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化文集是我国有名环境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周昆叔先生遗著,是作者研究嵩山地区历史文化的成果汇集。集中阐述了嵩山“天地之中”文化的考古学、地质学、古环境学中的文化依据,是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原文明起源的重要资料书籍。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具有悠久和优美自然景观的旅游圣地——晋祠,对有代表性的数十处风景名胜,殿堂楼阁如圣母殿,难老泉,铁人、铁狮等作了生动介绍。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候,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但晋祠的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晋祠在北魏之前就有了
五台山球基250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素称“华北屋脊”位于山西东北部五台县境内,距省城太原230公里,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顶平广,有如垒幽,阴崖存万年之冰,炎夏有不消之雷,乃避暑之胜地,故古代称“清凉山”。据史料记载,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无恤在北岳恒山的西部狞猎,看到五台山方向有“紫云之瑞”,于是入山寻访,曾遇圣人,可见五台山有春秋时已颇著胜名。道教经典《仙经》中有朋确记述,称其名回“紫府山”。五台山的历代高僧大德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五台山的佛教文物是中华民族文物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的风物传说、佛教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五台山的佛国瑰宝以佛寺建筑、佛教塑像、佛教壁画及各种木、石、砖雕艺术品典型性和代表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具有悠久和优美自然景观的旅游圣地——晋祠,对有代表性的数十处风景名胜,殿堂楼阁如圣母殿,难老泉,铁人、铁狮等作了生动介绍。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候,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但晋祠的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晋祠在北魏之前就有了
从临县社会民俗、生产生活方式、方言俗语、节日礼仪等方面,对临县的各类民风民俗作了翔实的记载,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域文化精华,是一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图文并荗的民俗专著,对临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嵩山文化文集是我国有名环境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周昆叔先生遗著,是作者研究嵩山地区历史文化的成果汇集。集中阐述了嵩山“天地之中”文化的考古学、地质学、古环境学中的文化依据,是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原文明起源的重要资料书籍。
该书是一本关于陶寺北两周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图录。陶寺北两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北约 800 米处,因近年盗墓被发现。墓地总面积在 24 万平方米左右,墓葬从西北向东南排列,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 2014 年至 2018 年发掘墓葬 254 座,其中大中型墓葬 19 座。该书收录了 14 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 100 余件,反映了晋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两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参考价值。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具有悠久和优美自然景观的旅游圣地——晋祠,对有代表性的数十处风景名胜,殿堂楼阁如圣母殿,难老泉,铁人、铁狮等作了生动介绍。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候,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但晋祠的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晋祠在北魏之前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