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历史发展,是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中轴线》作者李建平先生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北京中轴线 。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轴线上特色建筑的左右对称文化、神秘数字文化、九门宫阙文化、桥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图书。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 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 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
本书分十个部分:胡同知识、胡同味道、凄凉拆迁、人文视角、胡同别韵、 文革 遗迹、老外进驻、胡同风情、首都威严、胡同余音。图文并茂,用有温度的镜头和简练的文字,忠实记录了胡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活韵味,十分难得而且珍贵。 《北京胡同》首次出版于2011年3月。曾多次荣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北京王府井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并于2013年入选第三届北京阅读季*受大众喜爱的 十大影响力图书 。 此次出版,为忠实记录老胡同的历史变迁和原始风貌,仍以首版拍摄于2004-2009年间的照片和一些资料图片为主体。为便于读者今昔对照,又增补了拍摄于2015-2019年的部分照片。
在老北京话中, 勤行 专指饮食行业。本书口述人陈连生先生是北京餐饮业的老前辈,在 勤行 里摸爬滚打60余年,其个人经历本身就是餐饮行业历史的一面镜子。这部口述综合了陈连生一生餐饮的经历与经验,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他在 勤行 的生涯、 勤行 的传统、 勤行 的变化三大部分,其中涉及北京小吃的历史、品种、制作方法和标准规程以及厨艺传承和经营之道,既是一种北京饮食文化风貌的珍贵记录,也可管窥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亦有助于读者较为清晰地看到他作为一个北京人、一个餐饮人的历史坐标和行业贡献。
《北京梦华录》连载于1934年之《盛京时报》,回忆了晚清民初时期之北京的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如点心、粥、茶馆、酒馆、戏曲、工艺品、婚嫁风俗等,这些叙述多是穆儒丐所亲身经历及其见闻,读来历历可感。在这些细琐的回忆与描述之间,寄托着作者之情感与心志。满族作家穆儒丐取意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中国古代“清明上河图”式的风俗笔记,对亲历的往昔生活一一盘点,也是如张宗子在《陶庵梦忆》中所寄托的遗民心绪,繁华皆成旧梦之慨也。这些文字,虽是写老北京之风俗文化,因是写他自己的所闻所见,大体上还是以旗人社会的生活为主。故命名为“北京旗人梦华录”亦可。
本书是一本全方位介绍北京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专著。作者通过对北京城中轴线的研究,关注北京整座城市发展的脉络。经过研究,作者提出北京城的来龙去脉与中华文化之源昆仑山有着密切联系,是发祥昆仑文脉的龙脉;北京城市文脉不仅包括北京旧城中轴线,还包括整座城市的肌理,也就是城市的街巷布局、五坛八庙、河流与园林等。在北京 三个文化带 建设中,北京的山,北京的水,以及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形成的都市、生活的人群都是北京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包含多元素、多种文化构成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还因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北京门墩大多数在“ 文革” 时被拆除、破坏或下落不明,65% 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此书正是作者跟时间赛跑,拍摄、研究北京门墩十年后的作品。
樊国粱的《燕京开教略》(1905年清末古籍)一书为人熟知,而本书剐是《燕京开教略》的 母书 ,原书名为《北京:历史和描述》(Pekin:Histoire et descfiption)。在本书中,樊国粱遥过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尤其是北京进行了近乎百科金书式的介绍。由予作者自身的西方教育背景以及神学、哲学等学术背景,因此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生活的内容都有着独特的理解。而本书也可谓是讲述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简史,特别是樊国梁亲身的传教经历,堪称国内关于清末天主教传行中国的重要一手文献。1897年法兰西科学院曾给本书颁奖。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新疆是谜一样的地方,梦幻般的所在,美如诗画,奇似仙境,荒漠与绿洲并存,险恶和幸运同在。新疆美系列是一套通俗读物,以图片为主,图片力求精美,每组图片配以短句式说明文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生动优美,赏心悦目。《新疆美:废墟之美》是系列之一,将帮助读者省时省力、更直观形象、多视角全方位地了解新疆,欣赏、体味新疆废墟之美。 往昔的繁华,成了今日的遗址、废墟。遗址里储存着文化密码,废墟里暗藏着历史文化。 沙漠瀚海深处,遗址废墟之中,那些古代文明的实物遗存,重现了活生生的历史风貌,引人浮想联翩,发思古之幽情。即使已经消失的文化与文明,也能让人们从中获得某些新的价值存在。即使早期的辉煌变成一片瓦砾、一堆废土,也仍然有一种历史文化精神在萦绕闪现。 于是,就出现了一浪
《老北京丛书》是一套介绍北京生活习惯的丛书,主要讲述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在穿戴、吃喝、剧住、出行、玩乐、商市等方面的情况。书中既有系统全面的概述,也有具体的描述和作者的见闻。它不是研究性的专著,也不是资料性的集录,而是阅读性很强的通俗读物。
本画册以精美的图片及简洁的文字讲述北京胡同的文化渊源,讲述北京胡同的文化。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北京胡同的画卷。 三岁进京,就在胡同里居住,几张业已发黄、背景有漂亮的游艇和假山的照片即是全部的印象。 一九七八年初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大礼堂里,卖“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的书,小山样的书堆里,有一本前后很多书页都被撕掉了的小册子,残存的页上,是一个关于北京胡同的只有几百字的小故事,故事的标题是《百花深处》: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对年轻的张氏夫妇,在新街口以南的一条小巷内,买下了二三十亩地,以种菜为生。两人省吃俭用,渐渐有了钱,便在园中叠石山、挖池塘、建立草亭茅阁,并辟地栽种芍药、牡丹及满塘荷藕。每到春、秋之季,满园鲜花盛开、清香浮动、幽雅宜人,引得当时的许多士大夫、文人
本书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是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暨研究基地推出的第六本大型年度报告。《2009-2010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合作完成,主要包括《首都文化软实力提升与世界城市建设》、《世界城市建设对北京文化生态发展的新要求》、《北京高房价压力下的民众文化心理分析》、《北京城区关于老年人设施分布的特点及实践意义》、《石景山低碳城区建设的规划思路》等30多个子课题及相关数据。报告对2009—2010年北京文化建设中的诸多难点问题进行了切实深入的调研,系统展示了北京文化发展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力图为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文化决策提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
本书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问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灵动。 该书之新颖不仅体现
本书记录了作者邢正德先生少年时期( 1949 年前后)在后海南岸居住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见证北平的和平解放、后海沿岸的市井风情、胡同中的五行八作,护国寺庙会的各种演艺、街头巷尾的趣闻逸事、已经消失了的手工技艺及工艺品、作者本人家庭中的亲情及童年生活的乐趣等。
此图为北京早年胡同风光图,可观赏到北京胡同的人文风俗,有小贩、脚夫、三轮车、娶媳妇、回娘家、算命先生、剃头匠、街头巷尾、闲人忙人、商户平民,都一一再现,生动有趣,从中可以了解和欣赏到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幅具有收藏和馈赠价值的艺术礼品。此图采用现代数码技术和艺术构思精心制作,采用亚光金铂相纸喷印,配有胡同特色的精美包装盒。
“北京旧闻丛书”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都与古都的历史文化有关,它将对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承传做出不少资料补充。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北京的历史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果它能为您留下一些回味,留下一些思考,也就达到了我们的出版目的。 《老北京的风俗》系统地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 《老北京的风俗》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北京风俗历史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者读后一定能留下一些回味一些思考。 本书的侧重点为,除了为溯本追源而叙述一些远古的或全国其它地区民俗外,其主要是反映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民俗。同时,鉴于民俗的群众性,故侧重于民间风谷的撰写,对于历代皇室习俗则予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