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历史发展,是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中轴线》作者李建平先生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北京中轴线 。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轴线上特色建筑的左右对称文化、神秘数字文化、九门宫阙文化、桥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图书。
《北京中轴线》(彩绘本)详细绘制并介绍了永定门、天坛、先农坛、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正阳门、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端门、故宫、景山、万宁桥和鼓钟楼等15处遗产点,以及中轴线上建筑的左右对称、吉祥瑞兽、围合空间等文化特征。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旨在引导大家更好地传承、保护、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解锁北京的一种新玩法,行走中轴线。从城南的永定门出发,走过天坛和先农坛间的御道,先在天桥大街追思 酒旗戏鼓天桥市 的盛景,再到正阳门下品尝卤煮、炒肝等老北京美味,打探过胡同里的陈年往事后,再去饱览天安门广场的恢弘与庄丽。之后便来到了中轴线的核心 神秘的紫禁城,不知那红墙金瓦的深宫中埋藏着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 中轴线的范畴岂止于四九城。向北,我们能走访中轴线北延长线无数奥运健儿挥洒汗水的鸟巢和水立方,甚至还可以驾车远行一路向北,探索数百公里外、中轴线直指的那座草原荒城元上都。向南,我们去逛逛能俯瞰CBD和南中轴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再去大兴国际机场打个卡。 本书突破了申报世界遗产的 7.8公里、15处遗产点 限制,展示它们背后的故事和现状,并扩充到南北延长线 从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人和事、风景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 梁陈方案 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 大屋顶 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批判复古主义 、 大跃进 、 整风鸣放 、 文化大革命 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的文化灿烂丰厚。《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从建筑、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并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把握城与人的关系及其特质,配以精美图片,全面展现了北京的非凡魅力。从梳理人类发祥地到天下帝王都的发展历史,再到勾勒现今北京城与人的存在方式,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宏阔与宽厚、包容与亲切 寻觅北京的历史是一次快乐的精神遨游,会让人陶醉其中;品味北京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情绪体验,会让人回味无穷。
《古代戏曲中的北京》是一部以北京历史文化、城乡风土为主题,或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的我国古代传统戏曲选集。该书突出地域视角,以元、明、清断代分章,共选收与北京相关的古代戏曲剧本近三十种,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所作《闺怨佳人拜月亭》始,至清人黄燮清所作《帝女花》传奇止,或全本,或片段,奉献给读者。编者希望借助戏曲文本,使今人透过戏曲人物、戏曲故事、戏曲场景,真切感知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的生活,体会这座古老都城多元与包容的气度,体味其于悠悠历史中曾经历的幸福与惨烈,感受其中流淌的厚重持久的生命活力。
北京的文化遗产建筑在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上,在树、石和水的框架内看北京,乃是欣赏这座城市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寻访北京古迹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的标记往往是一口井或一眼泉,几棵多节的松树,有时是一块石碑或一座废弃的石洞。它们传承了所在地的历史。自然的这三个方面蕴藏着北京的往昔岁月。它们帮助我确定自己寻找的地点,并作出反应。它们往往保持着那些地方的气氖,虽然当地的宗教仪式早已不再。不仅如此,它们还带我认识了从名人到老百姓的许多北京人,他们欣然与我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
本书分十个部分:胡同知识、胡同味道、凄凉拆迁、人文视角、胡同别韵、 文革 遗迹、老外进驻、胡同风情、首都威严、胡同余音。图文并茂,用有温度的镜头和简练的文字,忠实记录了胡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活韵味,十分难得而且珍贵。 《北京胡同》首次出版于2011年3月。曾多次荣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北京王府井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并于2013年入选第三届北京阅读季*受大众喜爱的 十大影响力图书 。 此次出版,为忠实记录老胡同的历史变迁和原始风貌,仍以首版拍摄于2004-2009年间的照片和一些资料图片为主体。为便于读者今昔对照,又增补了拍摄于2015-2019年的部分照片。
本书是作者继《胡同儿里的溜达》出版以来广受好评的胡同系列第三部,主要介绍了北京曾划入旧称 崇文区 的各个胡同,以图文并茂讲述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一起去寻找那些被流水带走了的光阴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文字和照片,无疑是为渐行渐远的北京胡同保留一份宝贵且美好的记忆。
《北京文化探微旷园山影:京西三山五园》本书以 三山五园 为依托,阐述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景物以及发生在其中故事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建筑、中国园林,以及帝王政治、皇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系统地展现了 三山五园 的前世今生,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北京地名研究》以北京地名为考察对象,以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了北京城区及郊区的地名文化,通过对现存地名进行回溯,由地名的命名、更名理据梳理出北京城区和郊区的地名文化资源,并从其文化内涵的角度考察专名中蕴含的封建衙署、经济生活、驻军营卫、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移民情况、宗族观念、历史人物(含民族英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五色五行观念、地标建筑等诸多信息。借此让读者通过北京地名,了解历史上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迁徙与融合、宗教信仰、军事活动与政治变革;也可以由此窥探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审美特点等,对人文北京建设不无助益。
该书从新旧与古今两个维度,讲述了中山公园承载的百年历史,收录了朱启钤建立中央公园所作的论述及诸多名家、大家的纪念性文章,其中史料、文献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篇一从中央公园到中山公园、篇二中山公园话今昔及附录北京中山公园简史(1913 2024)。 篇一讲述了朱启钤筹建中央公园的前因后果及营造过程。1914 年,朱启钤顺应时代之变,将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的崇高且神圣的社稷坛,辟为北京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 中央公园。 篇二则收录了朱启钤《中央公园记》《一息斋记》,华新民、姜振鹏等研究者的研究文章,以及原书珍贵书影,不仅令更多读者了解北京中山公园的创建历程、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更展示了百年前朱启钤、华南圭等建筑前辈的营建苦心 古之国社 ,亦应成为市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