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山东》以山东文化传统为主要内容,简要、地梳理了山东文化传统形成的地理因素、发展历程、涌现的精英人物和主要文化载体,提炼了人文山东的精髓要义,突出了山东文化传统中的“情义”内核,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东文化的气质神韵和山东人的精神品格。在突出提炼山东人文要素和精神特质的同时,亦注重与海外读者对接,穿插精讲了一些文化故事,体现了故事性、趣味性。
“名人故居”是指有知名度的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本书依据2005年1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工作与利用工作的调查报告中》中的整理名单来确定名人故居。本书作者通过十多年的实地走访、记录,实地拍摄相关建筑图片,共收录了鲁迅、老舍、蔡元培、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荀慧生等100位历史名人的故居资料,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对名人的生平事迹做了回顾和梳理,用客观、概括的语言对所选名人进行了简略的人物评价。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明治时期开始,随着日本和中国交往增多,发展出了商务汉语需求和言语社团汉语的需求,如御幡雅文根据句曲《生意筋络》改写了《燕语生意筋络》(1903年)、北边白血编译《燕京妇语》(1906年)、《中国话》(作者和时间均不详)、善邻书院编辑的《急就篇》(时间不详)和宫岛大八的《官话续急就篇》(1935年)。同时,和日本交往的密切的中国人也编写、改编了一系列北京官话课本,包括金国璞编写的《虎头蛇尾》(1906年)和《华言问答》(1903年)以及昭和时期李俊漳编写的《中等官话谈论新篇》(1937)。本卷对以上原书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
本书为全面介绍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及木梯寺石窟的图册。水帘洞石窟群创建于北周,共包括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保存了北周、隋、五代、宋元及明清时期的大量壁画及造像遗存。木梯寺石窟创建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做过大的重修重建。现保存窟龛20个,各类造像70身,壁画约130平方米。
画家刘洪宽先生怀着对老北京的深厚情感和对古都的热爱,花甲之年,创作了这幅50余米的国画长卷《老北京风物图卷》。他凭借儿时记忆,实地写生和查阅历史资料,由南到北,再现了老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情风物,历经五年心血筑成,令人敬服。他笔下的老北京古韵犹存,街道商铺、行人市景与老城门城墙交相辉映,这可谓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可以“触摸历史”的宏大画卷。 画家作者知我60多年来,一直为古都的保护奔走于占城内外、大街小巷和中轴线上,与古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特嘱我为序。于是写了几句知语感言,权以充之,并借以为画卷出版之祝贺。至于画中的精美图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请高明观者自己去观赏和评说,在此不作多赘。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源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因水而兴;世界名城名镇,多依水而建。鄱阳湖区域的城镇乡村史是一部傍湖而聚、濒湖而建、因湖而兴的历史,也是一部沿湖人民开发、保护和利用鄱阳湖的历史。《鄱阳湖文化志》记载着沿湖城镇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汇集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展示着华夏历史的辉煌文明。
《东城记余(外六种)》汇辑了《东城记余》等七书,均属纪事类著作。从内容来看,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杭城地方掌故的。杨文杰《东城记余》记载了位于杭州东城的南宋以来诸多坊巷、僧庐、道观的历史及其掌故;丁丙《北郭诗帐》记载了杭州湖墅一地历代掌故、风俗、民情;汪孟销《龙井见闻录》则记述了西湖龙井及其四周景物和见闻;胡敬《定乡杂著》记载了城南定乡之风土、人情、民俗。二是关于杭州文物古迹的。余懋橾《杭郡庠得 纪事》记载了其在杭州府学获得苏轼《表忠观记》残石的经过及文人对此事的题咏;万斯同《南宋六陵遗事》乃是对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六陵在元初遭盗掘,当时是哪些南宋遗民参与了收集诸帝遗骨之事的历代材料收集及考辨;重修岳陵事务所编写的《重修浙江西湖岳忠武王庙墓徵信录》是对一九二〇
《晋商文化旅游区志》中山西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优势和价值,在于久负盛名的人文景观与雄奇壮美的山岳风光同样丰富出色,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并存并重的高格调、高品位,历史之旅与生态之旅一举两得的高享受、高价值,可以充分满足旅游者求美、求知、求异的需要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