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根据时间顺序介绍了浙江省的丝绸文化。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曙光初现,吴越桑曲,走出低谷,崛起东南,走向辉煌,江南丝府,湖丝遍天下,落日辉煌,工业化进程,蚕花烂漫和《蚕织图》及其流传。
画家刘洪宽先生怀着对老北京的深厚情感和对古都的热爱,花甲之年,创作了这幅50余米的国画长卷《老北京风物图卷》。他凭借儿时记忆,实地写生和查阅历史资料,由南到北,再现了老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情风物,历经五年心血筑成,令人敬服。他笔下的老北京古韵犹存,街道商铺、行人市景与老城门城墙交相辉映,这可谓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可以“触摸历史”的宏大画卷。 画家作者知我60多年来,一直为古都的保护奔走于占城内外、大街小巷和中轴线上,与古都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特嘱我为序。于是写了几句知语感言,权以充之,并借以为画卷出版之祝贺。至于画中的精美图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请高明观者自己去观赏和评说,在此不作多赘。
本书将声景生态的概念引人史料研究领域,介绍了声景生态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论述了声景生态的原生性,讨论并提出了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标准,以及声景生态资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等问题。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声景观研究、设计与规划人员,有声史料研究人员,以及与声景生态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本书将声景生态的概念引人史料研究领域,介绍了声景生态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论述了声景生态的原生性,讨论并提出了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标准,以及声景生态资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等问题。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声景观研究、设计与规划人员,有声史料研究人员,以及与声景生态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苏州街巷文化(修订版)》是考索苏州古城街巷人文变迁的一本专著。《苏州街巷文化(修订版)》收集许多苏州古城街巷的历史文化资料,特别是见于著录的古建筑收了不少,这对于以街区为规划范围而进行的古城保护建设工程应当保护什么、如何保持和恢复街巷固有建筑风貌都有参考作用。苏州的街巷比北京的胡同历史要悠久得多,有的与古城同始,其余也大多在千年以上,街巷中不名人故居,还有许多与民间信仰、礼俗有密切联系的寺庙、祠堂、书院、会所、义庄等各类古建筑,即便是小如井栏圈、界石以及刻有图案、铭文的一砖、一瓦、一木都可增加古城的韵味,引发游客的思古幽情。总之,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在保护古城的真实性上下功夫,使苏州古城更加古色古香,更具魅力。
本书材料搜集丰富,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不少观点有独到之处,十分难能可贵。在本书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处处均可感到的文风,即十分注意全面地、客观地使用各种资料、史料,努力做到认真研究、准确评价每一事实和问题,因而书中带结论性的意见都是实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