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收集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的五十八篇论文。它们大约可分三类:人与世界及人群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些文章不仅对创立英国文学新风格起了作用,而且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书是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吉尔伯特 赖尔的代表作,他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独特方法对哲学传统中享有巨大影响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进行了一种有史以来非常独特的大胆抨击。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得出 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 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内容包括杜氏家族的发源,汉代关中家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杜氏家族,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家谱与家礼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先生称该书是将中古家族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作者在南开大学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论文,文中对中古时期杜氏家庭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着眼于杜氏一姓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的文化、衍变和一些主干家庭的变迁,以及杜氏家庭史。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对与杜氏家庭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清理,力求探赜索隐,钩沉发微,在史料的辨伪和考证上倾注心力,厘清那些与杜氏家庭有关的基本。本书对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积极的贡献。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重磅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本书的重心放在文化研究对科学主义的主要挑战上,以期读者能够摆脱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霸权,重新思考知识之性质为何,产生继续探究之兴趣,进而深思当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知识的意义。各章均采用强迫对话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研究议程,铺陈迥异的研究设问与方法论,既引介来自文化研究界对于社会科学主义的检讨,也探究文化研究者对于社会科学知识如何另辟蹊径。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中,表现出作者的慧识和独到探索,值得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细读。 作者石之瑜教授将他近年来在各地讲学所撰写的论文,汇集成为本书。 本书在五编共十章的论述中,涉及的课题至为广泛,但是全书各章都环绕着一个主题: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主流论述地位的科学主义之批判与反省。作者在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
我国古代乞丐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社会同时开始。虽然乞丐是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重视,很少被载入正史之中,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民间的传说中却留下了许多关于乞丐的记载。从这些分散的但又宝贵的记载当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纷纭复杂、色彩斑斓的乞丐画面,上至帝王将相、文人才子,下迄平民百姓,都被囊括在这一行乞的画面之中,无一幸免,不由得发人深思。虽然这个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他们却始终活动在每个朝代的各个角落,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的乞丐》旨在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其人员构成、行乞方式、丐帮组织以及历代统治者对乞丐的政策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了解这一群体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本书为介绍云南旅游文化的中英双语教材。全书分昆明篇、丽江篇、大理篇、西双版纳篇、香格里拉篇和其他篇六篇,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介绍了上述地方的独特之处,如昆明老街、斗南花卉市场,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苍山洱海、大理民居,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纳帕海、普达措国家公园等。全书结构安排清晰合理,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书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云南主要城市的基本信息,便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快速了解这些城市的特色。
当代的中国大陆已成为优选的消费大国,各大城市里品牌店林立。然而早在三、四百年前江南的大城市里,已经可以看到休闲消费的繁荣现象。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因应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本书以明代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活动作为研究核心,尝试将“空间”的观念带入到消费研究的领域,并且由城市空间出发,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空间结构,进而分析现象背后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作者总结指出,“消费”就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也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并说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
本书精选了《文心雕龙》中的《原道》《宗经》《辨骚》《明诗》《论说》《神思》《体性》《通变》《情采》《声律》《丽辞》《比兴》《附会》《时序》《物色》《知音》《序志》等17篇,用独具特色的 爱读式 排版方式编排,原文与白话翻译行行对应,以达到容易阅读、容易理解、容易记忆的目的。每篇后配以精要解读,便于学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