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 布克哈特(1818 1897),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史学家、艺术史学家之一。本书自1860年德文首版至今,一直被公认为进入文艺复兴领域的研究者首选的一部学术著作。全书从政治、思想、学术、社交生活、礼仪、道德、宗教等各方面,分析意大利十三世纪下半叶至十六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发展情况,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解释体系。布克哈特在书中提出的诸如文艺复兴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等基本观点,长时间内成为西方史家研究文艺复兴的理论出发点。这本书奠定了西方史学关于文艺复兴的理论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划时代意义。
半个世纪来风行欧美高校的思想史经典,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罗兰 斯特龙伯格扛鼎之作,中文版面世以来屡屡再版,以高屋建瓯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现代西方思想全景。 在本卷中,作者将各派思想置于历史脉络之中,以时代为分期回顾了1789年以来的西方现代思潮: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促使人们将认识世界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世。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启蒙思想的实践高潮。 19世纪是文学的世纪,文学成为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重要思想载体。马克思和达尔文都在这个世纪的中叶发表了自己的学说, 进步 成为流行的世界观。 20世纪是科学的世纪,这个世纪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他们的学说将人类带入更为不确定的世界里,现代主义从这里诞生。随之而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和资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 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的重订增补本。本书凡十三讲,涉及汉字、婚礼丧仪、家族和社会、儒佛道、阴阳五行、民间信仰、传统的世界观等。本次重订,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增添相当数量的配图,还在每讲后面增加了阅读文献和参考论著,以供读者延伸阅读。 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地图,带领读者感受一个早已随着时间远去的 古代中国文化世界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欧洲文明史》系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弗朗索瓦 皮埃尔 纪尧姆 基佐(1787 1874)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本书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
人人都需要食物,大部分人都爱吃食物,可很少有谁敢保证自己了解食物。面对满盘珍馐,你看到的或许是卡路里,是营养配比,是价格,而有人却能看出文化标签和历史印记。知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有言: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会告诉你你是什么。 盘中之物承载了人类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信息:我们的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所处的社会在世界中的位置。 吃什么 和 怎么吃 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写照。 菲利普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在这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中,他重点考察了与人类文明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八场饮食 革命 ,呈现了一部 吃出来的全球史 : 火的使用揭开了文明的序幕,人类独有的烹饪技能就此诞生。 吃 从一开始就承载了许多仪式性和超越性意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又令 吃 有了平民和高阶之分,这些饮食背后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将聚落考古学和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认为中国文明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含有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城市国家的文明社会。书中对都城的起源、文字的起源、铜器的起源、阶级的起源、王权的产生进行了论述。书中还把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与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中国戏剧是繁衍千余年、灿烂辉煌、独一无二的古代文化遗产。本书是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的经典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戏剧史研究的传世之作。该书篇幅适中,完整介绍了我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全书注重戏剧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剧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提出声腔的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的见解,并且做出详尽的论述;论述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作者强调戏剧为综合性艺术,场上重于案头;戏剧是民族性艺术,应重视民间创造;戏剧是社会性艺术,应探索其历史的演变规律,并将这些观点贯穿全书始终。
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色彩列传:红色》是色彩列传的第四部,配有丰富、精彩的插图。这套系列丛书旨在从欧洲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建立起一门色彩历史学。该系列的前三部分别是《色彩列传:蓝色》《色彩列传:黑色》和《色彩列传:绿色》。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 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凡八讲,是作者十年间给硕士生讲授 古代中国学术史研究 课程的讲义结集,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应当掌握的学术方法,以及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历程。本书重点讲述思想史若干大关节上的研究史,以此呈现学术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以及应读的基本文献。 本书经作者十余年反复修订,内中含有作者希望改变文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思考,值得反复研读。
《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进入新时代创办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杂志。它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 赛先生 与 德先生 ,并在 五四运动 中发挥重要作用,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书以《新青年》为线索,对陈独秀从办报到参与建党一路实践其对国家与社会的革新梦想进行了总体概览,记叙了《新青年》是如何举起 文学革命 的大旗,引发并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叙述了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瞿秋白等《新青年》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力图还原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作的人生抉择,展现他们对大时代背景下国家走向、社会进步、个人命运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1992年,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卷书:《文字之前 卷一:从计数到陶筹》和《文字之前 卷二:近东陶筹目录》。在这两卷书中,丹尼丝 施曼特 贝瑟拉阐释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她认为,公元前四千纪晚期近东地区出现的楔形文字 世界上已知的早的文字系统 由原始的计数方式发展而来。 《文字起源》一书选取了上述两卷书的部分材料,为大众读者和学生们讲解了施曼特 贝瑟拉的理论。本书以伊朗、伊拉克、雷凡特和土耳其等地116处遗址的8000多个陶筹或计数器的标本为基础,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由此记录下了楔形文字系统的直系前身。
一个穷困潦倒的家丁陷入了 除当强盗,别无生路 的生死抉择,他该何去何从? 一桩简单明了极易侦破的杀人案,因当事人各执一词而陷入扑朔迷离的困局,他们为何抢着当凶手? 一个因长鼻子困扰大半生的老僧禅智终于如愿以偿将鼻子变短,可不久他就懊悔不已 一代枭雄项羽为何要自刎乌江,他是真正的英雄,还是沽名钓誉的懦夫? 日本近代杰出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中短篇小说集《罗生门》,收录其代表小说、散文共26篇,从多角度展现 日本短篇小说鬼才 的光辉艺术成就。 全书所选篇目取材新颖,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离奇,寓意深远,人物上至庙堂高官,下至市井小民,可说将日本大正时代的人物百态如走马观花般呈现出来,堪称时代的缩影。历经百年,读来依旧摄人心魄、感触深远。 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已成
当今,任满足可行性的要求下,人们正在将可能的未来与技术媒体合而为一。迄今为止的各种媒体历史,都适应于这样的要求。它们有义务反映由简单事物直线发展到复杂事物的观念。而这本媒体考古学,却另辟蹊径。它让时间箭头从 现在 掉过头来,穿越以往的种种事件和人物后才指向可能的未来。它展开了一个范围广阔的搜索运动,去寻找那样一些理念、构想和实践,所涉及的是当时还不可能实现成为媒体式事物、而后来又遭大家遗忘和排斥、甚或至今还毫不为人们所知的那些探险式的作为,由此产生出一大批令人振奋的发现,给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富有建设性的多样性。在此,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于它有潜能去消除人们的恐惧感,满足那些致力于全球化的实践家们的需要,而在于它能有助于展开想象力和诗意的创作。就这个意义而言,齐林斯基
由于对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热爱和研究,布莱希特被同时代人称为 中国人 ,而他在流亡丹麦期间的诗作《老子流亡路上著 道德经 的传奇》更是将他与中国的老子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对布莱希特这首诗的评价高度一致,如认为它当属 布莱希特最为著名的诗歌之一 20世纪最为优美的德语诗歌 等,即便有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但学者们对诗作中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风格的行文方式却甚少关注。这部作品是如何创作产生?应怎样把握其源头、修改和最终成品?当这部诗作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时,应如何理解诗中的句子? 本书通过研究该诗作的手稿(1938),不仅从文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德国的强大影响,而且指出布莱希特在接触道家思想之前就早已有类似道家的哲学思考,他在诗作当中描绘的老子形象其实是流亡中布
本书对云南近代文化史的论述起于 1840 年,终于 1949年,又分为两个时期:晚清(1840 1911),民国(1912 1949),以 三迤文化的星光 滇云文化的辉煌 概之。将晚清民国时期云南的社会文化、教育文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学术文化等诸多部分囊括其中,对我国云南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的介绍,从中可见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中,云南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发展。 星光到辉煌,发展与嬗变,近代云南文化的突变性与多样性不断呈现,成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黄帝时期,中华法制文明的曙光便已投射在中华大地上。自夏朝立国,迄至末代王朝 清朝的覆没,经历了四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没有中断的历史发展过程。就中华法制文明而言,其特殊性、完整性、包容性均为世界法制文明史之最。中华法制文明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概述如下: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重尊卑伦序,引礼入法;重以德化民,德法共治;重安人宁国,移风易俗;重九族相亲,协和万邦;重法为治具,彰善瘅恶;重天人合一,中平和谐;重文化渊源,百家争鸣;重理性思维,鉴古明今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法制文明将发挥其创造性的史鉴作用。
本书作者苏吉特 西瓦桑达拉姆(Sujit Sivasundaram)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波澜壮阔的南方航行。跟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将回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时空中,走访毛里求斯、汤加、开普敦、新西兰、澳大利亚、爪哇、锡兰、孟买、广州、哈伊马角等地,遇见这些地区的原住民与外来者,了解他们之间的竞争、对抗乃至合作。我们不仅能看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战争,更能看到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看到原住民如何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塑造 现代 ,定义 文明 。
在《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奢侈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部分 玩好之物 ,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奢侈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 表域资源 ,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 从表域到物境 ,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讨论时代的差异。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