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性学书话专栏 书淫艳异录 的文章结集。甲编为上海部分,乙编收香港部分。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涉及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文字清通优美,隽永驯雅。
人们常用四书五经概括儒家思想,但从学术角度看它们乃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一个相信天生万物,一个认为理在气先;一个主张成己成物参赞化育,一个执着于道心人心成圣成贤。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成为共识的今天,显然有必要对二者关系加以清理、分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认为,儒学是一个以天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天人之学有机整体:《周易》彰显天道,《中庸》论述天人之间的理论关系,《大学》则在现实层面对则天而行的实践活动加以阐扬。在这样一个核心或基础的结构之上,儒学的其他著述,如《春秋》《孝经》以及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都可以得到比较合适的安顿和解释。该书写作上以传统的文本注释为经,以现代论述为纬,对《周易》《中庸》《大学》三部经典文本进行全面注释解读,并对重要的概念、命题等进行深入讨论,
周嘉胄、洪刍、陈敬撰,陈云轶译注的《香典(手绘彩图修订版)》以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为主线,分别记述了历代名香的特性、提取、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等香器的用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敬香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不仅对诸种天然香料的种、采、制、用等各方面知识有平实记述,而且在这一记述中更展示了中华香文化的悠远与沉厚。 本书辑录《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在编辑、译注时,舍弃了其中内容重叠的部分,这样既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人对天然香料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对香的人生自觉,同时又省去了读者可能遭遇的无益的重复阅读。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 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当代日本 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 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这是一本印度哲学研究专著,通过描述阿凡达、圣人和国王的故事,使印度经典故事深受欢迎。智慧与爱是此书 重要的两大主题。它教导读者如何智慧地栖息于大地,教导读者热爱智慧,并且智慧地去爱。它独特的优势在于将深邃的哲理融入富有趣味的故事,阅读起来生动活泼,感动人心,可以称其为成年人版的《一千零一夜》,净化读者的心灵,唤起其内心真挚的情感。
书法家李筱坡以原始的文字甲骨文展现周易百篇,向读者展现两大独特文化经典结合为一体,让读者拨草寻根感受原始的易,从而以识字方式悟出本源。
文化政治学是对文化的政治学研究,探讨文化的政治逻辑。本书对文化政治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理解,激发他们开展文化政治研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文化工作的能力。严格而言,目前国内没有一本文化政治学的教材或著作。本书的编写服务于文化政治学的学习需要,并为文化政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
你能想象中国菜里没有辣椒吗?在当今的中国,辣椒似乎无处不在,是中国菜肴精妙和多样化的关键。它反映了中国人的口味、地域和适应性,不仅影响了烹饪,还影响了医疗实践和社会生活。本书为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演变和文化影响提供了 的镜头,通过充分利用各时期的正史、地方志、文人笔记等资料,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精心收集的食谱,作者探索了辣椒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变为风靡全中国的,辣椒的传播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辣”的含义和文化意蕴。
\\\"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 与散漫的希腊神话迥然不同,北欧的神话,是庄严的、悲剧的;北欧的众神,是庄重、正真、博大的;这些如斯堪的纳维亚群山一样粗朴而巨伟的传说,无不透露着北欧民族个性中的冰与火——本书是由我国 文学家茅盾先生所著的一本以“北欧神话”为主题的神话学知识普及读本。 不仅是文学家,同时也较早开始研究中国神话学领域,茅盾先生潜心研究了八本相关的大部头文献书籍,从而梳理出北欧神话的总体脉络,并深入浅出地写就了这一本通俗好懂的普及读物。本书在内容上罗列了各种来源不同的北欧神话素材,并结合茅盾先生本人的观点和解读,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北欧神话中的诸神轶事,以及诸神之间的关系。 此外,书中还配有由 插画师王浣绘制的诸神插画,让读者在视觉上,也能 直观地感受到诸神之境的宏伟。
本书是*基地重大项目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创新研究 成果。 全书分为八章,系统研究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保护之内涵、现状、问题与创新对策,是目前国内*部此领域的研究专著。
本书根据 阴阳 之 运动 变化 原理,以阴阳和合观念为主体框架,以 不二一体 为本质真实,以中西差异为对比镜像,在对立中追求和合统一,倡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和智慧。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要义,涉及儒、道、佛三家思想而以儒家思想为主脉。选取 阴阳 礼乐 仁义 和谐 自然 道德 慈悲 知行 生死 观照 自在 等33个关键词,以词源学方法,通过解析、品味汉字,通俗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什么是超艺术托马森?是附着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也是日复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独特趣味。 本书为风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经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杀入日本 社会学畅销榜前十。作者赤濑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东京街头时,发现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楼梯,至此开始了对整个都市的另类探索,掀起了一场观察街头和认识附近的运动,并于1986年与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画家南伸坊等人发起“路上观察学会”。作者诙谐、调侃、充满玩乐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严肃思考以及对日常风景的探寻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经验越来越少的当下,以散步为基础的路上观察旨在唤回人们对附近的亲切感,找回个人与外界的切身接触。
本书系统梳理了印度自吠陀本集(公元前20世纪或 早)至往世书成书时期(约公元3世纪)长达数千年间的文化精神系统。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每个大部分都包含了或常或短的背景介绍。每个次章节包含了其发源历史、精神谱系、流传故事的介绍等,并配以插图,还原出印度历史中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及其之后的精神面貌。本书作者以现代学术的严谨态度“抛弃了个人偏见及其观点”,梳理出贯通流畅的印度精神谱系,加强了学术价值和对外国读者的可读性。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爱欲”这一主题的力作。全书分为“爱欲的谱系”“转向”和“爱欲的政治”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爱欲的谱系”,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转向”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爱欲的政治”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上海,一座景象之城。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观光地,新的地点和活动还在继续被发掘;而被人们遗忘的是越来越狭 仄的日常世界,还有寂静的废墟。晚近的三十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 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 腐朽,重生,这是生命的必然。只是,一个城市对待废墟的态度,折射出其关于时间层积价值的态度。都市废墟中,漫游者,迷失与冒险,介入一段被遗忘的时空;而创生者,如果他们没有俯下身,以朴素的心看待空间设计,他们将陷入景象的同谋。 在一个各种意义都烟消云散的世界里,19世纪末巴黎的漫游者、1960年代的情境主义者和1980年代东京的路上观察者,以及 豆瓣社群佛跳墙的小组成员,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踟蹰流连于都市,找寻着“别样的大陆”。
田野中国学,简单来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田野研究。本书是有关这一学问所涉及到的主要理论问题的阐释,因此命名为《田野中国学研究论纲》。包括田野中国学的学理依据、学术宗旨;田野中国学倡导的基地式田野方法;田野中国学的核心命题:知识创新与传统文化能量的释放;基于中国文化本位、吸取西学精神营养的学术发展历程等等。本书既是科研团队在湖南湘西浦市古镇进行了8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所做的学术反思,也是团队成员在出版了《田野中国学1》之后的的进一步学术总结。因此,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既有田野调查的实践基础,也有众多学者的集体智慧。可以与多个领域的学术活动进行对话。
本书描写了1880年到 次世界大战之间科技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理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得以产生。书中论及普鲁斯特、乔伊斯、H.G.威尔斯、弗洛伊德、康拉德、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等人物,并阐述了流行文化的各种来源和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系华中师范大学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合办的校级研究机构,也是工信部在全国高校中联合创办的*家工业文化研究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以发展工业文化为己任,依托学校相关学科优势,集合各方力量,从事工业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承接政府、企业、行业等各界委托课题,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努力打造工业文化领域*流的具有基础研究优势的智库。《工业文化研究》为该中心主办刊物,主编彭南生、严鹏,第3辑主题为 工业旅游与工业研学: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