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林主编的《青龙古镇:晋阳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一本展示太原历史文化的读物,从村史、地理、传说、文献碑刻、旅游发展等角度全景式地展示了青龙镇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材料真实可靠、分类科学合理、介绍详略得当。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于我们是一桩幸事。这不仅是由此而对段文杰先生这样一位年已望百的敦煌学耆宿的学术成就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治学思想上多所借鉴,获益甚丰,愈让我们高山仰止和心灵得到滋溉的是,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常常体现着对于一种事业执着的坚守探求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远见卓识,并以此而引领着这一事业走向更为广阔光明的前程。他的学术成就,正如有学人礼赞的那样: “和莫高窟的敦煌学艺术的里程碑式成就密不可分”,“他的生命强音和敦煌交织在一起。”
临汾市和运城市在古代曾称平阳府,包括石楼县,其时也在平阳府属下,也就是说,仅存的八座元代戏台均在古平阳府。这是古平阳府的历史辉煌。这种辉煌源远流长,尧舜禹时代政治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升起,这里蕴蓄的文化也代代流传,千秋绵延。 一部戏剧史,总是尾随着戏台史。元代是戏剧的成熟期,也就是戏台的成熟期。明、清以后,戏剧更为繁荣,戏台也就五花八门,色彩纷呈。翻看中国戏剧志,明清戏台的发展变化,首先是戏台的位置有了变化。典型的产物是——山门戏台,也有称山门舞楼的。所谓“创立山门,上为舞门”即是记载这种变化。山门戏台一般为二层建筑,下层过人,上层演出,外看是巍峨高耸的山门,内看是宽敞气派的戏台。与金元戏台相比,不仅节省费用,还节省地盘,方便观瞻,因而广为流行……鉴赏山西古戏台,我们会发现这
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叙写了作者在那里生活工作的几年时间内的所观所思所想,浓郁的地域文化,有滋有味也有辛酸的沙漠生活,带我们一同进入辽阔的大漠深处。书稿涉及沙漠内的自然人文和地域生活,是大陆散文界少有的边地题材的作品合集,其中文章在国内各大期刊发表,并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读者》及各类文学年选和选集收录。
《新疆石窟艺术线描集》是我多年的心血,今天总算顺利完成,欣喜万分。这本册收录了新疆境内几大石窟的壁画,按照忠实壁画原貌的原则,用白描的形式展示给广大读者。值得一提的是,我还临摹了大量流失国外的壁画,并将其编辑在册。因此,本书具有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的特点,有很高的收藏和学术研究价值。如果本书能够给对新疆石窟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一些有用的信息,本人将不甚荣幸。 在编写《新疆石窟艺术线描集》的前后,还得到了北京大学宿白教授和新疆艺术学院李安宁教授的指导。 《新疆石窟艺术线描集》就是作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的又一成果,在没有电、没有路、没有通讯的艰苦岁月里,他几乎在整天洞窟里“与佛对话”,临摹壁画,面壁记录,孜孜不倦,如痴如醉,用心感悟佛教艺术的真谛。作者所临摹的壁画不但形似,而且以神
赵俪生先生名牲,以字行,生于1917年6月14日,山东省 安丘县人,中国著名史学家。赵家本为书香门第,但是至赵先生出生时,其家已破落。可 能由于赵家素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也可能因为赵先生是家中 的男孩子,更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赵先生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文 化教育。先是在家乡读小学,接着到青岛胶济铁路中学读初中、 高中,至1934年又以优异成绩同时考上北大和清华,后人读清 华大学外语系。 早在青少年时期,赵先生便显露出才华。上初三时,他热心 新文艺,与另外六位同学组织了“浪花文艺社”,并在《胶济日报》上发表白话诗、散文、短篇小说和短译文。进入清华大学 后,他担任过清华文学会主席,编过《清华周刊》。
明清晋商老宅院,古韵飘逸,如诗如歌,满眼是景。雄踞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家族的老宅院,记录着当年称雄亚欧市场达500年之久的晋帮家族的辉煌业绩。一幅幅照片,是明清民居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一篇篇文字,记录了晋帮老宅院的风阿沧桑。走进这些古老的民居,便走进了封建时代华夏百姓梦幻的家园。走进这些古老的民居,便走进了积淀着华夏古老建筑文化的殿堂。 本书图文并茂,既有知识性,又有欣赏性,全书分照片和文字两部分。照片,生动地反映了雄踞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帮当年辉煌的岁月;文字,简略地记录了当年称雄亚欧经济市场达500年之久的晋帮家族大宅院里发生的故事,激励我们后人沿着他们闪光的足迹,再创新世纪的繁荣。
晋南诸渡,既是历代漕运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浸濡着古老文化的润泽,秦时明月汉时关阙,唐代风华两宋风流,喧腾的古渡头,至今还残留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吉光片羽,禹门渡、蒲津渡、吴王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这一个个渡口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黄河一进入山西就气象万千起来……开发早的莫过于三门峡——风陵渡——蒲津渡一线的晋南古渡。早在春秋时期,这条水道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这里既是历代漕运的重要码头,同时也浸濡着古老文化,秦时明月汉时关阙,唐代风华两宋风流,至今还保留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吉光片羽。吕梁山西侧,山与河相唱相和,一个个险关要塞雄踞山巅、俯瞰大河。天桥峡水寨,禹门口听涛,石门兀立只不过是这条桀鷔不驯的大河小试牛刀的作品而已。壶口上下,任由巨流滚滚,惊
早把日本的武士道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是日本早的留学生之一新渡户稻造(1862-1933)。1899年,美国出版了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成的《武士道》(《Bushido,The Soulof Japan》),立即受到西洋世界的反响与好评,英文版的《武士道》在美国、英国先后再版10次,并被翻译成德、意、法、西班牙等多种其它语方的译本,成为介绍武士道文化的经典之作。新渡户也因《武士道》一书成为日本的近代思想文化先驱人物。现在日本发行的5000日元钞票上,就印着新渡户稻造的肖像。
近年来,晋商文化无论在文艺界还是学术界都是追逐的热点,关于晋商的话题常说常新。《走向晋商文化的深处:晋商伦理的当代阐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晋商文化的灵魂——晋商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对其进行了哲学层面上的理性分析和提升。 首先本书深入分析了传统儒家文化与晋商伦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儒家文化是如何在深层培育、滋养了晋商精神;其次在深入考察山西社会经济、文化、地域等特征的基础上,概括了晋商伦理思想形成的内在根源和外在条件,揭示了晋商伦理文化的主要特征和现代意义;再次,在认真梳理晋商行为规范的基础上,阐释了晋商的义利伦理观和信用伦理观;后,在翔实调研晋商文化典型案例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乔家和常家的商业活动,系统地论述了晋商乔家和常家的商业伦理思想。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早的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五千余年的文明史。 在山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留下了为丰富的历史遗产,无论绘画、雕刻、彩塑,还是戏剧、音乐、诗词、书法,无不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而使历史、艺术和科学高度和谐统一的古建筑更令人瞩目。这些古代建筑,至今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城池、街道、民舍、梁、寺宇、庙堂、楼塔、陵墓等等,门类齐全,数量繁多。到目前为止,山西已发现宋代以前的木结建筑一百零六座,这些千年以上的古建筑在全国已是凤毛麟角,属稀世之宝;宋、辽、金三个朝代保存下来的建筑物较多,达近百座,殿堂楼阁皆有,梁古塔同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殊,结之巧,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至於元代之後各类结的建筑物数量尤多,其中不少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山西三晋文化:文化中国系列》共分为:建筑与历史;科学与工艺;生活与传统;饮食文化;实用信息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辽金故都——大同;清凉胜境——五台山等。
曾几何时,三晋的豪商巨贾富甲一方,雄视海内外;从古至今,山西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争艳于黄河流域。 屋宇高峻、气势恢宏的晋商豪宅;质朴无华、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录了一段兴衰的沧桑。也讲述着一串串令人感叹、感伤而又沉思无限的动人故事 举报
千百年来,长治的先民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替,饱受了多少岁月的沧桑,然而,他们却坚守故土的文化之魂,带着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美好理想,载歌载舞,用独特的民间艺术洞穿时空的隧道,诠释生活,演绎历史,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崇尚和追求。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自汉武帝凿通西域开始,这里逐步形成了一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镇和都会,承载起捍卫边疆和沟通中西的重任,扼中西交通,纳东西文化。中原传统文化从这里输出,影响着西方世界,而西方文化又从这里传人,与中原传统文化交汇融合。印度佛教从这里传人而东渐,佛教的兴盛使这里获得了佛都的美誉。而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及多民族的杂居又在这里留下了显明的民族生活习俗。东西交通发达,中外文化交汇,各民族风俗熔融,从而使这里商贸发展,百业兴旺,并形成了特有的地方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鸣沙山、月牙泉、三危山、渥洼池诉说着敦煌数千年的历史,而古代壁画和塑像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及藏经洞的数万件文献珍迹又准确而具体的记载着当时敦煌人的真实生活和民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以清代及民国初期晋省中部为考察中心,为表达方便起见,称之为“晋中”。 本书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0章: 第1章,探讨晋中人口的地域流动、社会流动及当地民众职业的多样化,并揭示晋中商风之盛的社会实况。 第2章,展现商人的婚姻生活:当地婚姻圈的变化、婚龄的大小和特点;商人妇的相思愁怨、困顿劳苦、健康状况、婚外情及商人缺子的隐忧等问题,拟构出一幅昔目晋中商人婚姻生活的多维画面。 第3章,对晋商的家族经营、家族教育和家族救助作一粗描。 第4章,述及生意场中的商人生活,涉及晋商学徒制习俗和礼仪、生意场中商人的书算学习、行为规范,晋商的标期、诚信等问题,重构昔日生意场中商人生活的特定图景。 第5章,叙及晋中社会某些传统手工业的兴盛和近代工业的勃兴;揭示晋中民众与市场的密切联系,展现市镇的
王沂暖先生在他的《新注》中说:有人说《大学》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作,此盖臆测也,要之与《礼记》一书同为战国末年之作,但其思想内容,乃为儒家之绪余,则可信也。我写的这个新注,与朱注或有出人。现在总结起来说一句,大学之道,包括两个基本的学习,一是做人,二是生财。 在《自述》中又说:我在一师读了四个年头,那时有一位国文先生叫李一真,他很喜欢我。他崇奉孔子,尤爱明末大儒刘宗周。明儒学案中有刘宗周的蕺山学案,蕺山是他的别号。他学宗慎独,因此我也爱读蕺山学案,更喜欢他的慎独学说。慎独之说,出于《大学》《中庸》。奠现乎危,莫显采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愧于屋漏,内省不疚,这便是慎独之实质。我从此亦以慎独自律,定了两名言为座右铭,日:“必慎其独,行己有耻。”对于读过的四书五经,视之为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