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标志着20 世纪一场重大的学术革命。 但它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文化研究是一门自称不是学科的学科,是理解种族、民族、社会和性别身份的一种激进的批评方法。《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次穿越这个复杂学科的旅程,描绘了它在英国的起源及后来向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南亚的迁移,研究了它的主要倡导者的想法,并介绍了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特色。全书涵盖了从葛兰西到雷蒙 威廉斯,从后殖民话语到离散政治,从女权主义到同性恋理论,从技术文化和媒介到全球化的内容,是对这一迷人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富有洞见的导引,是所有关注旧文化、新文化和新兴文化快速发展脉搏的人的书目。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 ? 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 ? 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 、 丢魂 , 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 鬼 。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 、 想净化 、 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魂灵的受人关注,*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
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修班很受欢迎的讲座教授楼宇烈先生的近期新讲座实录。作者围绕中国文化的心传、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国人的传统三大主题,回答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作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颠覆了人们的习惯思维,恢复了传统文化生长的思想土壤。让读者在轻松氛围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华智慧之渊。本书可谓国家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点滴做起,让楼宇烈教授告诉你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美国式消费社会的逻辑自二战以后稳步扩大,如今已经覆盖全世界。无需他人的介入或是麻烦的社交,消费者的需求就可以 简便地获得满足。在此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正朝着科耶夫所说的“动物化”的道路迈进。 日本自20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发展期,以及美国亚文化的“国产化”,从中诞生的“御宅族系文化”如今获得了 国界的支持。御宅族系文化的特征呼应着197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潮流,也包含着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所引发的人性扭曲,大叙事凋零后人们如何想象世界、如何进行文化生产与消费等诸多与当下密切相关的议题。 日本新一代思想家、争议性奇才东浩纪的成名之作《动物化的后现代》,初版于2001年,如今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根基性经典,书中原创性地运用“数据库消费”“萌要素”“动物的时代”等概念,精辟地分析了御宅族系文化
对联书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到了今天,展示空间和展示方式的变化,给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为创作注入新的生命力?如何在上下联的墨色、大小、字体、字距等方面营造各种对比关系?如何变传统对联书法强调一致性的 分而有合 为强调变化的 合而有分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的研究与创作经验,为以上问题提出解答思路。 全书分为前言及内、外两编。前言谈对联书法的创作理论与实践要点,配合内编所收的一百二十余件作品及文字解说,讨论创作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技法问题。外编收录五篇文章,包括三篇访谈录与两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与书法创作密切相关的诸多话题,如点画、结体与章法之关系、碑学与帖学之关系、摹古与创新之关系、书法与其他学问之关系,以及作者对现代书法的定义、内核、探索方向等问题的
《吾国与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该书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进行了美妙的剖释,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对之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
本书致力于在中、西、日的时空坐标上,通过对 Art 的早期译介、词形演变、意涵更迭进行系统梳理,勾画近代 美术 概念生成、传播、迁衍的轨迹,并揭示其传入中国的知识整合与文化交流过程。本书还立足 名 与 实 的双向互动,考察了 美术 在社会场景中的丰富呈现,以及与革命、政治实践的交织,力图厘清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名实交错与误读。
本书共收论文10篇。今人研究唐宋古文复兴运动,多着眼于其与韩愈的关系,副岛一郎先生另辟新境,深入研究宋代古文复兴与柳宗元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而《从礼乐到仁义》一文则解答了中唐古文家为何大力提倡仁义这一疑问。《宋初的古文与士风》一文揭示了刚毅尚骨气的人格类型与古文复兴的关系。这些论文反映了日本学者细读文本、深潜多思的学术特点。
神秘的曼陀罗花会根据采收人的不同状态而有不同的药效?中亚地区有能长出绵羊的植物 地生羊 ?无畏的波斯人如何从无边无际的 水银海 中获得水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博物学和自然史的经典著作。它独树一帜的分类方法和包罗万象的宏大规模,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博物学家,在中西方文化研究中都拥有持久的魅力。
本书从可可树的起源谈起,一直叙述到如今大规模生产的巧克力糖果,还有昂贵的精品巧克力 不仅是巧克力爱好者,凡是喜欢在生动的历史中探寻蛛丝马迹的读者,都会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获得无穷乐趣。 《美食家》 一场阅读盛宴。 《纽约书评》 全书从头到尾都充满趣味。 《华盛顿邮报》 书中的故事会让任何喜爱巧克力的读者欲罢不能。 《洛杉矶时报》 本书从奥梅克时代讲到如今的神的食物,行文优雅、注释清晰、讲解透彻。 《巧克力》
本书内容包括六部分:论汉字的起源,论汉字的表意性质,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论汉字与中华文化,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其目的是力求准确介绍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使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了解它,更多的人使用它。
中国民间社会,有一种布衣精神。它指的是那些特立独行于帝阙与儒林之外者,无名有品,无位有尊。张曼菱的父亲张进德,就是这样一位云南昆明的士人。张曼菱以深痛莫解、情透纸背的文字,追溯父亲的中国式生命行迹,竟是纵深直入奄奄就尽的布衣本真精神的流变与绝地,直入精神集体倾覆时布衣人格的担当和砥砺。主人公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高贵的尊严于寸阴,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的布衣精神,极尽苍凉的人生,读来使人慨叹、唏嘘。在今天这么复杂多变的大时代里,一个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内心,如何形塑自我的精神向度,进而如何教育子女,《中国布衣》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启示。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采用跨学科方法,将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方法加以整合,并以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主要层面为依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概念,建构了一个研究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理论构架。既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化的问题意识。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南先生 破天荒 次次以资本为题,开篇即幽默地指出: 在社会上做事情,攻击人家犯罪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 用举重若轻的 南氏风格 ,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 南氏语言 ,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代典籍里的财货观切入,从自己在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将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讲述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金融、企业、文化演进的 另类史 。
本书以从文化角度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这一重大问题为使命,以 文化精神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 为理论假设,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从历史角度诠释这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精神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实现文化的融合,并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使命。
《书法创作过程研究 书法创作论之六》是 书法创作论 系列的一种,该书作为作者书法创作实践中书法理论理论研究,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思想。作者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相师与相搏,前识意图反映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等等,是创作者生命的表现。书法创作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整个过程都是通过 以他平他 的形式理念展现出来。
日本著名社会问题专家山田昌弘的著作。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鲁迅对自己少时境遇的描述,用来说明本书中研究的日本这种社会现象,再贴切不过了。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总体上是社会差距(格差)较小的社会,曾号称 一亿总中流 ,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也相对较少,但原本过上了 中流 生活又逐渐失去足够支撑而走下坡路、终 坠入困顿 的也并不少。 本书作者从年龄层、家庭构成、婚姻状况、职业状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那些从 中流 逐渐 坠入困顿 的人生活状态发生转折的成因,描述了他们的现状,估测了他们的未来,并提出了对策。 读这部著作,不仅可以目睹 繁华 精致 的 日本相 之下感性的社会面容,还可以在 数目字 的层级上对它有更深一步的冷峻了解。
妖怪为何频频出现在西牛贺洲如来的地盘,东土却没有?托塔李天王为何总是塔不离手?龙族的地位为什么如此低微?女儿国国王为何非嫁唐僧不可?白骨精的名字为何会刻在脊梁上?孙悟空疾恶如仇,为何会放走九头虫?是谁吹响了下界当妖的 集结号 ? 无论仙佛、凡人还是妖怪,在这场由如来佛祖发起的取经工程中,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会说,没背景的妖基本都死了,有背景的妖基本都被接走了? 作者将继续带领我们,在西游世界里,抽丝剥茧,从不经意的细节入手,解读一个个鲜为人知的西游故事。
《了凡 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 生如何改变命运的 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 本 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 。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 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 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 体讲授《了凡 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 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 妙 到。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中 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 传统的命运观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重磅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人类历史的档案或许就浓缩在小小的餐盘里。 《餐桌上的历史 刺激食客味蕾的50餐》既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故事书,也是一本独特的厨艺之书。罗马皇帝的绯鲤、巴士底狱里的牢饭、杜伊勒里宫里的大松鸡、泰坦尼克号上的香草蛋糕、希拉克的圣诞鬣蜥等,50道甄选自贵族档案的特色菜肴,都浸润了历史上的某个重要时刻。从食材到灶边,从政客到君主,在一道道稀见菜肴的制作过程中,在充满异域和时代风味的历史情景中,穿梭自如享受您的感官和想象力交织的盛宴。
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 密码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 密码本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糟粕和误区?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作者选择了零至九这十个及基本、又简单但也是重要的数字,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特定、丰富的含义,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思维方法,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全新视角。
婚礼那天,忽然下起了雨, 用一块石头雕出一只鸟笼,里面的石鸟迎风鸣啭, 就在那门神脚下,埋藏着石匠的魔咒。 为什么贞节牌坊上所有的图画都与贞妇无关? 为什么不同的地方流传着相似的故事? 为什么诗中的排放难以用画笔来描绘? 这些故事和问题重重叠叠,构成一种历史,一种不仅呈现在文字上的历史。
作为遗产,只有百年历史尚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考虑到该项目的原生程度,即在传承过程中是否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 活态传承 ,而所谓 活态传承 就是 天天变 。其实不然,活态传承的本意不是让我们 天天改 ,而是让我们尽量不变。所谓 活态传承 的真正含义是,让艺人们通过一尊又一尊佛像的制作,一出又一出小戏的演出,将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以活着的方式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人,他的任务只有两个:一是要把祖先留给后人的知识与技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了下来;二是要把祖先留给后人的知识与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了下去。只要做到这两点,作为中华文明 二传手 的传承人们,也就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反之,如果因了你的不传,中华文明就会在我们手中彻底断流! 由此可见,要想从纷纭复杂的文化事项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