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关键词》一书此次增补了赤裸生命、绵延、免疫、空间正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异托邦、人类纪、赛博格、新物质主义等三十多个新词,经过修订和完善,针对文化研究、文化理论领域的226个关键词作出了恰当而扼要的论述,所选词条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理论潮流。 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化理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对一些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辨析,对每一概念的理论来源、发展衍变过程和相关重要人物进行了脉络清晰的讲解,是学习西方文化理论的工具书。对于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尤其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妖怪大全》是鬼怪漫画之父、妖怪博士水木茂经典之作。 从前的夜晚很黑,人们借着提灯微弱的光小心地走在路上。冒充落水小孩戏弄人的赤川子,听了夸赞就帮渔夫捕鱼的伊邪,平成元年都市传说中的人面犬,专卖发霉豆腐的豆腐小僧,与源赖光四大天王大战的土蜘蛛,整天监督僧人念经的木鱼达摩 《妖怪大全》共收录764种妖怪、112种神明,以及19个在日本流传的古老传说。水木茂汇集日本各地传说、民俗和神话,配以奇幻又富有创意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妖怪世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联合全国博物馆,自2023年3月21日开始推出新媒体产品《文博日历》。截至2024年8月,新媒体产品《文博日历》已日更超520篇文章,介绍超过520件国宝文物,频繁登上微博热搜。《文博日历》已汇聚近200家博物馆门票预约入口,超过500万网友通过《文博日历》成功预约。每篇稿件均集 新闻性 知识性 趣味性 于一体,已形成固定的粉丝群体,每天追更。 《文博日历2025年》挑选112家博物馆365件文物,图文并茂,不仅展示文物的基本信息、功用和价值,还介绍文物包含的文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如果想实地与它见面,读者扫描二维码或小程序,可一键预约进馆。
万物有灵,物周为器。器物之上,常见匠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续,不仅连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时间的沉淀,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 沈从文的前半生献给了文学;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古物之美》精选沈从文有关古代器物研究的文章,既有横向上对书画、玉石、古镜、瓷器、车马等分门别类地阐释,也有纵向上以时间为轴论述文物的发展演变。一器一物背后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信仰。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 文化记忆研究 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 文化记忆研究 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 文化 和 记忆 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 文化记忆 ,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
《北京古建筑物语》(套装3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379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140处北京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宫、潭柘寺、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本书以中国古代藏书印为主要研究对象。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指书籍收藏者(有时为阅读者)用以表示物权,或反映阅读、鉴赏、整理等藏书活动,乃至单纯展示个性的一类印章;通过钤盖方式,藏书印印记留存于书籍之上。在功能属性层面,藏书印具备传统玺印明确物权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为藏书而用的专用属性。藏书印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古代藏书文化。藏书印是中国印章诸多类型之一,藏书印研究是传统印章学的一个分支;藏书印的出现、发展与书籍制造技术的演变存在密切关系;藏书印是中国藏书史、藏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印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文化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藏书印的研究,是对古代书籍发展史、篆刻艺术史、藏书文化史和文人文化心理的综合性研究。本书拟全面考察藏书印产生、发展、演变、衰落的历史
诞生于1000年前日本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早的长篇小说。它以一种贵族化的华丽、唯美,史学家般的恢弘,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流传千年的爱情故事。 《源氏物语:全译彩插珍藏版版》分上下两册,穿插了19幅日本国宝级《源氏物语绘卷》的无损复原画稿,并插有《洛中洛外图屏风》等珍贵画卷插图,将平安时代的华丽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完美呈现在读者眼前,被读者评为 *美的《源氏物语》 。
《地火行天:中国科幻研究十年精选(2011-2020)》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科幻学者、重庆大学中文系李广益教授主编,精选2011至2020年间中国科幻研究的重要成果,旨在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幻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观照和把握。《地火行天》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仔细筛选,最终精选出十一个板块,展现了中国科幻迅速崛起十年间对这一新兴文学的研究在科幻理论、科幻主题研究、科幻史研究、中外作家和作品研究、方法学等多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些论文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创新甚至里程碑价值,全面体现了中国科幻研究的发展与水平。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 可取之处
《未名斋古典目录学考论》是武秀成教授对历代目录学著作研究的结集。全书十六篇,分别对刘向《别录》(佚文)、《汉书 艺文志》、《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 艺文》、《四库全书总目》等经典目录学著作进行研究,读者可以此书为引,展开对于古典目录学经典著作的研读。本书凡所考论,多发前 人之覆。文章或从细微处入手,辨正一字一句;或从宏大处着眼,考别文献真伪。作者以校雠为积学治书之根底,史源为材料考察之重心,义例为文献分析之利器,故其目录学研究中 也呈现出纯熟运用校勘方法、史源辨析与义例寻绎等治学特点,读者观诸篇亦当在论文写作方面受到启发。
本书是文化研究领域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可靠指南,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科、地域、议题和文献。前三个部分由同一论域的数篇相关论文组成:首先审视文化研究与一系列知识交叉的方式,阐释文化研究与科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之间的对话;其次将文化研究的影响力置于跨民族的层次之上,讨论美国、拉美及欧洲、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乃至中国香港的文化研究及其传统;进而以特殊的话题论及文化研究的实践,如体育、科学与文化研究、种族与文化研究等。 文献 部分按大致类别列出了该领域*重要的文献。 每位撰稿者均为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具有权威性,其引用材料亦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编著者托比 米勒为本书做了合理的结构和组织,译者们亦做了十分到位且细致的工作。 本书出版于2001年,在课堂上大受欢迎。 本书是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人士
首先,中国碑刻作为一种而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该著作展示了中国碑刻的全面研究和深入理解,代表了中国学术的高水准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碑刻的起源、发展、风格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有助于国际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其次,金其桢老师系结了中国碑刻的发展历程、特点与鉴赏方法,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突破了碑刻类图书多从书法行赏析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碑刻研究的领域,反映了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成果。他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大量碑刻的深入探讨,这为推动中国碑刻研究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具有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中涉及的《大秦景教碑》等,不
《苏州刻书史》通过历时地考述苏州刻书史,呈现出苏州刻书 宋元是初期,明代是高峰,清代成为重镇 这一历史发展面貌与成就。该书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视角,表现出苏州刻书 在技术、艺术与学术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而非仅仅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写出一部封闭、单一的地方刻书史。该书凸显出苏州刻书业的发达,尤其突出苏州文人、苏州文化在其中发挥的 倡导性作用,并展现出苏州刻书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力。本书主要从宋、元、明、清历代,阐述苏州刻书的状况。同时从官刻、私刻、坊刻、寺刻等各个角度反映以上朝代苏州刻书 在全国的地位及至对中国出版业的作用,因此也罗列了明清两代主要刻书机构及刻书主要代表人的简介。
本书记录了澎湃新闻历时 8 个月,穿越 8 个省市,8000 余公里,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整个采访过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一条胡线,思与辩,突出理论分析;下篇,一万里路,北至南,收录记者的采访报道。全书通过15 篇文章,还有若干照片和 8 个短视频,在纸上再现了H5 的多媒体产品,结合数据、文字、视觉元素,来呈现 胡焕庸线上的 临界人生 。 从中国东南沿河往内地走,前进大约 1500 公里,将遇到山地和高原。从东北到西南生成了一个界面,它就是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分界线。它隔开了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农业与牧业也在此间交错存在。久而久之,也造成了人口、社会、经济各要素的不同。 早在 1935 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就提出了,以瑷珲 腾冲一线可以画出我国人口疏密的分界线。线的东南半壁,坐拥全国 36% 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
《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研究》是继《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之后,金子修一教授的第二部有关皇帝祭祀论著。由专业性考证论文汇编而成。各章内容具体如下:序章 皇帝统治与皇帝祭祀 以唐代的大祀、中祀、小祀为主 。*章 魏晋南北朝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 。第二章 唐代的郊祀、宗庙祭祀制度 。第三章 唐代皇帝祭祀的亲祀与有司摄事 。第四章 汉代郊祀、宗庙制度的形成及其运用 。第五章 魏晋南朝的郊祀、宗庙运用 ,第六章 北朝的郊祀、宗庙运用 ,第七章 唐代郊祀、宗庙运用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即位仪礼与郊祀、宗庙 ,第八章附论 关于唐朝帝室的谒庙 皇帝、皇太子、皇后 ,终章 从郊祀、宗庙及即位仪礼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质 。系统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皇帝祭祀的各个方面,对国内关于中国古代祭祀的研究大有裨益。
首先,中国碑刻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该著作展示了中国碑刻的全面研究和深入理解,代表了中国学术的高水准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碑刻的起源、发展、风格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有助于国际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其次,金其桢老师系统总结了中国碑刻的发展历程、特点与鉴赏方法,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突破了碑刻类图书多从书法类进行赏析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碑刻研究的领域,反映了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成果。他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大量碑刻的深入探讨,这为推动中国碑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中涉
首先,中国碑刻作为一种而重要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该著作展示了中国碑刻的全面研究和深入理解,代表了中国学术的高水准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碑刻的起源、发展、风格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有助于国际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 其次,金其桢老师系结了中国碑刻的发展历程、特点与鉴赏方法,在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突破了碑刻类图书多从书法行赏析的角度,丰富了中国碑刻研究的领域,反映了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成果。他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大量碑刻的深入探讨,这为推动中国碑刻研究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具有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中涉及的《大秦景教碑》等,不
城市史(urban history)研究的是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史研究的对象是城市,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城市。城市史不是像地方史那样以编年体的形式研究和撰写一个城市的历史(city history),而是把城市视为人类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发展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互动关系。显而易见,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城市数量就越多,规模也越大;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城市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般说来,城市史主要研究两个内容:一是城市发展各时期的规模和外观,包括城市的数量、占地面积、人口的规模和构成、建筑规模和风格,以及水、电、交通等市政服务、
本书是传承中华文明传统、借鉴中国智慧、弘扬中华精神的优秀学术普及著作,收录了冯天瑜教授最新研究成果,遵循微观辨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济之理路,考究文化史学基本论题,如中国文化之生成机制、发展脉络及走势、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以 文化生态 说为基旨,以中西文化互动为视野,探析中华文化源流,考究中华元典智慧,提供领略中华文化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指引。
《汉语方言位移表达研究》是 汉语方言范畴研究 丛书的第五本,讨论的专题为汉语方言的位移表达。2018年12月21 23日由王健教授牵头常熟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省重点建设学科举办了 中国境内语言与方言 运动事件 表达类型学术研讨会 。收入本书的多数论文是工作坊的参会论文。一共收录22篇文章,涵盖了官话、晋语、吴语、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等各大方言区,还有一篇文章涉及趋向成分的历史演变。大部分文章以一个方言点或者一个方言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描述其趋向成分,一般都集中在标注位移路径和表示直指位移的趋向成分的描写上,分别阐述其作谓语核心和作补语时的形态、语义和句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