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湖南,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地区,近百年来,在这里相继涌现出众多的人物。他们比肩鹊起,驰骋宇内,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种历史景观的形成,除了湖南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外,富有特色的湖湘区域文化,包括长期延续的传统学风,独特的地方性格,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嬗变的人物思想、民间习俗、社会教育,等等,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区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的、政治的等其他社会因素交汇融合,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才导演出近代湖南那一幕幕雄伟壮阔的活剧。本书即试图就近代湖湘文化作一粗略的叙述与剖析。由于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传统性,所以在述及近代湖湘文化之前,必须先行追溯一下古代湖湘文化的某些内容与特点。 本书以湖湘文化为背景,全面介绍了湖南近代的主要作家及其文学创作。本
本书既名为《郭嵩焘研究著作述要》,就是要将郭嵩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个总体的回顾和概述。 全书共分八章。章为郭嵩焘生平简介,分四个阶段介绍了郭氏的生平事迹,同时介绍了郭氏的著作情况;第二章郭嵩焘研究情况概述,对这种研究进行了分期;第三章至第五章为郭嵩焘研究专著述要,既介绍了10种通史著作中有关郭氏研究的专门章节,更着重介绍了7种专门或主要研究郭嵩焘的专著。第六章至第八章为郭嵩焘研究论文述要,分为总论等九个部分,对110多篇重要论文的观点分别进行了介绍。
古文字研究、鄂君启节“鄂”地辨析、河南新出夫人孀鼎铭文记载岁星太岁纪年考、几店楚简历法考、新蔡葛陵楚简社稷祭祷文书初探、楚“鄂科”、“鄂县”综考、试说楚文字中恭字的异体、丁家咀战图楚慕出土竹简、先秦鸟虫书在汉代装饰中的演变与应用、历史、文化研究等内容。
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个别,先对墓园文化的基本概念作简要阐释,然后对湖南墓园文化各要素作具体的考察和介绍。基于这种写作思路,本书将所要讨论的内容分为五章。章是湖南的墓葬习俗。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湖南墓园文化,本章的节对墓园文化的基本概念作了简要的阐释。之后,考察了湖南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墓葬制度、墓葬形式。第二章是湖南的墓园建筑与石刻,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分两个小节介绍湖南的墓地选择、墓的形制、墓碑、墓志、石雕、牌坊等等。第三章是湖南的墓园文学,分五个部分介绍湖南墓园中的碑志文、祭文、墓联、墓园诗、墓园传说等。第四章是湖南的墓园管理,主要考察湖南的常年性墓园管理、清明节和临时性墓园管理情况。第五章是湖南的主要墓园简介,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33座墓园进行重点介绍。
内容简介
无
呈献给读者的这部书稿,在结构安排上先总后分,先略后详。、二章是总论。章《绪论》概说楹联的概念、起源、格律、创作技巧等基本知识,总论湖南楹联在全国楹联文化中的地位,是全书总纲;第二章《湖南楹联的发展历史》把视点锁定湖南,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湖南楹联的发展历程,是全书的内容提要。从第三章开始是分论。分论分两个层面:第三章至第八章展示湖南联人联作,包括楹联书法,从创作实绩的层面说明湖南楹联应有的历史地位;第九章与第十章分别述说湖南联人的理论成果以及在楹联文化教育与推广方面的建树,从学科建设的层面说明湖南楹联的文化特质、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以及在整个楹联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十一章从湖南楹联中择优例赏,旨在与读者共同领略湖南楹联的艺术魅力。
民间艺术的奇葩——徽州三雕,承载了徽州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作为徽商文化的产物,它见证了徽州商帮曾经的繁荣,同时又因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具独立存在的意义。此研究的目的并非大肆歌颂古人高不可攀的智慧,而是极尽愚力,以客观记录的形式,通过分别走访徽州三雕不同风格的传承人,真实记录木雕、石雕、砖雕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的作品,并加以归纳整理,从而展现徽州三雕的风貌以及它所体现的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思维。 本书《徽州三雕》致力于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以大量的考察图片资料,从历史、民俗、传承、艺术、工艺等方面对徽州三雕进行实地考察和梳理,展现了历史,记录了现状,从理论的高度表达了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以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本书由皮志伟和贾巧燕编著。
《边城凤凰》位于湖南省西部凤凰县城,是一座万山环抱的小城,在历史上由于其处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交汇点,形成了它独特复杂的巫傩文化特征。又由于明清以降凤凰一直是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统治的政权机构所在,史称“边城”。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古城从建筑格局到地方人物个性都打上了军族的印迹,楚人的浪漫情怀和游侠兵勇的骁勇气质相结合,成就了小城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 这是你与这座城的缘份。 在一座充满历史的古城里怀旧,还有什么样的旅行比这更有意韵?
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武汉话的楚风汉韵。《武汉话的尖板眼》摘取武汉话中常用多见的话语写成,其中既有长篇《方言口语同试释》、《中的武汉方毒》;也有根据所挑选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而作的短篇《尖板眼》、《挨的》;还有归类成篇的有感而发之作《七古八杂说俚语》、《武汉方言口语五百年》。其中既有俗言俚语,也有谚语民风。或引自诗词经史,或以小说、戏曲、佛经为书证,叙说武汉话的前世今生。语占力求通俗、易读,语句不求清新、华丽。有的篇目饱含焖烧大菜的醇厚,有的篇目又能细细品味和嚼出家常小菜的香纯,风味各异,却都独具匠心。语言学科是一株参天的大树,周然专著的《武汉话的尖板眼》只是采撷一片树叶,尝试着在上面抹”一笔新绿。
荆楚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本书所收论文围绕荆楚文化主题、考其源流,述其变迁,探讨其作为文化资源,在现代所能发挥的价值。
《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是《三湘都市报》大型系列文化报道《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的结集,通过生动有趣的考古故事、丰富珍贵的考古实物,追溯湖湘远古文明的幽深场景,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湖南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和地位。
《湘学通论》一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湖湘文化通书》的成果之一。湘学是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地域化形态之一。《湘学通论》旨在揭示湘学的中国学术史共性与地域学术史个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全书凡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层面论述湘学的历史源流、学统建构及其学术旨趣,以及近代的湘学转型及其特点;下篇则是对湘学学者的个案研究,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湘学学者的学术旨趣,来进一步考察其学统的渊源。《湘学通论》既可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文史哲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专业人士教学参考或进行学术研究使用,也可供文史哲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