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特征,并且把建筑、建筑环境和建筑绘画结合起来,为研究四川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富于情理的见解。
每个人就是一条流淌的和,而我们每个和这座城相遇的人,都是站在时间的河流里,去找寻一座城的故事。 从故事、仿古、蜀地、街巷、艺文解读一座城的文化符号和城市性格。成都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通过这本手账带你领略这个美丽城市蕴含的*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历史。
本书围绕着成都作为一座城市,拥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史,历经3000多年的城址未迁史,还有2500余年的城名不变史。它历劫而不衰,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众多名家文字优美,书写出成都 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城市精神的时代意义。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本书大体分为三辑:即 风物 、 故物 、 人物 。其中, 风物 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为引子,极尽展示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穷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之要义; 故物 则围绕巴蜀两地从古至今的关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 敢为天下先 的鲜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呼应成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创新实践。 把城市还给成都市民 不仅是一种竞争维度上的多元思维,更重要的是培育和建构一种市民参与的生活方式和多元的城市文化形态。 成都正依托经济增长、结构升级、人文特色、绿色发展,重塑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等效应,积累国际体育赛事举办的经验与赛事遗产,加速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大跨步迈向国际体育赛事名城的构建。 成都通过筹办众多国际体育赛事,有利于城市生态、人文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广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标志性符、标志性建筑等。挖掘成都国际赛事记忆的内涵,展现地域风情、发扬体育精神、提升国际影响力、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底蕴以及塑造城市形象、打造体育产业品牌,是国际体育赛事遗产的成都记忆瑰宝。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大型赛事的成都名片、
《寻找诗婢家》是一本继李劫人的《死水微澜》、车辐的《锦城旧事》和流沙河的《芙蓉秋梦》之后,一本以诗婢家为主体,回忆民国成都文化往事(以书画界为主)的非虚构类历史随笔,围绕张大千、赵熙、罗文谟和郑伯英,描写了徐悲鸿、赵少昂、黄君璧、谢稚柳、关山月、董寿平、傅抱石、潘天寿、廖静文、徐雯波、黄宾虹、刘开渠、于右任、谢无量、余中英、曾默躬、罗祥止、公孙长子、齐白石、丰子恺、马万里、赵望云、郑曼陀、晏济元、石子清、张群、陈子庄、张采芹以及民国成都的 五老七贤 等与诗婢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物。在纪念诗婢家成立100周年的同时,本书追忆尘封已久的画坛遗梦,打捞渐行渐远的翰墨风流,探寻一种文明的价值观与诗意的生活态度,点燃心灯,赓续传统,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重庆文化研究·乙亥》是2019乙亥年里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九个部分,“政策研究”聚焦国家文化体制方针政策改革背景下,文化艺术领域及重庆本土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研究;“学术争鸣”探讨国内书法乱象问题;“文化前沿”介绍中国戏曲发展的近期新理论与实践;“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戏剧(含曲艺、杂技、木偶、皮影)、音乐、舞蹈、广播影视艺术、考古、民间语言艺术、美术、新闻传播、文化艺术管理等门类的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记忆”介绍曾经在重庆学习、奋斗过的文化名人、科研专家;“艺文空间”分享重庆本土文学艺术作品;“文化资讯”介绍我市文化艺术研究动态。
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所在地,以堰为名,以堰名世,其特点被余秋雨概括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是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秦时水,泽润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的 天下第五名山 ,素有 青城天下幽 之美誉。都江堰不仅有 秀绝人寰 的美景,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历史文化沉淀厚重。走在老灌县古城中,你会发现这座历史古城的城郭是圆形的,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它为什么是圆形的呢?走在古城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城内为什么没有十字街口呢?古城的东面,为什么修了一个跨街门楼?为什么说它是老灌县的龙门子呢?二王庙中供奉着李冰父子,李冰有几个儿子呢?青城老人村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张大千先生要苦苦寻觅?为什么说杨贵妃的出生地在都江堰,*后是魂归故里?
《重庆文化研究.戊戌夏》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九个部分,“政策研究”聚焦文化艺术领域路线方针政策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实践,突出重庆特点;“学术争鸣”探讨文化理论、文化政策、文化实践、文化现象;“前沿理论”介绍国内外关于文化发展的新理论与实践;“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戏剧(含曲艺、杂技、木偶、皮影)、音乐、美术、舞蹈、广播影视艺术、文化艺术管理等门类的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新秀、民间艺术;“艺文空间”分享文学艺术作品;“信息资讯”剖析我市文化艺术研究动态。
该书以掌故和成语中的“成都”为切入角度,分“入蜀”和“出蜀”两章讲述成都的历史人物故事。本书对以成都地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巴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兼具学术性与文学可读性,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具有较大意义。
。。。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名著。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永宁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并且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阿注”婚姻,以及由此而构成母系家庭。这种婚姻形式,是解放前保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它还保留了若干血缘婚姻、群婚的实例,和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但同时也缓慢地向一夫一妻制发展。这些特征使得永宁纳西族成为研究早期婚姻形态的“活化石”。本书作者于1963、1965和1976年数次深入当地群众生活,加以实地考察,对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作了几次调查访问,并在此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共计11章,对永宁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及有关文化习俗的基本状况与变化发展做了细致地描述和深入地分析,出版以后
《重庆文化研究(庚子冬)》是一本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重庆本地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为下面几个部分,“政策研究”聚焦文化艺术领域路线方针政策研究成果,“学术争鸣”探讨文化理论、文化政策、文化实践、文化现象,“文化前沿”介绍 外关于文化发展的.新理论与实践,“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介绍了张军强的京剧人生,“文化记忆”记叙了川渝谐剧创始人王永梭,“艺文空间”分享文学艺术作品。本书适合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读者阅读。
自汉至今,这座城市充满了等待回忆的名字、传说和诗词文赋。从李冰、文翁、司如相如、扬雄、蜀汉君臣、李白、杜甫、苏轼,再到巴金先生;从望帝啼鹃、五丁开道、驷马桥,支矶石,八阵图、武担山、大慈寺,再到如今的华西坝、太古里、浣花溪;从汉赋,到唐诗,再到花间词。走近唐朝看看,这座当时的中国第二城,在唐诗里的是怎样的辉煌?他们或是成都人,或是客居成都, 璀璨的星空,照亮了大唐的成都。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更进一步认识唐代成都的真面目,感知唐代成都人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