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湖南,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地区,近百年来,在这里相继涌现出众多的人物。他们比肩鹊起,驰骋宇内,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种历史景观的形成,除了湖南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外,富有特色的湖湘区域文化,包括长期延续的传统学风,独特的地方性格,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嬗变的人物思想、民间习俗、社会教育,等等,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区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的、政治的等其他社会因素交汇融合,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才导演出近代湖南那一幕幕雄伟壮阔的活剧。本书即试图就近代湖湘文化作一粗略的叙述与剖析。由于任何文化都具有的延续性和传统性,所以在述及近代湖湘文化之前,必须先行追溯一下古代湖湘文化的某些内容与特点。 本书以湖湘文化为背景,全面介绍了湖南近代的主要作家及其文学创作。本书首先对
本书既名为《郭嵩焘研究著作述要》,就是要将郭嵩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总体的回顾和概述。全书共分八章。章为郭嵩焘生平简介,分四个阶段介绍了郭氏的生平事迹,同时介绍了郭氏的著作情况;第二章郭嵩焘研究情况概述,对这种研究进行了分期;第三章至第五章为郭嵩焘研究专著述要,既介绍了10种通史著作中有关郭氏研究的专门章节,更着重介绍了7种专门或主要研究郭嵩焘的专著。第六章至第八章为郭嵩焘研究论文述要,分为总论等九个部分,对110多篇重要论文的观点分别进行了介绍。
《湘学通论》一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的成果之一。湘学是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湘学通论》旨在揭示湘学的中国学术史共性与地域学术史个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全书凡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层面论述湘学的历史源流、学统建构及其学术旨趣,以及近代的湘学转型及其特点;下篇则是对湘学学者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湘学学者的学术旨趣,来进一步考察其学统的渊源。《湘学通论》既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文史哲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人士教学参考或进行学术研究使用,也可供文史哲爱好者阅读。
这本《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湘潭黎氏卷》是研究、介绍居住在湘潭县晓霞山西北麓菱角村长塘的黎世绶家族人物的书。黎世绶曾为清朝四川学政、安徽盐运使等官职,其子黎松安系光绪举人,但不乐仕进,以吟咏及书法篆刻自娱,与齐白石为少年诗文之交。黎松安关心国事,热心教育,对十一个子女的培养颇为成功,尤其是其八子皆才俊,时人目为“湘潭黎氏八骏”。
荆楚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本书所收论文围绕荆楚文化主题、考其源流,述其变迁,探讨其作为文化资源,在现代所能发挥的价值。
《湖湘文化要略》采用多视角介绍湖湘文化的综合式表达范式和倾激情于阐述之中的话语方式,描画湖南的山水神韵,探寻湖湘文化的源流,介绍湖湘文化的成就,阐释湖南人的精神特质,评说湖湘的杰出人物。
湖北历年来出土的文物,除省博物馆大量收藏外,其余分别收藏在各市、县博物馆内,成为各馆举办陈列展览的中心内容。此外,湖北许多博物馆内还收藏有大量的书画、瓷器等传世珍品,如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鎏金玄武、明代针灸铜人像等颇具代表性。《荆楚百件馆藏瑰宝》选录了湖北历年来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和部分传世精品,以奉献给广大读者。
湖湘石雕及其工艺之源远流长,可以从近代考古所得的史前时期磨制石器和商周青铜器的雕琢中得到某些信息,以后,它在中华文明的映射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存世的湖湘石雕实物中不乏汉唐遗迹,而且至迟在赵宋时期,湖湘石雕艺人已经在湖湘之外的地区活动。重庆大足石刻题记中直接涉及湖湘古代石雕艺人最早的,是石篆山七号龛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题记,题日“岳阳文惟简镌男居安居用居礼岁次壬戌八月三日记”。明清以来,湖湘石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现存湖湘古代石雕遗迹中,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石雕艺人的佳作。
武当山古建筑荟萃了我国古代建筑法式,集中体现出皇宫的宏伟壮丽、道教的神奇玄妙、环境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俭等多种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是古代规划、 设计、建筑的典范”。“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旧时候,儒、佛、道三教都在山中营造宫殿居舍,一些名山曾经是文化璀璨的神秘世界,有着最开放的文化视点,最浪漫的社会理想,最经典的个性生活。在这样的山中,岳麓书院被尊为“天下书院”、“天下书院之首”。无以数计的文化人来到这座山间庭院,创造和传播文化,在如烟如梦的历史里安放自己的灵魂,千山万水,漫漫长途布满了文化的远景蜃楼。如今,千年已经过去,许多文化事物都已经消亡,而这座山间庭院仍以惯常的飘逸张开檐翼,轻拥开阔无际的未来。使每一个走近的人,有了文化的梦想,有了审视千年的想象力。 江堤已经在这座庭院里生活了十年,隐于庭院深处,埋首黄卷青灯,在山水亭台、檐前廊下,寻找逝去的点点遗迹,探寻文化的风骨与神韵,感受风花雪月的自然情趣……春去秋来,他的足迹也已经深嵌在这座庭院里,透过他的视
武当山古建筑荟萃了我国古代建筑法式,集中体现出皇宫的宏伟壮丽、道教的神奇玄妙、环境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俭等多种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是古代规划、设计、建筑的典范”。“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时代进入21世纪,南昌——作为一座千年文化古城,正在重新焕发它的光彩。但是,当滕王阁、绳金塔推倒重建,当青云谱逐渐被城市的喧嚣淹没,当书院街再也不闻书香,当百花洲被城市的水泥森林所包围,南昌似乎不再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南昌,也不是地方史志和诗山词海中的南昌。在隆隆的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声中,文化意义上的南昌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应该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在重构我们的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失去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不能成为城市的精神流浪者。
《随州文化探源》结合本地新考古成果,以形态研究为视角,对随州文化的三次发展浪潮、特征和渊源及其衰落的原因做了系统研究,同时揭示了随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提出构建随州文化学派的主张,并对随州学的内容做了初步阐述。
沈从文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师,他的一生很富于传奇性.人们提起沈从文,便不能不谈到湘西,去了湖南沅水边,也不可能不想起沈从文的作品,而他一生的传奇,也大都和湘西有关.在他的笔下,湘西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到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世俗人情,都是故事,都是诗歌,也都是图画。摄影师卓雅,以敏锐、细腻的镜头,将沈从文的湘西呈现给读者,文字里的湘西和照片中的湘西,互为衬托,又互相辉映。这个美丽的选本,让读者更加贴切地领略那浓郁乡土抒情的意境,也更同情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死和命运。
《随州文化探源》结合本地新考古成果,以形态研究为视角,对随州文化的三次发展浪潮、特征和渊源及其衰落的原因做了系统研究,同时揭示了随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提出构建随州文化学派的主张,并对随州学的内容做了初步阐述。
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50余座,的十王峰海拔为1342米。山间沟壑纵横,危岩参天;流泉飞瀑,垂涧积潭。加之四季分明,美景如幻,素有“东南山”“江南山”的美誉。其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更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并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