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系统回顾我国三十年来和国外四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前提,以对我国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现状的调查为根基,建构起符合我国师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模型,并尝试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般路径。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探讨的是历史教育研究中为基础的命题 历史思维能力。这个命题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尚待深入研究。 第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版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属于中层理论,旨在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三,实用性强。本书不仅有中层理论的建构,还对我国的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方略,对历史教育学者、课标专家、教材专家、中学历史教师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作为 吾乡吾土 丛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核心,为丛书内其他书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乡土教育的目的定位、活动形式、管理方法等。在优秀经验分享的板块,则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开展乡土文化的学习,使孩子对于乡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从而增进对自己家乡、对国家的认识与认同感,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呼应时代趋势,国际传播学渐成显学。然而,无论学界或业界,无论从事国际传播的研究或实务,都需要一张宏阔的认知地图来确立边界,指引方向。 对此需求,没有比阅读屠苏教授的力作《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更合适的选择了。过去20年,该著作已经风靡全球。每隔10年,屠苏教授都会针对国际传播领域现象,整合全球资讯,做一次大幅修订。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是本书第三版,重点讨论了国际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全球媒介的反向流动、数字时代的媒介与传播等,增加了新的案例来反映国际传播的新兴趋势。深广的视野、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确保了本书的性:只要与国际传播有关,本书都是绕不开的里程碑。
作为 传播文明三利器 之一,演说在晚清的兴起,令人瞩目。整个20世纪中国,但凡有效的思想启蒙或广泛的社会动员,都离不开 演说 这一利器。正因此,对于现代 演说 的研究,不仅涉及其具体内容,更牵涉演讲的立意、文体、姿态、听众反应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视角。而所有流传久远的 伟大的演说 ,不仅系于演说者的个人才华与诉求,更与整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相契合。 正如作者陈平原教授所言: 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时代社会是否活跃、政治是否开明、学术是否繁荣的重要表征。 本书亦希望借助那些隐匿于寂静深处的 演说 ,寻找触摸历史的入口。
《中国历代文论选(1卷本)(繁体版)》是在《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的基础士选编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钱仲联参加校订全书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张海珊、李庆甲担任先秦及近代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汉、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唐、宋、金、元部分的编写工作。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辜鸿铭一生著作多用英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战前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 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有影响、代表性的著作。该书原名《春秋大义》, 又名《原华》,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 文明救西论。书中强调中华民族具有深沉、博大、淳朴和灵敏四大特征,指出儒家不是宗教, 却在中国扮演了宗教的角色,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多方比较。本书出版后,立刻在西方 尤其是德国产生轰动效应,很快就有了德文、法文等译本,后来还被译成日文。 这部中译本,由黄兴涛教授和宋小庆先生合作翻译,1996 年初版,是《中国人的精神》 的完整译本。后来多次再版。这次新版,又有少量修订。附录部分,则收录了胡适、 罗家伦、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芥川龙之介、清水安三等人谈论辜鸿铭的文章,但
本书是著名教育哲学家格特 比斯塔教育三部曲之二。比斯塔深刻地洞察到,过分关注对教育结果的测量,无形置换了对于教育目的的讨论,好教育问题几乎不见了踪影。比斯塔回溯了当前的循证研究、问责文化和消费主义等如何影响了教育实践,邀请我们去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发展出一个以教育的资格化、社会化和主体化为脉络的分析框架,并指出测量的使用看似提高了教育的质量,但实际是错置了教育目的。比斯塔探讨了为何当今好的教育难以实现的原因,并提出从教育的政治、伦理和民主的维度,以一种更包容、精确的新路径来参与好的教育的具体建议。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
这本书汇集了钱穆所做有关中国文化之十二次讲演的讲辞。先生就中国文化之 中心思想 进退升沉 终极理想 中庸之道 前途展望 等内容详加发挥,逐一阐述,指出心性修养乃中华文化传统精要所在,而心性修养之道当上溯于孔孟教义,此诚中华文化精义所在,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善加体会,善加推扩,方能体会和弘扬中华文化之大义, 惟此最为我中华文化传统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有其大贡献之处。 读此书,庶可见中国文化影响之悠久伟大,实有超乎一般想象之上者。
16世纪,意大利西北的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传说生而有胎膜的农民在某些夜晚陷入沉睡时,其灵魂会 飞往 田野里与巫师 战斗 ,以保护庄稼收成。 这些男男女女,名为 本南丹蒂 ,字面意思即 慈善的行者 。本南丹蒂是些什么人呢?一方面他们宣称自己反对女巫、男巫和他们邪恶的阴谋,治愈了一些因巫师的加害而受伤的人;另一方面,和他们的假想敌一样,他们骑着兔子、猫或别的动物参加神秘的夜间聚会。然而,他们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祈求丰收的仪式却被教会斥为异端巫术 历史学家金茨堡依据宗教法庭审判档案,着眼于审判官和被审问者之间的互动,不仅生动描述了这些农民如何在教会权威的压力之下,对自我身份产生混淆,进而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还复原了这一时期民间文化和农民的心理世界。 在这部书中我研究了16世纪
学者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围绕 情动、物质和当代性 三大主题的一次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三大主题相互关联相互辉映,共同揭示文化问题终影响了人的情感、文学、艺术和商业,影响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渗透和左右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场打破旧有理论框架的文化研究盛宴,是对当代性富有成效的追根溯源,引出令人深思的质询:在当下时代,是否还存在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和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否已被物质、符号、机器、流量、数据等摧毁取代?
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知识呈碎片化,涉及多种类型的行动者以及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两种主要话语实践。为了更好地分析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研究领域,本书将场域作为分析单元,尝试以一种融合的方式探讨该领域,亦不忽视其内部的异质性。在正式讨论开始前,本书介绍了学科、跨学科、多学科和超学科的概念,讨论了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研究的学术起源。之后,作者借助学科间性的概念,以管理学作为学科桥梁,将涉及多学科的艺术管理研究进行了整合,也从组织视角对艺术管理和文化政策领域进行了分析,强调组织分析层面的重要性。作者还探析了更为传统的文化政策概念,审视了文化政策的一些概念化过程,指出了文化政策研究的多学科特征,介绍了研究文化政策的不同路径。后,作者从认识论层面探讨了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的场域,介绍了知识生产
看客的目光跨越百年交汇于纸面,视觉研究手持隐秘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座晚清民初的图像宝库:上海开埠庆典图像里的民族主义和政治博弈;女性形象在近代大众文化中的首次突围;民国画师平衡新与旧的美丽;报刊编辑开启对新娱乐的追求 本书考察近代视觉文化中的具体问题,分析晚清民初文化交融背景下,大众文化中视觉符号的形成与变动。从《点石斋画报》到《时报 余兴》,从美女月份牌到时装仕女图,作者关注画报、广告、印刷、电影等媒介,回应视觉文化研究中谁在看、怎么看、看什么、什么东西可看等核心问题,期待与读者一起睁开眼睛,看见近代视觉文化中被 视而不见 的新变,思考过去与当下。
文化是当今哲学关注的热点,文化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文化及其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熔文史哲于一炉,富有哲学的崇高、史学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非凡百年》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网播出的同名百集节目官方授权图书,由百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主持人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事件、典型人物及深远意义为线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引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征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生动呈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激励广大党员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用葡萄牙语讲好中国故事》是 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系列图书的一种,通过讲述100个故事(其中25个故事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旨在向世界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这些故事中,既有 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白蛇传 等神话传说,又有显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大运河、长城、赵州桥等千古传世之作;有传统的民俗,如门神、舞狮、剪纸等象征丰富的文化符号,还有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人物故事,如郑板桥、白居易、岳飞等名人的故事。
本书是大变革时代中的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实录,以日记体记述十余年中作者的思想变化历程。其中涉及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思潮与社会、旅行与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作者力求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来思考与解释现实中产生的种种疑惑与问题。 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单凭档案馆里的枯燥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思想记录,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能了解我们在那个大转变时代在思考什么,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喜怒哀乐与心境,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失望、苦恼、快乐、希望与思考。 通过这样一位饱含激情与智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日记,读者可思索历史,可感悟生活,亦可遥想未来。
《知堂谈吃》为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所作关于吃食的文章的结集,由著名出版人锺叔河先生编选。自1990年初版,2005年再版,并多次重印,销量非常不错。 民以食为天 ,关于吃这个人生di一事儿,读者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是名家谈吃,同样一种吃食,名家的笔下所流淌出来的文字,让我们领略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背后的知识和精神。正如编选者锺叔河先生所言: 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审读本书,那自然是愉悦的。今本《知堂谈吃》较之前两个版本文章有了大量的增补,由九十四篇增加到一百三十九篇,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排列。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 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中国经典十种》的修订本。本书凡十讲,涉及《周易》、《论语》、《老子》、三《礼》、《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十种中国经典作品,揭示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的特征。新版增加了 文献选读 一目,又于 参考书目 中增加了新近出版的参阅作品。本书定位为面对大学生的通俗浅近讲义,探讨何以正确阅读传统中国经典、
闻着臭,吃着香 ,臭食,天生自带一种让人欲拒还迎的魔力。 虽然相关资料寥寥,但臭味在中国饮食中的地位不低,中国人吃臭食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本书剖析了食臭的成因,探究了食臭的历史、地域与民俗,勾勒出一幅中华臭食地图,并结合作者几十年间在各地品尝、品味臭食的体验,为大家奉上了诸多美味的臭食食谱。 徽州臭鳜鱼,绍兴霉千张, 长沙臭豆腐,柳州螺蛳粉, 金华烂菘菜,皖南毛豆腐, 东北臭大酱,宁波臭苋菜股 臭菜,也可以千里飘香。
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议题,从 两个结合 的基本问题与核心要义、 第二个结合 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深入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及其重大意义、文化的力量等十个方面展开,深入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剖析了文化与文明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影响。书中特别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书中丰富的创新性观点不仅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根脉精髓,也为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