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胄、洪刍、陈敬撰,陈云轶译注的《香典(手绘彩图修订版)》以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为主线,分别记述了历代名香的特性、提取、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等香器的用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敬香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不仅对诸种天然香料的种、采、制、用等各方面知识有平实记述,而且在这一记述中更展示了中华香文化的悠远与沉厚。 本书辑录《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在编辑、译注时,舍弃了其中内容重叠的部分,这样既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人对天然香料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对香的人生自觉,同时又省去了读者可能遭遇的无益的重复阅读。
本书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后博物馆”概念与今天的“泛博物馆”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该书共有八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知中·禅的入门》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9本书,知中目前的另外8本在售特集包括:《知中·山水》特集、《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知中·孙子兵法指南书》特集和《知中·民谣啊民谣》特集、《知中·竹林七贤》特集、《知中·一本读懂!山海经》特集、《知中·幸会!苏东坡》特集、《知中·了不起的宋版书》特集。 在「知中ZHICHINA」这个「有关东方中国的一切,探索中国的优选」的平台上,我们希望发掘和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 《知中·禅的入门》特集,严谨考证史料,系统呈现禅的源流: 书籍内容包括且不限于: 《知中·禅的入门》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9本书,知中目前的另外8本在售特集包括:《知中·山水》特集、《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知中·孙子兵法指南书》特集和《知中·民谣啊民谣》特集、《知中·竹林七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是一部长达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探寻汉语文化圈的特质,研究西方偏见和焦虑的根源。 作者从人类学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了中国社会,探讨了西方 早期对于中国的焦虑和偏见的根源:无知和恐惧,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经济竞争。麦克法兰从字母A出发,行至字母Z,从儒家、道家思想,到科举制度与现代科技,再到中国人的谦逊与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实地研究刺破这种偏见和焦虑的“泡沫”。同时也为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圈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自己的角度。
......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样式,中国园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似乎没有其他古典造境,能比它更真实、亲切、优雅,能让我们体认中国人的世界观,领略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可是,在时代狂澜席卷一切的巨变中,中国园林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扬之水著的《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精)》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着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