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特征,并且把建筑、建筑环境和建筑绘画结合起来,为研究四川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富于情理的见解。
《历史的注脚 档案里的四川秘史》一书,为 《宽窄巷》人文书系 之一。全书分为 蜀地秘藏 黄虎秘档 川督秘史 名家秘踪 四编。本书着重于描写四川本土文化和历史,力图弘扬四川人文精神、传承蜀地文化。
本书围绕着成都作为一座城市,拥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史,历经3000多年的城址未迁史,还有2500余年的城名不变史。它历劫而不衰,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众多名家文字优美,书写出成都 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城市精神的时代意义。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本书大体分为三辑:即 风物 、 故物 、 人物 。其中, 风物 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为引子,极尽展示四川的地理风貌,人文风情,穷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之要义; 故物 则围绕巴蜀两地从古至今的关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 敢为天下先 的鲜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
《寻找诗婢家》是一本继李劫人的《死水微澜》、车辐的《锦城旧事》和流沙河的《芙蓉秋梦》之后,一本以诗婢家为主体,回忆民国成都文化往事(以书画界为主)的非虚构类历史随笔,围绕张大千、赵熙、罗文谟和郑伯英,描写了徐悲鸿、赵少昂、黄君璧、谢稚柳、关山月、董寿平、傅抱石、潘天寿、廖静文、徐雯波、黄宾虹、刘开渠、于右任、谢无量、余中英、曾默躬、罗祥止、公孙长子、齐白石、丰子恺、马万里、赵望云、郑曼陀、晏济元、石子清、张群、陈子庄、张采芹以及民国成都的 五老七贤 等与诗婢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物。在纪念诗婢家成立100周年的同时,本书追忆尘封已久的画坛遗梦,打捞渐行渐远的翰墨风流,探寻一种文明的价值观与诗意的生活态度,点燃心灯,赓续传统,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竹的国度”。举目所见,到处都是幽篁绰约挺拔的风姿,到处都有着竹文化的痕迹。而作为竹子密集地和原生地之一的巴蜀地域,这种痕迹则更加集中、鲜明、博大精深,五彩纷呈。可以这样说,竹从洪荒时代起就与巴蜀先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它几乎覆盖了巴蜀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蔚成巴蜀竹文化的洋洋大观。 如果说巴蜀文人的活动来源于强烈的竹文化心态的话,那么这种心态的根则深植于巴蜀民间热烈的竹图腾活动与浓郁的竹崇拜意识之中。汉晋以降直迄清代的大量古籍证明,这一时期巴蜀各地都有祭祀名目不一的众多的竹王祠,流传着关于竹王、竹祖灵和竹母神的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凝聚着巴蜀人民在数千年间的历史活动中所成就的大智慧和勤劳、能力的品质以及追求自由、
都江堰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所在地,以堰为名,以堰名世,其特点被余秋雨概括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是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秦时水,泽润成都平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的 天下第五名山 ,素有 青城天下幽 之美誉。都江堰不仅有 秀绝人寰 的美景,更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历史文化沉淀厚重。走在老灌县古城中,你会发现这座历史古城的城郭是圆形的,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它为什么是圆形的呢?走在古城的大街上,你会发现,城内为什么没有十字街口呢?古城的东面,为什么修了一个跨街门楼?为什么说它是老灌县的龙门子呢?二王庙中供奉着李冰父子,李冰有几个儿子呢?青城老人村究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张大千先生要苦苦寻觅?为什么说杨贵妃的出生地在都江堰,*后是魂归故里?
每座城市里都藏了一些闪光的人。 菜市场里那个粗声大气的大妈可能是个心算高手,小区楼下那个手脚麻利的锅盔摊儿老板没准是个古筝大师,紧邻太古里的老居民楼里藏着身怀绝技的按摩师professionalMr.Zhang,在3平方米的店里悠然自得地卖了33年凉拌菜的孃孃,以一己之力把废弃的化工厂改造成一座戏剧乌托邦的戏痴 记录城市,就无法回避记录城市里的人。而记录城市里的人,往往是记录者*有意外之喜的一个部分 拨开城市,看到这些人身上的微光,拥抱庸庸碌碌的日子。 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感知这份欢喜。听成都人的活法,摆成都人的故事,用年轻的脚步和新鲜的好奇心。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一书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名著。纳西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永宁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封建领主制阶段,并且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阿注”婚姻,以及由此而构成母系家庭。这种婚姻形式,是解放前保存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比较原始的婚姻形态,它还保留了若干血缘婚姻、群婚的实例,和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但同时也缓慢地向一夫一妻制发展。这些特征使得永宁纳西族成为研究早期婚姻形态的“活化石”。 本书作者于1963、1965和1976年数次深入当地群众生活,加以实地考察,对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作了几次调查访问,并在此基础上撰成此书。全书共计11章,对永宁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及有关文化习俗的基本状况与变化发展做了细致地描述和深入地分析,
本书是《华夏地理》 国宝中国 系列专题之一。 国宝系列 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四川省。 作为汉代文化遗存*丰厚的地方,四川那些绚烂的汉文物对我们了解两汉这一 *中国 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甬道作用。是人间堡垒还是天神之居?笼罩于碉楼之上的层层面纱始终没有被彻底揭开,却仍然无损其绝伦魅力。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缕,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
成都女人之漂亮,早已被世人公认。这本书里的美女描述,美好、庄严、激情,深情款款,娓娓道来而绝不流于轻亵。只能说,这样的男性写作才真正体现了男人的爱美之心,体现了男人的美女之情。美女,不单单是生活的,更应该沉淀为精神的审美对象。 成都美女从不漏过任何一场流行以显示自己的美色。成都美女比北京美女身材好,比上海美女丰满,比江南美女壮实,比重庆美女温柔。而在成都美女身上具有一种综合素质:北京女人的智慧,上海女人的精明…… 成都的美女从此扬眉吐气了,爱她们的人如此欣赏她们的才华胸怀,能在世俗之外,看清她们的刚烈和旖旎。 成都美女以自己的酸、辣、娇憨、俏皮、野蛮、脆生生的态度,对中国九大城市的美人作出一番品头品足,而最后的结论无非是:外地无美女。中国美女,仅此一家:成都牌,是吗?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和骨骼,每一寸血脉、每一段骨骼都不尽相同。要认识城市,先从街道开始。 成都的街,很特别。大体上它是按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排列组合的。街的里面,还藏着更细微的巷。 这些横着竖着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块一块。相比起线性的街,成都人更习惯于用块状的思维来记忆和描述地点:玉林、白果林、抚琴 是成片的小区;长顺街、新鸿路、宏济路,听上去是街名但其实被默认是随着街道自然生长的街区;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庙,是街和街交织的点,也是由点生发而成的面。 这是新旧交织的成都,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带你去看内里的生活、食物、人们的生活状态。去重新发现,去找寻记忆,也去记录新鲜的画面、气味、温度,这些都在丰满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