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
本书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出发,对汉藏民族的亲缘关系,以及汉藏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梳理,以大量翔实、珍贵而鲜见的文史资料,彰显了汉藏文化艺术交流在促进民族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汉藏民族间友好交流的历史渊源。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收列词目截至1959年西藏
西藏大学自从1985年建立历史专业以来,就没有一套适合教学需要的西藏历史教材。1999年随着西藏大学少数民族史硕士授予点建立以后,编一本高质量的适合本科生和硕士生教学需要的教材,也就迫在眉睫。同时,2000年西藏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一一中国藏学研究所,已获批准,这就为撰写一套适合学生的《西藏地方通史》教材创造了必要条件。自1999年政史系确立编写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做编写工作的准备。到2000年《西藏地方近代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藏传统文化史》的子课题已被批准立项,在国家*的资助下,经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这本《西藏地方近代史》的初审稿编写工作。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
西藏有文字的历史近两千年,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对于妇女贡献的记载却寥寥无几。可以说,其文字所记录的只是一部西藏男性的历史。这种事实相对于藏族妇女对历史所做的贡献是极大的不公正。藏族妇女占西藏人口的51%,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她们有过辉煌的从政史,同时又经历了地位低下的沦为男子奴隶的岁月。她们用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在社会的生产劳动、文化传承以及人类延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藏族妇女赢得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于广大妇女,尤其是老年妇女来说,她们经历了西藏的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而其中的一些佼佼者,更是在从传统社会步人现代社会的同时,正在走向世界。把她们的生活经历、感受记录下来,不但可以使人们了解20世纪藏族妇女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一个侧面,同时对于传统的文字记录的历史也是
本辑所载《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商道——英国尝试进入西藏的早期历史》是作者舒勒·坎曼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著作。虽然文中难免流露出殖民主义色彩,但是作者以犀利的眼光分析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演绎了当年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如何一步一步闯入西藏的过程,为我们研究帝国主义侵藏史提供了不少正面和反面的素材。 乌瑞先生的《在古代西藏编年史中王后色玛尔噶尔[SAD—MAR—KAR]的歌》通过对古代西藏编年史、敦煌吐蕃历史文献等进行的缜密的文献学梳理,从一个特殊的层面剖析了王后色玛尔噶尔[SAD—MAR—KAR]的歌,揭示了西藏古代诗歌的语言结构及政治色彩等。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