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苏州是一个坐看云起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那么贯穿城市的街巷就是使其挺立历史潮头水远不衰的骨骼与经络血脉;如果说苏州文化就深埋在我们此刻站立的脚下,那么如古藤老根一般将其细密牵连的,就是古城这一千多条街巷。当我们顺着这些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探求,推本溯源,那些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灿若繁星的苏州文化生活断章,便在这里一一理顺、拼贴,开始现出它们*本源的灵魂 该书是 典范苏州 读城卷中的一册,作者从历史、人文的角度介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以及水井、桥梁,并以此展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苏州人生活的智慧。全书所选街巷包括大众熟知的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桃花坞大街等著名街区,也包括定慧寺巷、书院巷、仓米巷、王洗马巷、闾邱坊巷、花街、柳巷、枣市街、盛家浜、混堂弄等十条各具特色的
《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位于镇江焦山的焦山碑林是江南*大碑林,藏于其中的《瘗鹤铭》被推为大字之祖,故而焦山也有 书法山 之美誉。焦山西麓沿江一带,全为陡岩峭壁,摩崖石刻便环集于此,存有六朝以来石刻百余方,分布在浮玉崖、栈道、巨公崖、雷公崖等地,绵延数百米,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对非遗与旅游从简单的组合、联系向高质量、有深度的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就如何挖掘不同门类非遗蕴藏的价值与内涵,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有机融合, 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江苏省作为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实践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此,本书从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思考出发,以江苏省为例,找出两者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问题症结,理清发展思路和理念,探寻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全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晚清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是中国近代成立*早的佛经出版与佛学研究机构,影响近现代社会思想变革,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其所保存的雕版印经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重要的江苏文化符号。本书梳理其历史源流,探究其思想意义,力求准确呈现金陵刻经处的卓越贡献,并插配多幅珍贵历史照片,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每个人就是一条流淌的和,而我们每个和这座城相遇的人,都是站在时间的河流里,去找寻一座城的故事。 从怀旧、仿古、名人、海派、文艺解读一座城的文化符号和城市性格。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是我国的经济、贸易、科研、金融中心。 古往今来,一直都是我国璀璨的东方明珠。现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这座都市里,也不近能体验他的的现代和时尚,也能感受到它的历史和沧桑。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太湖烟 波浩淼,风光旖旎,数千年来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俊杰贤才。全书从源流、 风物、水韵、经济、人杰入手,多维度梳理了太湖的 文脉 ,在时间上横跨万年历程,在 空间上注目于苏州、无锡、常州,在内容上则 偏重考古、民俗、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学术 等诸领域。全书文字朴实生动,相信可以成为读者畅游太湖的指南。
本书立足于苏州文化,从历史渊源、风景民俗、著名人物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苏州小巷的文化底蕴及其历史沿革。小巷是苏州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苏州市内的历史建筑,如官衙、学校、园林、寺庙、宝塔、桥梁等,大多蕴藏在小巷之中;节庆、美食、雅音等文化生活,也在小巷内展开。苏州自春秋时伍子胥建城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城中小巷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进步。经过历代沧桑,小巷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苏州特色文化,体现了古城厚重的历史,留下了十分宝贵文化遗产。纵横交错的小巷,是苏州古城的命脉和灵魂,是苏州古城区别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独特的标识和魅力。
桥梁是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象征,也是造福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器。作为新中国仅次于天安门的标志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凝聚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回忆,展现了大国工匠的技艺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作者梳理了大桥长达10年的建设历史,介绍了大桥设计方案的由来、桥址的选定、两停两复的波折等,热情讴歌了大桥建设者,礼赞了大桥不凡的诞生历程。
《西湖别墅(西湖全书)》以南山 西山 北山 湖滨为顺时针方向,从南山路的澄庐始发,环湖一周,沿途介绍了100余幢西湖别墅的来龙去脉,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希望给读者一个对西湖别墅直观的印象。这些西湖别墅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这也正是西湖别墅的价值所在。这价值就是财富,历史留给西湖的财富。
明清时期,御窑金砖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代永乐年间,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 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 ,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 御窑 。所谓 " 金砖 ",实际上是苏州产的、铺于皇家重要位置的、制作十分考究的大型细料方砖的雅称。本书从历史背景、相关规制、制作工艺及当代传承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这一艺术珍品。
本书生动地介绍了瞻园的变迁,对瞻园的历史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可通过本书一窥瞻园的前世今生。
每个人就是一条流淌的和,而我们每个和这座城相遇的人,都是站在时间的河流里,去找寻一座城的故事。 从故事、仿古、水韵、市井、艺文五个方面解读一座城的文化符号和城市性格。 上有苏杭,下有天堂 ,杭州是东南的风景胜地,是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庶之地。景色宜人,底蕴深厚。
中山陵位于南京城东钟山之阳,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西结合的建筑典范,堪称不朽,被誉为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1陵 。80余年来,中山陵以其厚重的历史意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优美的园林景致而誉满中外。 《符号江苏口袋本:中山陵》对中山陵的历史及其建筑作了全面介绍,充分彰显其悠远的魅力和独特的影响。
本书主要介绍了江苏省境内、雕刻于六朝时期的陵墓神道石刻,包括石兽、石柱、石碑等。全书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在搜集辨析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讲述了六朝石刻的历史与现状、所体现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以及自清末民初以来对六朝石刻的研究与保护,语言清雅、图片丰赡,全面直观地展现了六朝石刻的前世今生。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中国规格、规模、保存完整的古代寺庙遗址。博物馆中保护性地展示了大报恩寺遗址中的千年地宫和画廊,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国宝。本书分为 文化传承 皇家寺院 经藏如海 考古发掘 遗址公园 五个章节,对南京大报恩寺的前生今世和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进行了通俗而又全面的介绍。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出30期,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其中的舟船桥梁是其重要的一环。舟船桥梁作为长江上人类的造物,与长江息息相关,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与母亲河相依相伴的倚仗。 从古代的独木舟、石板桥,到现代的万吨巨轮、钢铁大桥,无不见证了我们对长江的依赖和与她的共存。 本书是《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主要对长江流域从古至今的舟船和桥梁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诠释,突出地表现了从古至今舟船和桥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越对二者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进行探究,越能更加展望美好的未来。
钱塘江是我国*有魅力的江河之一,她哺育着流域人民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钱塘江功不可没。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已生活在寿昌江畔;新石器时期,有距今12000-8000年的“上山人”,及距今约8000-7000年的“跨湖桥人”,分别在江畔创造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古越人凭借钱塘江,创造了“越文化”,考古发掘证实古代的河口滨海地带是越文化发源地;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约7000年前已有人工种植的水稻,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水井,说明那时已有灌溉农业和生活供水设施;“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也都证明,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两岸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本书旨在运用通俗语言,介绍中国刺绣分支发绣的前世今生。借助挖掘考证以及现行掌握的文字资料,阐述发绣产生过程中绕不过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历史、宗教、文化等诸方面因素,揭示催生发绣重生蜕变的那些人和事,进一步让人们了解到,东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促成东台发绣走向辉煌的重要途径。
20世纪70年代,在古都南京活跃着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书坛大家,其中尤以胡小石、林散之、萧娴、高二适为代表,四位先生高扬传统文人之风骨和为艺求真之精神,以古为新、书人双美,创立了独特的书风范式,体现了金陵书法和中国书法的新高度,从而成为影响全国的书学主流学派,被书界誉为 金陵四老 。金陵书坛四大家的书法之根深扎于古典传统文脉之中,是晚清以来古典书法一脉相传的正宗所在,既蕴含着旧式书法笔墨韵味的余绪,又预示出新的书法审美的某些趣尚,他们在新与旧的书法转型中所创造的 两碑一帖一融合 的书法范式,不仅开启了江苏书法的新高度,也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家中因造诣高深而声名远播,成为现当代中国书法的一座高峰。
收录了长江流域的诗词名家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诗词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长江流域产生和发展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可谓星光璀璨,英才辈出,影响深远,成就蔚为大观,展示出我国诗词的旺盛生命力和伟大创造性,其艺术特色鲜明地表现为清奇弘丽,如同长江的气势风貌,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的文化景观。纵观古今,长江流域的诗歌不仅汇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滔滔干流,而且连绵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屹屹峰峦。本书随文附图160余幅,以飨读者获得文图相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这是一本关于吴歌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点带面,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吴歌的概况。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该书呈现各种吴歌,引领读者走进吴歌的世界,体会苏州人民劳动生活的酸甜苦辣。 吴歌是一种俗文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小山歌 吴歌的一种。又叫 四句头山歌 ,只有四句,每句七字。 大山歌 吴歌的一种。是多段体的山歌,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和唱或轮唱。 对歌 吴歌的一种。又叫 盘歌 ,是对唱的山歌。都是用几段四句头山歌组成,一段问,一段答。 号子 吴歌的一种。有节奏,有冲动的一种原始诗歌,因劳动而生的 杭育杭育 。 小调吴歌的一种。又称 小曲 小令 俚曲 ,唱词大多是文人的作品
在浙江省大力实施大花园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书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保护实践的典型案例,总结梳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各地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所开展的保护利用创新实践,探索构建传统村落价值传承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融合的机制与路径,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多种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