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稿中的文章涉猎广泛,研究极富深度与前瞻性,尤其对江南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涵盖民俗、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类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也愈加丰富。还特意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手记及作品,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文化哲学视野,为重振手工、复兴手工文化等文化提出一系列理论思考。该书阐述了当代人文背景下手工劳动的人文性质和美学意义,从工具“在手”的无间性和工力“在身”的不逆性探讨手工劳动融艺术和审美于一体的人文特性。重提手工劳动的当代意义,不但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本书是部较系统全面阐述绍兴及浙东地区古今水文化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三章,论述年代上自4万年以前假轮虫海侵,下至2009年曹娥江口门大闸竣工。“悠久的水利史”从宏观把握入手,通过各重点水利工程、重大事件的联结,阐明了绍兴水利的发展变迁及客观规律。“灿烂的水文化”系统论述了水文化与越地物质、精神层面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展示水乡、桥乡、酒乡、名士之乡之无穷魅力。“精深的实践”是十余年来绍兴水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本书由邱志荣著。
本册所选均为摹写苏州历代名园的绘画作品,在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背后连接着的是一座座真实的园林。本册共收录了12件作品,数量不算多,却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从园林角度看,这些画本所表现的园林,在类型方面有寺庙园林、庄园园林、官绅私园、文人宅园等,时间跨度从北宋到民国,规模则有大型园林、中型园林、小型园林。从绘画本身看,所收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如倪瓒、沈周等画坛宗匠的名作,另一类则是钱穀、张崟等名家精品。充分体现了求精求美的编选原则,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本专题绘画作品集,更是一部浓缩的苏州园林简史。
苏州河两岸内侧是大片居民区,人口高度集中。航船和附近居民习以为常地将垃圾、废物弃于岸边河中,河道上经常可见大量废弃物四处漂浮。更为严重的是,沿岸工厂视苏州河为露天垃圾场,日日向河内大量排放废水、废物、废气,致使河水恶性污染日甚一日,终致发黑变臭。吴淞江从太湖南昌来,流至下游上海已成强弩之末,冲刷力极弱,无力将污水排向黄浦江及外洋,日积月累,苏州河终于变成了一条丑陋的“黑河”。 就根本而言,苏州河将从历史上以运输型、产业型为主的河道,转化为如今以生态型、生活型为主的河流。到2010年,它最终要实现的远大目标是要让河水永远地变绿、变清、使久已不见的海鸥通过错掠河面,已为绝迹的各种鱼虾能重新出没水波,两岸则形成绵延伸展、风光无限的绿色长廊和富于诗情画意及文化内涵的亲水建筑长带。在上海
《中国南京云锦》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富有创意,概括起来,有这样三大特点: 一是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的新框架。该书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近600幅云锦实物图片中精选出200余幅*代表性的图片,进行归类整理后,分成历史源流、科技内涵、文化艺术价值三个部分。首先,以一幅幅珍贵的实物图片展示了南京云锦由产生、发展到鼎盛、衰落的历史轨迹;接着,以库缎、库金、织锦、妆花四个种类的实物图片展现了云锦工艺的辉煌成就;后,该书以各种寓意深刻的云锦图案,如龙、凤、莲花、鱼、石榴等等,再现了云锦的华贵壮美。 二是汇集了大量南京云锦的新资料。该书搜集的云锦图片资料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明十三陵博物馆、南京云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堪称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系统、深
服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宁波是红帮裁缝的故乡,中国套中山装、本服装裁剪专著……举不胜举的构成了宁波璀璨的服装文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宁波服装经历了从来料加工,自创名牌。到集团化、集约化品牌经营的三个重要阶段,迎来了宁波服装的空前大发展。近,宁波又被国家定为全国服装名城,使宁波的服装业再次面临机遇和挑战。 自宁波举办届国际服装节以来,已先后出版了《宁波服装史话》、《中国服装业的硅俗》、《宁波服装》三本有关宁波服装的专著,创办了“宁波服装博物馆”。这次出版《宁波服装集萃》,旨在弘扬宁波服装文化、展示宁波服装品牌和服装企业风采、宣传宁波服装的产业优势、为宁波服装业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波助澜。同时,这本书也是领导和企业决策的参谋,是人们了解宁波服装的窗口。在这里,宁波服装业的兴衰荣
该书在红色旅游与其它旅游产品的结合上有所创新。它把红与“绿” (自然山水)、红与“古” (人文历史)、红与“蓝” (海洋文化)、红与“土” (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史料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该书还把与旅游相关知识和信息,如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名优特产、特色小吃、旅游资汛等也作了介绍。这不仅让旅游爱好者对浙江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也为他们愉快、安全旅行提供了方便。我觉得,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就需要在结合上做文章。只有这样,红色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大旅游者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陶冶革命情操的同时,尽情欣赏到浙江旖旎的自然风光,品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参与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扬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历代墨客骚人多曾驻足扬州,留下的题咏之作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该书精选题咏扬州的诗、词、散文,内容涉及扬州历史沿革、社会风俗、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而各篇作者均为名家。这些作品的时间跨度从南朝到现代,力图从不同视角反映扬州这座名城的风貌。 诗词辅以书画名作,使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得到视觉上的享受。而古色古香的绫面线装,无论是闲暇时展卷自览,抑或是馈赠宾朋,都堪为上选。
本套书稿系统整理邮票、课本、新闻、歌曲、散文、非遗、小说、诗歌等中与安徽相关的素材,包含有《邮票里的安徽》《课本里的安徽》《新闻里的安徽》《歌曲里的安徽》《散文里的安徽》《非遗里的安徽》《小说里的安徽》《诗歌里的安徽》九册,旨在全方位展示安徽风采,彰显安徽人文魅力。
杭州号称“东南佛国”,自慧理和尚开山以来,南朝时期,智一、昙超、慧基、慧集等;隋唐时期,真观、法钦、文喜、圆修等;五代时期,延寿、道潜、德韶、文益等;两宋时期,遵式、省常、智圆、契嵩、净源、宗杲、道济
自东汉史学家班固首创中国“文化志”(《汉书·艺文志》后,历代方志亦取其体,设置“艺文篇(卷)”。清人傅玉露总纂《浙江通,志》,凡208卷,平列门类54个,“艺文”为其一。当今,盛世修志,志苑中各种地方志、专业志宛若雨后春笋、烂漫山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存史、资治、教化”功能。所观当代方志,一般多传承旧体,在其中设“文化编”以记述文化发展脉络和成果,并辅以“丛录”,收入具重要历史价值的艺文。而专以一域之人文历史和文化建设而成志,尚属罕见。临安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艰辛劳作逾四年,编成《临安市文化,勘,洋洋48万言,上自秦汉置县,下迄改革开放,通贯二千余年,将临安文化发展史迹粹集一书,纵横兼备,图文并茂,实为一大功德无量的美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