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
本书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出发,对汉藏民族的亲缘关系,以及汉藏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梳理,以大量翔实、珍贵而鲜见的文史资料,彰显了汉藏文化艺术交流在促进民族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汉藏民族间友好交流的历史渊源。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国内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就书的主要内容而言,这是一部珍贵的“阿里文化”读本。赤烈.塔尔沁是阿里本土文化的传人,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用大量口述历史、民间故事、地方神话、民谣谚语、调查手记、文物遗迹以及鲜见流传的藏文文献资料讲述和展现了藏地文化中最本色、最生动的那一部分,将那些几近被遗忘、未被记载的族群记忆与民间话语镌刻成文。其中不少词语还用括号加注了藏文写法或当地方言读法,这对于一般读者和学术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查证依据或线索。弥足珍贵的还见于书中记述的许多文化现象与历曼物证,如藏北猎牧群落中的“羌日系”:可能源于古象雄服饰的“鹏犄”帽和“缠头”;历史悠久的“兑佳”面妆习俗;多处发现的立石祭祀遗址;日土与拉达克之间的“三条商道”及“盐粮贸易”等等,虽然展开的论说不多,但对有心的读者和细心的研究者来说,
西藏大学自从1985年建立历史专业以来,就没有一套适合教学需要的西藏历史教材。1999年随着西藏大学少数民族史硕士授予点建立以后,编一本高质量的适合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需要的教材,也就迫在眉睫。同时,2000年西藏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一一中国藏学研究所,已获批准,这就为撰写一套适合学生的《西藏地方通史》教材创造了必要条件。自1999年政史系确立编写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做编写工作的准备。到2000年《西藏地方近代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藏传统文化史》的子课题已被批准立项,在国家*的资助下,经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这本《西藏地方近代史》的初审稿编写工作。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理论
此书论述大蜀国的辖区可包括川康滇高原,以雅磐江、若水为中心,北抵汶川、武都,东至犍为,南极昆明。今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若以戈、铀等武器为言,自三星堆至陕南汉中、关中西端的宝鷄茹家庄、竹园沟和陇东的灵台一带所出,正表现出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这种青铜武器形态上的共同性,无疑能暗示出这几个地点的青铜文化至少曾经具有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