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根据社会不同阶层的需要而生产出来的器皿。从简单波浪状弦纹线的刻划装饰,到利用不同矿物颜料调配、绘画、烧制出绚丽多彩纹饰图案的瓷器,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瓷器既是一种
湖湘学也称湖南学,是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的对这一时期以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讲学于湖南的理学学派学说的特称。在历史上这一派又有着“湖南一派”、“湖湘学派”等说法不同、指向一致的称呼。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七个板块:部分,节选自辛亥革命前后,近现代风云人物诸如黄兴、蔡锷、蔡元培、杨毓麟、杨度、陈独秀以及钱基博、李肖聃、谭其骧等对湖南及湖南人的评价文章。第二部分,收录近30年来研究湖湘文化的源流、发展、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以“湘学”作为主体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第四部分,是有关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人物与湖湘文化的个体研究。第五部分,是有关海外人士研究湖湘文化以及国内学者研究湖湘文化在海外的文字。第六部分,是谈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湖湘文化的文字。第七部分,是有关湖
文化遗产是凝聚的历史,是文化的积淀,湖南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是不可再生的,又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一种重要资源。在新形势下,一定要努力通过保护、管理、利用、传承等方式,将文化遗产所蕴涵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信息转化成为文化力量、政治力量、教育力量和经济力量,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为推进富民强省的积极力量,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厚重根基,成为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成为宣传湖南的重要窗口。 为了深入挖掘和宣传湖南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推介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编写了《湖南文化遗产图典》一书。
《湘庄村志》是浙江省桐乡市高桥街道湘庄村域内的一部史志,以现域湘庄行政村为记述对象,采用章节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上限为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下限为公元2022年12月。全志除序文、凡例、大事记、概况、编后记之外,编纂有19章89节,全面盘点域内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组织社团、经济生产、文教卫生、村居建设、人口生活、民政慈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人物乡亲、诗词文选等状况,具备存史、资政、育人等功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等价值。
本书全方位展现了江南名城无锡的历史、文化、民俗,图文并茂,全书洋溢着强烈的艺术感和怀旧气息。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花自在》围绕无锡籍著名艺术家丁雄泉展开,收录四篇采访、两篇艺术家*文章、艺术家本人年表以及画作。 《追忆》由荣获太湖文学奖的苏迅执笔,从一本名为《玉纪》的古籍中,挖掘出一名爱玉如命的落魄文人赏玩玉器、著书立说的往事。 《时光的歌声》收录了对无锡诗坛两代人的采访,包括八九十年代的“男朋友诗社”社员和目前活跃的“三月三诗会”的创始人庞培、新生代诗人城西。 《城记》收录了吴炯追忆无锡历史的文章和摄影师唐浩武记录老厂房的摄影作品。 《江南印象》摄影师孙郡将时尚身影流连于旧时江南风雅生活的空间,抒发其缠绵的江南情结。《八庙盛会甲江南》的作者华玉麟先生年逾
本书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深入的田野考察,系统梳理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渊源流变,并从技艺特征、风格样式、传承方式、留存状态、 非遗 价值、文化内涵以及与民俗活动的关联度等方面对其民俗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阐发,清晰地勾勒出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的区域特色和传承实态,总结了其流变特征和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本书以区域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赋存为物质基础,结合武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生态特征和特色产业发展条件,以及各片区资源特色和文化产业开发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探讨了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认为以适度开发和转型再生为原则,走区域协同和联动发展的道路,通过产品创意研发、产品物用形态的再造与重塑、产品品类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品牌
本书以“襄阳印象”为题, 以缤纷地图、浩瀚时空、璀璨文化、魅力都市、旖旎风光、菁华物典、美味乐园、浓郁风情、脉动天地、荣耀名片为篇章, 运用全景式视野和生动性语言, 讲述了襄阳的印记与景象、故事与传奇、特色与魅力, 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旅游读物、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和雅俗共赏的美文佳作。
《徽州五千村》系列丛书,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其范围包括黄山市的屯溪区、微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以及原属古徽州的绩溪县和婺源县,还有受徽州文化影响很大的旌德县。 《徽州五千村》的编纂是一项大型文化抢救工程,其涉及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学科之博,为徽州有史以来规模之。 《徽州五千村》精选了徽州数千村落中极具代表性的550多个村落,抓住其辉煌的历史瞬间,自唐宋到明清,或记人,或叙事,或反映建筑特色,或记录民俗风情,以村落文化的个性魅力展示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 全书200余万字,1800余张照片,共12册。
长江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楚文化则是长江流域文化的代表。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足与强秦抗衡的头号大国,也是屈原、老子、项羽、刘邦等人的故乡。楚地的文化,以奇谲浪漫见称,它不仅是春秋战国时代一国一地的文化,也是现今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代,楚国已融合了南方各族文化。加以,楚地是南北交通的交汇点,南北文化都在此发生影响,使楚地形成多元而开放的混合型南方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两湖地区适宜种植稻米。1995年湖南玉蟾岩发现迄今早的人工栽培稻,更证明了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地,是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之一。在多元的文化环境和富足的生活条件下,楚人得以充分发挥艺术才华,形成细腻的艺术风格。 时至今日,楚文化的影响仍然明显可见。思想方面,以老子为始祖的道家思想,深深影响中国社会。风俗方面,由道
本书由朱金坤担任总主编进行编写,共六册。其中,《南湖史话》以叙述史事的漫笔形式,对南湖古往今来的历史进程作了明白晓畅的阐述与介绍。《南湖胜迹》以文字配以图片,对南湖周边的风景、遗址、古迹等作了一个全面展示;对少数不复存在的古迹,也依据资料尽可能地作一个介绍。《南湖风情》则是从非物质层面,对南湖周边地区的风情、风物,民间关于人物、地名、物产等的传说,作了生动传神、饶有情趣的展示。《南湖文物》精心选择了南湖及周边地区出土或存世的200件文物,通过图片给人以清晰具象的印象,并配以文字说明。历代在余杭为官者,都把治水作为要务,也由此留下了大量的文牍史料,《南湖牍文》对此作了搜集整理,并翻译成白话文。《南湖撷影》则以作者几十年来辛勤积累的史料照片,以读图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秀丽、沧桑
湘学概念的范围,其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其下限则可确定在清末民初之际。其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湘学精神的现代转换与改造已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而不属于传统湘学的范围。*曾受到湘学学统的深刻影响,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传统湘学却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归属于湘学的范畴。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之前的湘楚文化和那个时期流寓湖南地区学者的思想,是湘学的地域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朱子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朱熹早年的老师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子兼弟子,因此可以说朱熹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从学术观点来看,朱熹对于胡宏之学的某些观点也做了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这种相互关系的研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