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科瓦列夫斯基作为监护官于1849-1850年间伴送以巴拉第为首的俄国东正教3届驻北京传教士团来华时所写的游记。作者用一半的篇幅记述了驼队在蒙古大漠上旅行的情景。在描述沿途自然风光的同时,对蒙古地区的历史、社会、风俗也多有介绍和思考。而本书的另一半则描写了传教士团在北京的生活和见闻。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对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道光末年的京城生活百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包含多元素、多种文化构成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还因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北京门墩大多数在“ 文革” 时被拆除、破坏或下落不明,65% 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此书正是作者跟时间赛跑,拍摄、研究北京门墩十年后的作品。
第7册,对于镖行、镖师,人们大多只是从武侠小说中获得一些模糊而不正确的了解。本书则从镖行的起源、发展与衰落,镖行的人员组成、经营方式,镖师的人格与风格,从历史到理论,交代分析得一清二楚。 北京是全国的镖行中心。清末北京有八大镖行,镖路遍布北京大半个中国,影响更是遍天下。所以,虽说是京城镖行,但足以窥中国旧时代镖行全貌。 除镖行外,您还能对与之有关的行当,如标号、大车店等的情况增加认识与理解。 全书以如话常般的京白道出,读来特别舒服。 本套丛书还包括第九册,第十五册,第二十三册,第四十三册,第二册,第八册,第十九册,第五册,第十一册,第三十册,第二十四册,第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