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 ★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 ★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 ★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 ★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 ★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 ★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 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
《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是2011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终结题成果,2016年5月按期结题,并根据评审专家意见进行了近一年的修改,形成目前成果。该成果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环塔里木城址烽燧调查与研究》《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与研究》《环塔里木宗教遗存调查与研究》,共计88万字,图片866幅,统计表格178幅。《环塔里木城址烽燧调查与研究》是以塔里木地区城址烽燧为调查整理对象,分别对环塔里木地区现存的古城遗址、烽燧遗址的分布地域、保存现状、形制特征、不同时代的特点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保护措施进行了分析;《环塔里木墓葬遗存调查与研究》是以环塔里木地区的墓葬遗存分布、现存状况进行了调查整理,并对墓葬性形制、葬具、墓内壁画、陪葬品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史前时期、汉晋时期、隋唐时期、宋元及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 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研究文献、文物和工艺,让传统色清晰呈现,构建中国色彩美学体系,助力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
《江苏地方文献志》,原名《江苏地方文献书目》,现收入《江苏文库 书目编》,收录图书种类增加至6100余部,删除了部分误收图书,更新了部分图书版本,调整了部分图书 书名,以期更好地展现江苏文献面貌。本书全面调查、系统整理江苏曾经的历史书写,收录截止2013年江苏省所管辖地区,以1911年之前出版或形成为主的,有关江苏历史、 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科举、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藏书、出版、家族等方面内容的著作以及地域性的综合类著作。有些虽非专记江 苏,但内容以记江苏为主,或所记与江苏有密切关系的著作,也可归之于此。
《 凉州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20年 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 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结,收录了相关论文40篇。这些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组。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武威、凉州及五凉文化的研究,其中包括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关系、地缘状况及时代风尚的研究,也有对五凉政治与文化的探讨发掘,同时也涉及佛教思想及其对政治和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第二组是隋唐时期凉州与丝路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人物、丝绸贸易、佛教传播以及诗歌文化等各个面向,将文献、文学与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研究相结合。第三组是对宋西夏元明清时期凉州与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包括宋夏关系、西夏与元代历史、凉州会盟和清代民国河西地区的产业研究,以及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 济南故事(*辑)《大舜:天下明德自帝始》 杨峰主编,秦永洲著 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道德始祖,具有万民所归的人格感召力。他作室、筑墙、茨屋,发明箫韶之乐,是远古创造发明的人格化代表。他孝感动天,是中华孝文化的开创者。他由一介平民升为天子,创法立制,组织夷夏联合治水,使天下大治 这个传奇人物就是中国上古 三皇五帝 之一的大舜。 济南故事(*辑)《扁鹊:大医千古方者宗》 杨峰主编,马德青著 世上真有 起死回生 的医术吗?中医的 切脉 针灸 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怎样才能成长为 神医 ?带着这些思考,行走在千年前的鹊山烟雨中,与 神医 扁鹊邂逅,仿佛自己也是他锄下错过的一棵药草,等了千年,才等到今生。今生,就做他的一名弟子吧,与一众师兄采药炼丹、游医列国、悬壶济世,续写千古传奇 济南故事(*辑)
《中国蜀道》是一套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介绍中国蜀道的大型人文地理学术著作,全面介绍了蜀道的历史沿革、人文地理、文化遗存及相关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涵盖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撰写过程中,整合了蜀道沿线各大城市的文物及科研单位的学者和专家资源,使本项目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这套学术著作的出版,不仅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填补了学术空白,同时,将促进蜀道的深度开发,为提升蜀道的文化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蜀道以险峻而著称于世。蜀道是中国古代一条凝聚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景观大道;蜀道是我国保存至今、人类历*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蜀道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的沿线遗存和相关文化现象具有
《中国湖北2022》收录了180张精美图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近年来湖北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概况,为各国朋友了解湖北提供帮助和借鉴。
2019年1月5日至5月18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湖南日报社、长沙市博物馆于每周六下午在长沙市博物馆连续推出10场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0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讲述了70多年来的湖南考古发现与研究工作,为湖南人讲湖南事,助湖南人懂湖南史。与此同时,为配合考古讲座,湖南日报社还对每一个专题进行了单独采访与报道,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重现发掘现场,并开设大事记与评说两个栏目,对讲座内容加以补充与丰富。 此次结集出版的《考古湖南 十堂课听懂湖南历史》一书,即 发现湖南 系列讲座与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希望此书的编辑出版,一方面能以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视野,审视湖南历史与湖湘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积极尝试。
绍兴,一座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小城,不仅有巍巍稽山,清清鉴湖,更有如过江之鲫的名人,他们在谱写绍兴甚至中国辉煌的历史篇章中,前承后继,熠熠闪光。本丛书系统介绍了绍兴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分为《
朱柏庐,与顾炎武、归有光齐名,并称为江苏 昆山三贤 ,是明末清初教育家、理学家,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困衡录》《愧讷集》《毋欺录》等,其《治家格言》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全集多选善本为底本,国内首次系统地加以整理、校勘,全面掌握朱柏庐著述存藏版本,精心选择底本和参校本予以汇编整理,《删补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系据珍稀手稿残卷整理,《大学讲义》、《中庸讲义》、《愧讷集》底本为初刊本且都是首次校点。全集穷尽式辑录朱柏庐集外诗文、交游者相关文字以及后人传记作为附录。全集堪称朱柏庐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极大便利学术研究的开展,填补学术界在朱柏庐研究领域的空白,拾遗补缺,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价值,对于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学术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