解。
《粤东笔记》是清代寓粤官员、藏书家李调元辑撰的作品。卷首有羊城八景全图,每图均有详细说明。全书十六卷,分别记录广东的风土人情、节令集会、山川神祇、少数族群、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糖茶杂物等,内容广泛,还收录了方言土语、山歌谣曲、节令习俗、物产奇珍等,在广东民间文学、民俗学界都有一定影响。本书由李调元居粤时遍历广东,輏轩采访,博采众书而辑成,在保存岭南地方史料的同时,体现了外地官员对当地文化的审辨,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这是一本有趣的经济史读物,生动再现了商业如何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形成的 小麦的循环 到商业供销网络的建立;从货币的兴起到东西方帝国不断拓展的商业版图;从穿行于丝绸之路的古代商队到互联网革命下的商业冲击,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商业与文明更迭兴衰的画卷。本书不再像以往那样围绕着民族、权力、国家等角度讲述世界史,而是从商业与文明的维度考察世界史的变化,在横向世界史中梳理纵向商业史的发展,在纵向商业史中比较横向世界史的不同。四大商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八大关键历史印记,十二章世界历史画卷,带你看商业活动如何给历史以文明。
本书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所谓供养人,是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的人。本书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作者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 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作者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多元现代性的核心,是假定存在着不同文化形式的现代性,它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状况塑造而成。这些不同形式的现代性在价值体系、各种制度及其他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本书试图从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等角度,从欧洲、中国乃至跨国公司等论域,探讨多元现代性的相关问题,参与讨论者为艾森斯塔德、魏斐德、杜维明、金耀基等世界知名学者及理论家。这些视角和理论、经验与展望,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现代性的各种互不相同又彼此关联的理解,以及对世界的总体理解。
循证实践,简单的讲,就是基于证据的实践;进一步而言,就是遵循证据进行实践。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探索以前主要集中在医学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探索非常薄弱。深化教育领域的循证实践,特别是从整体性的视角,加强设计和实施,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必要和迫切。本课题以中小学、幼儿园为主要对象,结合个性化教学的深化实施,就循证实践在基础教育领域深化展开研究。作者通过深入调查、模型建构、支持系统等开创性研究,达成了循证实践的推进和拓展,为教育实践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支撑。
本书以中文打字机为对象,追溯了中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历史。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非字母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本书通过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近一个世纪之间,中文使用者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尝试、经历种种失败或成功的故事,由此反映了中文如何突破字母文字霸权而融入 化信息时代,重新获得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