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丛书的重要作品。天津素有 九河下梢 河海要冲 之称,是 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天津传》从天津的历史落笔,记录天津与丝路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生活联系,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南北粮绸北上的码头、五大支流汇合的河海要冲、最大人工深水港;通商口岸、租界与历史遗迹;泥人张、杨柳青、相声,铺演热气腾腾的俗世悲欢 一本书,一座城,这里是天津。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江通过其干流和众多支流将东西南北的资源、文化融通在一起,同时吸收外来文明元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近一千年里,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完成东移南迁,长江已成为中国的核心河。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生于长江,长于长江,又研究长江。在这本汇集数十年研究心得的书中,他用史学家的贯通眼光、文学家的丰沛情感、旅行家的广博见识,详细梳理了长江的地质历史、文明起源和千古兴衰,全面介绍了长江独特的人才、城市、饮食、民俗和交通等文化以及自然景观,最后在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从比较的视野重新思考了长江文明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中的定位。
《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专著,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都城是一国的心脏,也是一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总计有两百多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 七大古都 ,特别是前五者都曾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本书不仅对历代各性质的古都进行了梳理统计,而且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深入考察了古都的形成、发展、繁荣、萧条甚至废弃,从而反映了王朝的治乱兴衰。同时,都城也是全国各地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枢纽,对一朝一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诚如作者所言,时移世易,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已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本书正是一部了解古都之
南昌路,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南昌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南昌路,每一扇门里都有故事,每一座小楼都有传奇,每一条弄堂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秘密。这些故事、传奇、秘密,其实就是这座城市弥漫的云烟、蔓生的繁花,散发着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腔调。南昌路,光阴凝固为两旁的建筑,随着梧桐绿了又黄,飘散成浓厚的海派文化氛围。阅读上海,不能不读南昌路。作者黄向辉用独有的敏感,抓住南昌路的海派气质,为读者述说南昌路曾经的风云、如今静谧而又繁华的风景和街铺,把南昌路上的时光化成灵动的文字,让南昌路跃入我们的眼帘,又沉入我们的心田。 透过南昌路的历史与现实,让我们在时代的宏大记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厘清南昌路的文化沉淀和发展肌理,见证上海滩的传奇、市民社会的变迁、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风云,看清上海一百
《岭南建筑园林》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9章,简要阐述了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色,并分别介绍民居、祠庙宫观、园林、亭台楼坊、古塔、水利交通设施、近代建筑等类型建筑的具体情况。是一部全面了解岭南建筑文化的知识读物。
爱上北外滩 关于虹口的记忆 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本书所界定之 虹口源 ,取自已有之 外滩源 徐家汇源 ,意为虹口近代城市之源。其位置起始在 文监师路 (今塘沽路)与 百老汇路 (今大名路)口三角形夹角出,此处原为19 世纪中叶所建美国圣公会救主堂,虹口甚至整个沪北地区近代城市化,由此处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张。
本书从追溯古代岭南人的民风民俗习惯开始介绍岭南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概述岭南俗文化的特点,岭南人既保存了历史积淀下来自身固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又接受了中原的传统文明,除旧布新。本书并具体介绍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中的 民俗 类项目,包括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杂技、技艺等,表现了岭南风俗文化异彩纷呈的活力。本书既引经据典,又详细介绍民俗活动的过程和特点,并对每项民俗的起源和民俗活动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引人入胜,雅俗共尚,对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促进作用。
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 《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
《赵焰文集卷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编》该卷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徽州的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等,充分描摹出徽风皖韵之代表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行走新安江-徽之味》着重介绍徽州予人的文化印象,以新安江的流向为线索,从其源头六股尖写起,一路逶迤而来,描写了沿途的山水人情、风俗典故、历史遗迹、人物事迹,用细腻的文笔,刻画了徽州的自然、文化与历史面貌,牵引着读者踏上一条文化和精神之旅。同时,介绍了沿途的经典徽州美味及其发展传承,不仅有传统的徽菜代表,更有街头巷尾的小吃,将舌尖上的徽州细细道来,由此折射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想徽州-徽商六讲》重在从精神层面解读徽州。从徽商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人物、经典事迹六个方面讲述了徽商精神与徽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徽州文化、徽商状况和
岭南文化概述》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9章,分别从岭南文化概貌、岭南文化的构成、岭南文化历史发展、远古文化遗存、百越文化圈和汉越文化融合、古代中原移民与岭南文化、近代思想文化、岭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南粤先贤等角度介绍了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和特征,梳理了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
这是一部描述重庆城市文化的口述史。它以访谈纪实的方式将那些与重庆相关的人、物、事串联,解读重庆城与重庆人的心灵密码。本书是一部认识重庆的乡愁读本,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有什么样的城,就有什么样的人! 《口述重庆》全书由9个部分组成:第1章,母城,从通远门到嘉陵江大桥,从长江航道工程到解放碑钟楼,从多个方面回忆重庆城的发展史;第2章,望族,通过对大禹后代的采访、永川太平寨的采访,将重庆城的历史名人尽数展现;第3章,先生,从大学者到中学校长,从文理到艺术,寻找重庆文化之源,教育之源,让读者体悟重庆文化之本;第4章,青春,选录了一些小人物,讲述了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如北碚少勇队的故事、重庆外语校俄语班的故事,文学性较强;第5章,陪都,用小人物的故事碎片化地表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于重庆
本书为纪录片《深圳非遗》的官方授权图书,从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民俗这五个方面,介绍传于深圳民间,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存续现状、制作工艺、传承人等内容,通过讲传奇故事、扬匠人精神的方式,呈现不一样的特区文化。为了更好地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和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阅读需求,将非遗项目短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嵌入书稿中,读者可以扫二维码观看短视频,在阅读文字同时,获取更多的视听体验。
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世界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对于 中国模式 的探讨是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界经久不衰、热烈讨论的议题。 对中国区域创新发生机理和演进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 中国模式 的进一步理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以开发区为介入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依托市场、服务产业的本土创新路径。 开发区等 产业政策特区 本来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而后又被赋予推动科技创新的使命。如今一批发展领先的开发区已经从工业园区转型为区域科技创新高地,那么这些开发区是如何实现科技创新的? 本书基于广州开发区的实证,揭示了 制内市场创新 的模式 国家放权、政府培育、市场创新。国家划定经济特区、政策性产业空间来推进市场化改革。在这些区域,政府先
爱上北外滩 关于虹口的记忆 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虹口港本为吴淞江下游(旧江)一处泄洪孔道,明代开濬黄浦江后,晚近的虹口港便为沟通吴淞江与黄浦江的支流。民国以后吴淞江下游主航道自太阳庙至沈家湾段淤积严重终被填为马路,虹口港只能与其沈家湾下游主干的沙泾港(亦名俞泾浦)沟通,沙泾西尚有一故吴淞江支流芦泾浦,二泾与虹口港交汇于沈家湾、今嘉兴路桥附近,组成了今天虹口区境内的地面水系,整个水系在地图上大致呈Y状。另虹口港中虹桥下历史上有一条东向的小河 新记浜 ,此数河沿岸分布了众多重要的虹口文化地标,本书将一并讨论,谨以 虹口港 统摄全书。篇目内容沿河道自北向南排列。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 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 福佬与客家之间 ,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 中研院 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 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
黄炎培先生名扬中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教育家与卓越的国家领导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图书馆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阅人无数,仅凭其一生的交游,足可以勾勒出一部中国近代史。本书收录的是黄炎培先生为近百位中外人物如董必武、任弼时、孙中山、蔡元培、何香凝、马相伯、陈嘉庚、茅盾、邹韬奋、李叔同、李平书等所作的传状、碑铭哀诔,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写作手法有旧有新,时有创新。一个真字贯穿全书,是一本难得的人物史料集,对广大文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来不无裨益。
《深圳,深圳》是一部多视角忠实总括深圳改革开放40年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的佳作。书稿高屋建瓴,删繁就简,从高处着眼,从细处着神,剪裁得当,大画幅展现了深圳的人文环境、景观环境、营商环境,展现了深圳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以饱满的热情和简洁的文字讴歌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读后令人逸兴横飞激动不已。
《岭南戏曲音乐》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19章,呈现岭南戏曲、音乐的众多门类和多姿多彩,进而反映岭南文化开放性、创新性、民俗性的特点。戏曲部分除粤剧、潮剧、汉剧、雷剧四大剧种,另有极富地方特色的粤曲、粤调、雷傩戏、广东话剧等种类。音乐部分介绍了广东音乐、潮乐、汉乐、客家山歌、咸水歌、排瑶民歌等民族特色音乐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音乐和流行音乐。
本书主要从兵团垦区社会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方面入手,对其概念、类别、内容以及民俗生活变迁等进行阐述,以挖掘、探讨兵团垦区民俗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并对垦区社会民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保护措施,尤其提出垦区社会民俗文化中军垦特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构想和前瞻有着独到见解。在广泛阅读、收集资料和实地田野的基础上,对流传、存活在老一辈军垦人中的民俗文化口述史、文字资料、词曲、图片、实物等进行梳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运用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对其文化内涵、特征、价值影响等综合分析和阐释,解决为什么要研究的理论问题;对一脉相承、有生命力价值的优秀民俗文化遗产,进而提出解决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实践路径。
《玉泉山静明园》是西山文脉影像 三山五园 中的一册,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山中奇岩幽洞,流泉活水,元、明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玉泉山最早的建筑是金章宗时期修建的玉泉山行宫,又名芙蓉殿。清康熙年间对原有玉泉山行宫翻修扩建,将原先 澄心园 改名为 静明园 。本书从历史、建筑、艺文、遗址、传说等方面介绍了玉泉山静明园的情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造园艺术的精巧绝伦,更阐述了玉泉山静明园在建筑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