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彦忱编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的研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东北历史上,农耕文化经历了史前、古代、近代以来三个阶段,东北各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农耕文化的演进历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北农耕文化的内涵包括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业遗产文化。其中,种植文化主要阐明东北农耕作物与耕作技术,尤其关注新作物与新技术的出现或引进情况;养殖文化则剖析东北农耕生产中的家禽、家畜饲养品种与相关技术;器物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东北农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陶器、工艺品等器物所反映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制度文化从中原农耕制度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民族创制的农耕制度文化两个层面,阐明东北农耕制度的文化源流;民俗文化以东北地域特色的农时、农谚为切入点,探讨东北地域农耕生产习俗、生
近年来,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背景下,本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相对于目前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等研究的深广度而言,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是在二十世纪东北文学艺术发展主脉上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本书在三个维度上关照和阐释这种影响。在文学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文化对文学地方性特征生成上的影响;在文艺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民间艺术与影视艺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构贡献与影响。在思想史维度中,对东北文化的思想活力与精神能力做出评估和评判。
《东北服饰文化》一书是以在东北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民族在服饰上呈现的形态以及服饰背后所隐喻的文化内涵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共同的人文经济地理条件和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以诸民族交汇融合的文化内涵为纽带,以各民族服饰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态为载体,探究在服饰文化的背后博大精深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服饰管窥其他文化事项。本书中的东北地区地理范围以当下我国对于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为主,即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本书所涉及的民族是指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按照新中国成立后认定的少数民族名称(即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回族)为线索,对每一个民族从 概说 服饰溯源与现状 萨满服饰 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和研究,由古至今、
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本书是沈河区委的项目,全书分为三卷本,共约30万字,配有2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卷本分为大清宫阙和张氏帅府两个章节,详细介绍方
东北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东胡系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东胡系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与写照。东北游牧文化与自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 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 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占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 “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 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书由谷长 春主编。
《空间记忆转型--哲学视域中的松辽文化》内容介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文化的时代性演进和地域性展开 均呈现了多彩的状貌,因而要想获得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就必须对其进行分区考察,多作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对松辽文化予以哲学透视和反思,通过对其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变迁、文化认同等的哲学分析,形成对 于这一区域文化新的解读视域,从而为东北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化的人文经济的发展,以及东北地区 的腾飞提供新的加力平台。 本文对“松辽文化”概念的选取,依据于《中华地域文化大系》一书对文化区域的划分。中华文化对多元文化有 容乃大,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本文选择了其中一个区域文化即“松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希 望能通过分析这段历史风物的变迁,也能令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悠悠两千三百年,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到现代大都市,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先祖们奋斗的血汗,卓越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豪迈刚烈的精神品格……这一切,凝聚成以沈阳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独特风貌。对这种文化风貌的探究、展现和弘扬,是当代沈阳人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许多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撰写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然而,不必讳言,工作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对沈阳历史文化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沈阳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的需要。 于是,在
本书以东北移民历史为线索,对东北移民文化进行介绍,主要分为“东北移民的历史回顾”“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价值”“东北移民文化的时代精神及当代走向”五章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自身就有许多特点,若想了解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彻的,更不易笼在一起加以概括表述。 本书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存在于祖国东北一隅的事物。关于这一地区用何种词语来命名,历来很多,但可惊人人中选择一个较为形象而明确的词语,则是看似容易,实即很难。关于这方面的词语,通俗的有“东北”、“白山黑水”、“松漠”、“辽海”、“关东”等等。在这众多名词中。 本书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传统所形成的地域论述了松辽文化。内容包括:松辽文化释名、地域范围、文化内涵、文化分期、文化特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对松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缕析,揭示了松辽文化在构筑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传统特征,对当今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