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是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创作的艺术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66年。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 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沈从文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从欣赏的角度讲述各种文物,行文严谨而生动,内容丰富而系统,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从文先生所做关于中国文物的研究,虽然是根据工作需求和工作内容,或论及其来源,或深究其工艺,或拓展其发展及应用,或针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讲述等,但他并非像一般文物研究者那样行文平铺直叙,逻辑生硬刻板,以固定套路研究文物,而是以文学家的姿态去梳理文物相关的常识。 《中国文物常识》内容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更是具体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镜子、漆器、辇舆、车乘、扇子、刺绣、服饰、狮子、龙凤及鱼的图案等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文物常识》是丰富文物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赵平安先生《隶变研究》一书,摒弃了用《说文》的小篆和汉碑隶或部分简书帛书的文字进行比较的陈旧方法,用丰富的出土材料来论证隶书产生在战国中期,还分析了隶变的外因、内因,阐述了隶变的现象和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隶变研究的简单回顾;对隶变和隶变阶段的基本看法;研究隶变的方法;隶变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隶变的现象和规律;隶变的巨大影响;隶变的性质;隶变阶段未识字考等。书后附有作者围绕隶变这一主题的多篇论文,从多方面补充论述。本次出版《隶变研究(修订版)》,改定了原书讹误,修订部分观点,重新摹写了字形及构件等,并精选所用文字材料的图版附于书前,新增附录文章,以加深对隶变的理解。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 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 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 。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本次,新增10余幅精美插图,从视觉上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更有助于阅读理解。
《中国设计与中国文化十讲》由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授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书稿共分三大部分,展开对于中国设计本土化问题的思考。第一部分(第 1-4 讲)是对中国古代意匠、制器思想的整理与阐发,探讨中国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历史联系,由此切入中国现代设计本土化的核心问题。第二部分(第 5-8 讲)是从中国现代设计思想史、学术史角度进行梳理,检审前辈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探索与思考作为进一步阐发的参照系。第三部分(第 9-10 讲)则是立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设计创作本土化的历程,反思实践形态中设计与文化的历史联系。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 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 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 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 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文字生动晓畅,视野恢宏,从史实记载到神话传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潘岳同志截取中西文明发展史上的 战国与希腊 秦汉与罗马 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 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撷取部分精彩评论可进一步拓展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也是文明对话的起点。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 古老价值 ,以实现 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 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英文版入选了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本书力图以高屋建瓴的宏观眼光来展现西方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本书由若干篇系列论文和相关演讲录构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的张力关系,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宗教改革运动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崛起和乌托邦理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基督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情况,以及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背景等重要问题,*后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进行了概括性综述。 这些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章,都极力彰显一种大历史观的文化视域,都关涉到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基督教与古典文明的文化张力,宗教改革对于塑造西方现代社会面貌的重大作用,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现实
《三国闲话》以笔记体考《三国演义》之故实,计193则。如: 按张飞能画,并非无稽之谈。《画髓元诠》有云,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又关公善写竹,载于《耕砚田斋笔记》,云公善写竹,有石刻画竹,凛凛刚正干霄。凡言画竹者,始自五代李夫人,不知实创自公也。又诸葛亮善书法,知者亦鲜。《华阳国志》云,《历代名画记》及《图绘宝鉴》云诸葛亮曾为南夷作图绘,天文地理,人物事实,时甚重之。善草书,工篆隶。其子瞻,亦工书画。 自有趣味,自有考证,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闲话。
声音和相貌是人们认知外在事物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中国先民对想象中的神怪形象,也突出描述了它们的奇特声音和怪异长相。声貌是古代神话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声貌:中国古代神怪的视听表达》从声音与体貌两个视角分析《山海经》等古籍所记载的神怪,尝试以此打开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新路径。作者通过类型化的分析,为人们呈现了中国古代神话在声音与体貌上的迷人特征;借助西方神话学及语言学理论,并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考据学在语辞、文本考释上的专长,为今人发掘出古代神怪声音与体貌书写的神话内涵及文本意义。又集中笔墨,在文本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淮阳太昊陵神话传说的起源、发展与当代变异,为古代神话的当代文旅开发指明方向、提供学理依据。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晚清民国学术名家辈出,佳作如云,既有研究还相当不够。《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关照到文本的前后左右,论述由整体而具体,从宏观落脚细部,对于近代中国新史学、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社会学人类学对史学的影响有深度剖析,对于当时的学术交往、学会活动与学术争论也力求和盘托出,文笔简洁有力,让人在历史的繁复之中领略学术与学人的魅力。著者所揭示的学术史研究路径,无疑也给人相当启发,值得有心人细心揣摩。
书院在我国历史上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在教育之外,还承载着书籍流传、文明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出处命运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著名藏书家、古籍版本专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著名书院的游记合集。全书包括北京金台书院、河北莲池书院、山西石芸轩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浙江万松书院、浙江紫阳书院、陕西正谊书院等共57座古代著名书院遗址的寻访札记。在57篇游记中,作者着意考订相关史实掌故,描述相关历史人物生平沉浮,并穿插书院藏书、刻书及书籍流传递藏脉络,文笔生动,引人入胜。
本书按照四种元素划分成相应的章节:水、空气、土和火,而第五章则专门讲述包含一些无法分类的生灵在内的鬼怪世界。人类自诞生之日起,由于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恐惧,一直被这些鬼怪所困扰。 书中包含神话中的怪物,如美杜莎、弥诺陶洛斯或九头蛇勒拿;被赋予象征意义和隐藏力量的真实动物,如鳄鱼、猫或蝾螈:杂交和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如蛇怪;在所有文化都中普遍存在的生灵,如龙;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使我们恐惧的由人类想象出来的生灵,如狼人。 这些怪物、动物和生灵构成了一个野兽世界。它们很少能做出任何善事,其中好的怪物、动物和生灵也会构成令人不安的因素。其力量、残酷性和象征性作用,无非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己的内心:一个既吸引我们又让我们恐惧的魔幻和阴影世界。
当我们翻开古代工匠绘制的设计图样、画师描绘的园林场景、皇帝创作的御制诗文和大臣抄录的宫廷档案,会惊讶地发现:三山五园不再是历史的片段或是空旷的遗址,也不再是单纯的园林风景,它其实是一个由皇室、臣子、农民、商人、工匠、僧侣和军人等组成的古代社会的缩影,这里面既有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演练,也有皇室的日常起居和艺术生活,还有官员的苦心经营和百姓的辛勤劳作 这里面出现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都使这个文化遗产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对三山五园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远逝的辉煌值得让更多人所了解
本书内容包括六部分:论汉字的起源,论汉字的表意性质,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论汉字与中华文化,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其目的是力求准确介绍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使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了解它,更多的人使用它。
*次从全新的文化视角剖析了拥有强大文化实力的苏联在与美国的文化冷战中*终落败的深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媒体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然而却成败参半。1959 年,赫鲁晓夫访问好莱坞,可是却在那里遭受一些女演员的恶意中伤。他表现出了十分强硬的态度:苏联文化定会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扔到历史的垃圾箱。 本书作者描写了二战以后到20 世纪70 年代之后,苏联的广播电视业和电影工业的基本状况,向读者阐释了赫鲁晓夫构想苏联媒体文化的勃勃雄心*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全力发展现代媒体业,致力于为全国观众(也是世界上*的观众群)建设文化基础设施。苏联人民热衷于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但是他们所收听、收看的并非西方媒体上作为重要新闻所播报的五彩纷呈的文化,而是典型的、正统的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延绵千年而未有断绝,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生动力是什么?本书提出从历史脉络着手,提出“中国韧性”作为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并认为这一意识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本书在对比中西文明不同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期——殷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由元而清以及古今之变,来梳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进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坚守“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识底线提供有益支持。
◎ 出/版/说/明 2016年12月,本书英文版Crossing the Gate:Everyday Lives of Women in Song Fujian (960-1279) 在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即获海外汉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美国图书馆联合会(Choice)给出 强烈推荐(highly recommended) 的评语,认为 作者极具挑战性而又鼓舞人心的研究,为中国古代社会性别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 2019年6月,简体中文版《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首次公开发行。 ◎内/容/简/介 探寻宋代社会的「女性空间」 高彦颐 倾情作序 邓小南、伊沛霞、艾朗诺、柏文莉 联合推荐 ----------------------------------------------- 门闾、车轿、寺庙、墓室 重构女性的物质生活 从性别研究角度阐述「宋元明转型」 ----------------------------------------------- 在探寻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与自主性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本书立足于 宋代福建女性 这样一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