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中的文章涉猎广泛,研究极富深度与前瞻性,尤其对江南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涵盖民俗、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类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也愈加丰富。还特意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手记及作品,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文化哲学视野,为重振手工、复兴手工文化等文化提出一系列理论思考。该书阐述了当代人文背景下手工劳动的人文性质和美学意义,从工具 在手 的无间性和工力 在身 的不逆性探讨手工劳动融艺术和审美于一体的人文特性。重提手工劳动的当代意义,不但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信江密码》为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 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个类别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精选74个上饶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00余幅图片,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
《江南印记》是“江南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蕞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图说浙江》利用左图右说的创新表达方式,通过文化浙江、活力浙江和生态浙江三大模块全方位展现浙江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历史文化、自然本底与经济社会。世界稻作之源的河姆渡文化、世界丝绸之源的钱山漾文化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良渚文明等,表明浙江地方文化具有全球意义。一定程度上,浙江是中国的缩影。进入当代,浙江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且竹林密布,中亚热带特色鲜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富有灵性和诗意。浙江已不再局限于安居,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诗意栖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样本和示范。
本书是部较系统全面阐述绍兴及浙东地区古今水文化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三章,论述年代上自4万年以前假轮虫海侵,下至2009年曹娥江口门大闸竣工。“悠久的水利史”从宏观把握入手,通过各重点水利工程、重大事件的联结,阐明了绍兴水利的发展变迁及客观规律。“灿烂的水文化”系统论述了水文化与越地物质、精神层面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展示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之无穷魅力。“精深的实践”是十余年来绍兴水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本书由邱志荣著。
自东汉史学家班固首创中国“文化志”(《汉书·艺文志》后,历代方志亦取其体,设置“艺文篇(卷)”。清人傅玉露总纂《浙江通,志》,凡208卷,平列门类54个,“艺文”为其一。当今,盛世修志,志苑中各种地方志、专业志宛若雨后春笋、烂漫山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存史、资治、教化”功能。所观当代方志,一般多传承旧体,在其中设“文化编”以记述文化发展脉络和成果,并辅以“丛录”,收入具重要历史价值的艺文。而专以一域之人文历史和文化建设而成志,尚属罕见。临安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艰辛劳作逾四年,编成《临安市文化,勘,洋洋48万言,上自秦汉置县,下迄改革开放,通贯二千余年,将临安文化发展史迹粹集一书,纵横兼备,图文并茂,实为一大功德无量的美举。
这部作品荟集的是中华文明的精萃---诗、书、画,其中诗大多出自古人,书、画大都由当代一流书法家和画家所作,将这三者以扬州为主题辑录在一起,使该书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诚如编者所言:“它不仅是扬州历史的佐证,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