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横亘在历史与文明的眼眸下,呈现出大气磅礴与悠然浩远的自然巍峨。历史的背影诚然不断走远,百代的情怀却镌刻在远山与近石上,与日日常新的溪水细数着点点浪花、片片落红,与高天的白云寄心以处,与横断的雾岚朝夕依偎.与无边的林涛神会明天。历史如同一个奥秘的微笑,秦岭的文化地理被出落成一幅美丽的文明画卷。
本书分为31章,内容涉及河西走廊、西安、桂林以及重庆。详细记录了所经各地的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及物产、物价等情况。其中“川陕道中”与“渝成道中”等段落,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民生、民情的实录,在当时就有相当大的影响。 《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第2辑):西行杂记》作者李孤帆,据书中所记,他1937年7月到香港,工作于香港的银行。李孤帆虽从事金融工作,对于人文地理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书中常常征引历史典故及古典诗词,表现了较高的文化素养。从书中的叙述和议论看,作者的立场并非属于左翼,而是一个关心国事、爱国抗战,受限于民国政府视野的人。可注意的还有职业性,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较为关注本地的银行,打交道的也常是银行中人。在我们读惯了左翼或右翼文人的现代史叙述后,这一篇职业金融人士的西行记录,或者
逯耀东先生1932年生于江苏丰县,后随家迁往台湾。1953年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在劳榦先生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北魏与西域的关系》,初窥魏晋南北朝史门径。1961年考入香港新亚研究所,得亲聆钱穆、牟润孙、严耕望先生等诸魏晋史学大家的教言,由牟润孙先生指导,完成硕士论文《拓跋氏与中原士族的婚姻关系》,毕业后留任助理研究员,继续研究拓跋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与转变,其成果后结集为《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1968年,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班,得亲近沈刚伯、李宗侗、姚从吾诸先生,以裴松之《三国志注》为研究范围,论文由三位先生亲自指导。其间曾先后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平冈武夫研究室,再赴香港新亚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完成博士论文《魏晋史学的特色——以杂传为范围所作的分析》,获台大历史系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重点专栏,发表了《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荣新江)、《于阗语高僧买人契约》(段晴)等系列论文;除对敦煌吐鲁番各文献进行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考辨外,并对《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等2007年出版的重要论著进行评介,对《敦煌吐鲁番研究》至十卷的目录进行了分类整理。
本书是《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之一。《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山西。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因曾经四次去山西进行古建筑调查,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建筑实测和影像资料。今天,重走梁、林当年的考察之路,去追寻那些古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为历史增加一页新的记录。晋东南的是山西古建筑集中之处,也是山西*魅力之处。考察晋东南不仅仅是去发现古建筑的魅力,更是发现艺术的震撼、信仰的流传以及我们祖先悠久灿烂的文明和历史。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