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末一将,关羽生前得到的评价总体而言并不显赫,却于千载之下傲视群雄,成为中华大地“护国佑民”的神明。明清两代遍布神州的关庙,不但让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帝王黯然失色,甚至赶超“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县县有孔庙,村村有关庙”,足见关公信仰深入基层、植入人心的群众基础。清代关庙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关公信仰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在这一“造神”过程中,传说、笔记、平话、戏曲、小说等文学诸样式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制度相生互动。作为“活”信仰的主体,关羽的形象从来没有被封闭、凝固在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其制度和文化皆仿效中原中央政权。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以详实的文献史料和丰富的考古材料为依托,对渤海的族属族源、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内外往来、地理交通、文化风习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史料考订与系统论述,是研究渤海历史文化的新力作。
天干地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天文学、民俗学等方面,绵延三千多年,至今在我国民间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说天干地支》系统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与发展,详细阐发了天干地支与古代历法、天文学、阴阳五行学说、民俗学以及中医学之间的关系,讲述了与天干地支有关的趣闻轶事,附有1951-2080年阴阳干支简历,适合从事古籍研究相关领域的读者以及对天干地支历法知识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日用交谊尺牍》将日常常用的书信分为通候、庆贺、延荐、介绍类,每类有一些雅致考究的例信可供套学。阅读本书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书信和一些文言常识、传统礼仪,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把话说得更得体,以传扬彬彬有礼的中国礼仪文化。本书列举了如何恰当使用传统书信中的敬辞和敬语,学会使用也是具有文化素养的体现。
本书以跨文化适应理论为切入点,从范式角度审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考察跨文化适应研究既有成果的现实解释力,明晰跨文化适应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作者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源泉,力图建构新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型,为认知跨文化适应提供新的文化视角,也为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适应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