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兵著的《窦庄往事》试图在田野调查和历史追踪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专业性的视野,去揭开一个村庄家族史的面纱,为当下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断进入窦庄的人们提供另一种历史书写和村庄记忆。这样一个新的村庄文本起点或许可以增进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对这个华北内地村庄长期演变史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基于作者亲身在窦庄进行的田野调查和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解读,呈现出来的沁河沿岸这一村庄的往事画面,应该会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人们脑海里固有的窦庄印象。
1984年,李荣先生在给《山西省方言志丛书》写的序中说到:“山西方言在我国北方方言里是比较复杂的。对研究语言的人来说,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亟待开18年过去了,经过省内外山西方言研究者的共同开发,写出了40余本方言志,在此基础上,由侯精一、温端政主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辑出版了l20万字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为全面记录山西方言、进一步研究山西方言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和研究视野的扩大,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晋语在北方方言里的复杂性,这个“无穷无尽的宝藏”,还需要继续开发。 2002年,由乔全生教授主持的《晋语史研究》项目,经全国语言学科规划评审组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已获准立项,项目号为“02BYY009”。历时的研究必须
《河西走廊北151公里》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叙写了作者杨献平在那里生活工作的几年时间内的所观所思所想,浓郁的地域文化,有滋有味也有辛酸的沙漠生活,带我们一同进入辽阔的大漠深处。本书涉及沙漠内的自然人文和地域生活,是大陆散文界少有的边地题材的作品合集,其中文章在靠前各大期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读者》及各类文学年选和选集收录。
《河西走廊北151公里》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叙写了作者杨献平在那里生活工作的几年时间内的所观所思所想,浓郁的地域文化,有滋有味也有辛酸的沙漠生活,带我们一同进入辽阔的大漠深处。本书涉及沙漠内的自然人文和地域生活,是大陆散文界少有的边地题材的作品合集,其中文章在靠前各大期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读者》及各类文学年选和选集收录。
商帮,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时代,而它现在仍然时隐时现在人们的身边。 商帮的旧话重提,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当世界之窗打开时,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在人们的头脑里逐渐扎根,人们这时才从商帮的身上惊讶地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就有经商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并且已经渗透到现在的经济生活中,其中儒商现代化内在需求就以各种方式顽强地表现出来。 本书是中国商帮传奇中的一册,主要讲述了百年来山西帮的传奇故事。通过大量的真人实事把中国民间商业文化写得极富可读性和商史研究价值,使读者从中得到商业文化的薰陶,悟出前人的商业灵感,悟出前人的生意经,悟出前人商业文化的博大精深,悟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
战国,中国古代历为动荡面又创造力的一个轴心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拉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序幕;七国争雄上演着当时社会为雄壮而又为绚丽的历史旋律。二百年的铁马,二百年的烽火狼烟,二百年的社会遽变,二百年的文臣武将……二百年的烽烟散尽之后,仍然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沉思和回味。
贤慧同志的《商路漫漫五百年》正是从文化的深层内核中揭示出山西商人创造历史奇迹的精神力量,展现了活跃在明清商业历史舞台上的诚贾良商的生动形象。可以说,作者以她饱蘸激情的笔墨,为纵横商界500年的山西商人续写了一部“西帮货殖列传”。山西商人的兴与衰、成与败、经验与教训同样弥足珍贵,都应该是现代诚贾良商引为借鉴的生动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