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研究除对闽文化作全面的综合性的专论外,还对五个次区域民系文化和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分别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我们期望这种把区域文化事象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对闽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有所推进,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普及也有所裨益。令人高兴的是,2007年6月,福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福建地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在促进新一轮的福建地域文化研究热潮的到来。 闽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当代文化概念。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具有现代文明的闽文化,既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课题。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在闽文化的再出发中,无论实践或者理论,我们都会有新的更多的创获。
本书作部分安排。部分为总论,设七章,总说湖南客家的源流与现状,兼及与湖南客家有关的方方面面,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以图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说清湖南客家的总体面貌。第二部分是湖南县域客家调查,共写了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安仁、资兴、桂东、汝城、宜章、桂阳、江华、新田共14个县(市)(兼及临湘、永兴)的客家情况。以县域所在地理位置为序,由北而南,再由东而西,依次写来。客家人较多、资料丰富的县域,如浏阳、炎陵等设专章论述;次之者如醴陵、汝城等,分节合章,挨个叙说;又次之者,如临湘、永兴,则在适当位置作简要介绍。第三部分写湖南客家人物,选择标准从严不求全,宁缺毋滥,只写客家身份明确的人物,不强拉硬扯,一共写了九位人物。
本书是一部详细描述包括台湾在内的粤东祖地客家人传统风俗习惯的民俗志,也可以说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虽然是一部粤东客家地区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的民俗志,但是,由于房先生的渊博知识,书中不仅纵向地对当地近代以前的民俗做了比较研究,同时还横向地跟粤闽赣台和其他地区的客家民俗做了比较研究。因此,本书对加深理解客家民俗的持续性和变迁结果,增进了解跨地域性客家民俗的异同,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通俗易懂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即便像我这样的外国人,读了也很容易理解。这就使得利用它与海外的客家地区做比较研究变得很方便。这应该归功于房先生所具备的冷静的视点和高度的民俗学理论素养吧!
客家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如果从清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①算起,学者对于客家源流的思考已有两个世纪的历史。而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②,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作出系统的论述,至今也已有70多年。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研究历程,客家学的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而关于客家人的来源、发展、分布,以及客家文化的种种表现,客家精神的种种特点,参与述说者人数之多,各家意见之纷纭多歧,在各门各类的学术研究中也是罕见的。这种现象,从积极的方面观之,可以说客家研究在学术界蔚为大观,成为一门显学;但从另一方面观之,也可以说客家研究至今尚未成熟,在研究对象、范畴、理论、方法,以及史料的发掘、整理、运用方面都还有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本书试图在客家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著者本
闽南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地方文化概览》概要介绍闽南话、闽南地方文学、闽南民间文学、闽南民间音乐、闽南民间舞蹈、闽南民间曲艺、闽南戏剧、闽南民间工艺、闽南建筑、闽南宗族组织、闽南宗教信仰、闽南民风习俗、闽南茶文化、闽南传统服饰、闽南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知识。
《世界名校之旅》通过对5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度介绍,把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全面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悟到一流大学的精神。 本书不仅介绍了5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当今风采,还从学生的角度讲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读者从中品味出不同大学的价值取向。 此外,本书还体现出对中国读者的独到关怀。书中尽可能把各所名校与中国的关系介绍给读者。各大学的“留学小贴士”一栏则以详实的留学资讯,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方便。 书中520多幅精彩的照片,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一流大学的美丽风光和多彩生活。而朴实的文字则让读者在阅读的快感中获取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