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只聚焦于佛陀的头部,看佛陀的 脸 书。细数佛陀造像如何多头并进,辗转向东,又因族群的迁徙、历史的际遇、环境的差异、观念的嬗替,而持续演进,臻于完美。 作者身为雕塑艺术界的专家,却脱掉了专业学术的艰深外衣,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注解佛像容颜的演变,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的 入对门 的专业普及读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手的视觉资料,还有源于作者教学与学术的独到见解。
一部英国 知识社会 进化小史,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 知识生产 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 威廉 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 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 疯子 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 家庭天使 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 知识 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 知识社会 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 知识制造工业 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展现了当时英国崇尚
19世纪的法国刚刚走出拿破仑时代的硝烟,就又被国内风云变幻的政局困住了手脚,但这也是一段形塑了法国现代文化的关键时期:人口迅速增长、识字率逐渐提高、不同意识形态激烈对撞、出版业极大繁荣 工人、女性和农民这三类此前与阅读无缘的新兴读者引来了精英阶层的忌惮。天主教会、保守派与自由派官僚、新兴资本家等势力都试图将这批读者捏合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控制与抵抗便成了工人、女性和农民在捧起书本伊始就要处理的问题。 作者马丁 里昂从教育改革、读者个人的阅读实践、民间与官方的图书馆计划等多个角度出发,揭示了当时法国的阅读活动所蕴含的复杂社会动力及心态,并深刻地表明了,随着阅读群体的扩大,阅读民主化是一个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进程,阅读催生了法国社会大众的觉醒与进步。
秘密、腐败、企图控制世界的光明会,能够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特朗普是否真的是大型的选举舞弊受害者?伊丽莎白二世是变形的外星爬行生物吗?是谁在背后策划这一切? 从圣殿骑士团和以色列十个失落部落的神话,到纳粹、犹太人贤士议定书和UFO,罗纳德 H.弗里兹探究了边缘思想和阴谋论:人们为了理解周围世界而选择的思想模式。正如弗里兹所揭示的,当阴谋论、神话和伪历史主宰一个社会的思想时,事实、现实和真相就会被抛在一边。 这是一本社科版的《达芬奇密码》;一本美国的 走近科学 。
《茶叶里的全球贸易史》创作了一部优雅的商品史,本书将茶叶放置在更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用令人信服的分析描述了18世纪北美地区的茶叶消费,并描述随之产生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在书中,茶叶随着贸易公司的推动和市场潮流的发展成了一种典型的全球贸易商品。而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利用自己的全球贸易能力,并且用巧妙的市场策略和加勒比地区充分的糖供应能力,将北美变成了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渐渐习惯了这种饮料,也使茶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而这一必需品也成了影响北美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符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一本能给自己绝佳阅读体验的书常常会带领读者寻求自我,让我们看看那些 狂热 的阅读体验以及书籍的历史故事。《阶梯与狂热》是一本献给爱书人、买书人、藏书人的书。这本书是为了每一个生活在某个阶段发现当地图书馆拥有无限的故事和情感宇宙的钥匙的人而写,也是为了每一个进入书店时仍能感到同样兴奋的人而写。 作者是一个有35年经验的书商,他凭借对图书广博的知识,诚挚的热爱,将自己对书籍、书店、图书馆、作家等的认知网络全部集结在这本书中,将人类与书相关的事实、片段、回忆和蜿蜒曲折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全景展现了一个爱书人对图书的解读和理解,是历史、哲学和轶事的完美结合。 该书将书籍的故事娓娓道来, 安慰书 一章中对书籍幽微却坚定的感受; 廉价书籍 章中对通俗读物的平反; 图书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中世纪的教堂雕像、荷马《奥德赛》中的海妖塞壬、裹着蜜糖的美好童话《小美人鱼》,半人半鱼的生物形象在人类历史的角落中比比皆是。是摄人心魄的水中魅妖,还是梦幻迷人的虚构之物?是一次次被目击到的奇迹,还是一场场精心布置的骗局? 在人鱼形象的历史变迁,与人鱼文化的集体记忆之中,探索更加多样的人类文化历史。
本书介绍了从原始时代到现代世界各地艺术中使用的大量符号和图标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书中按主题分解每个区域并分析每个主题区域中的符号类型,不仅探索了不同文化艺术中使用的最重要符号的起源、风格和意义,而且邀请读者欣赏符号在文化中的艺术风格。符号在美丽的艺术背景下以单独的字形显示,让读者可以研究从埃及象形文字和汉字到西方纹章和圣徒传记的所有内容。相关符号与世界其他地方类似图案的风格进行交叉引用,以确保艺术家、历史学家或学生可以研究迷人的文化以及主题符号集。因此,这本书也是一本世界各地传统符号的无障碍视觉指南。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国花牡丹是何时进入文化艺术史的?历史上,众多牡丹绘画名家为我们留下哪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它们各自展现了怎样的特色与风格,又是如何历经沧桑、传承至今的呢?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以牡丹为线索,以中国艺术史上十位杰出的艺术家 顾恺之、周昉、宋徽宗、欧阳修、钱选、唐寅、徐渭、蒲松龄、郑板桥、张伯驹,及其与牡丹相关的代表性作品为主线,生动讲述这些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深入剖析牡丹在书画、诗歌、食品、茶饮、药用等领域的文化内涵,探究国花牡丹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为读者展现一部跨越两千年的牡丹文化艺术史。
针线和缝纫刺绣艺术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或艺术形式,也是历史的记述、文化的传承。衣着、旗帜、补钉和刺绣,是人们用来证明自身存在、表达情感的工具。 刺绣大师克莱尔 亨特带领我们跨越几个世纪,穿越几大洲 从中世纪的法国到当代的墨西哥和美国,从新加坡的战俘营到苏格兰的家庭阁楼 记录了各大洲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针线这门 语言 ,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武斌文明史公开课丛书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起源、发展、传承的历史。包括(1)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2)文明传承机制与自觉意识;(3)文字与书写;(4)历史书写与文明传承;(5)纸、印刷、书籍与文明;(6)完备的教育制度;(7)技术与技艺的传承;(8)礼俗与民间文化;(9)突破、创新与连续性;(10)开放性、包容性与融合性;(11)守成、变革与更新等内容。 本书稿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整体面貌、突出特点和强大生命力,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描画出了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大气恢宏的历史画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刻板印象从何而来?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 麦克法兰的 文明三部曲 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是一部长达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探寻汉语文化圈的特质,研究西方偏见和焦虑的根源。作者从人类学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了中国社会,探讨了西方国家早期对于中国的焦虑和偏见的根源:无知和恐惧,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经济竞争。麦克法兰从字母A出发,行至字母Z,从儒家、道家思想,到科举制度与现代科技,再到中国人的谦逊与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实地研究刺破这种偏见和焦虑的 泡沫 。同时也为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圈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自己的角度。
三个年轻人,贝蕾妮克、罗曼和斯蒂芬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进化公园,并遇见了神秘而富有智慧的向导塞内克斯。之后便开始了他们奇妙的旅程。他们亲历了宇宙的诞生、人的演化、人类文明的发展。他们乘船前往英国,参观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伦敦剧院,亲历次气球飞行;他们认识了启蒙主义者狄德罗、伏尔泰和卢梭;伫立在安放歌德遗体的床前;讨论拿破仑的远征和工业革命。当他们来到近代,见到了玛丽·居里,成了原子弹研究和人类征服宇宙的见证人。他们越是寻求答案,问题就越是不断涌:人类是在进步吗?未来会没有战争和暴力吗? 作品以轻松趣味的小说和游记形式,铺陈了西方五千年文化发展的重要成就,让读者身临其境触摸西方文化“进化”的现场: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通过深入西方文化核心,对读者了解西方文化
街道地址有什么用?这是个少有人想过的问题,即使有人思考,大多也会认为街道地址的作用是保证准确投递邮件、让人们收到包裹,或者让旅行者不会迷路。《地址的故事》告诉我们,地址在历史上扮演了更深刻、更复杂的角色:给单个房屋编上号码的做法始于18世纪的维也纳,当时哈布斯堡帝国的领导人玛丽亚 特蕾莎下令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臣民在城市中能够找到方向,而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约翰 斯诺博士利用该市刚创造的房屋编号查明了一次霍乱流行的来源和传播路线;作者还对印度、韩国和爱尔兰的地名进行考察,追溯这些国家创建、纪念和在某些情况下禁止使用街道名称的不同方式 本书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在十余座世界闻名、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城市中走访和搜集资料
作品揭示了春秋战国时代剧烈的社会大变革及其对制度文化的深刻影响,论述了促成 百家争鸣 文化景观的诸多社会历史条件,记述了各学派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评价了各学派流传至今的重要著作,同时对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科学技术、礼仪风俗、衣食住行及文学成就等各个文化层面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叙述,使读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春秋战国时代基本的文化风貌。
一种文明意味着一种生 活方式,一种关于我是谁从 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系统论述 。本书正是对儒家文明相关 问题的讨论。包括:与现代 新儒家对话,反思五四以来 那种基于普遍主义视角的研 究范式;与康有为的对话, 重思广土众民的 如何塑 造认同;与朱子对话,四书 与五经之间的理论紧张该如 何化解;与经典对话,探讨 船山先生的六经责我开生面 !本书内容曾以论文形式发 表于 学术刊物,主要是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世界 研究》 《 研究》《中国政治学 》《政治思想史》《天府新 论》《人民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