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书画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沈从文说文物》系列,包括 织锦篇 民俗篇 服饰篇 器物篇 书画篇 等五册,收录了沈从文后半生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分册简介: 《沈从文说文物 织锦篇》 本册收录了沈从文的一些有关织锦类的考古鉴赏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沈从文把研究文物数十年里经手过眼数以万计丝织品所积累的经验按时代一一梳理,佐以实物图片,展现出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织锦文化。 《沈从文说文物 民俗篇》 本册收录了沈从文有关民俗类的考古和鉴赏文章,对中国古代民俗中龙凤等人民素所喜好的形象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各时
爱新觉罗 胤禛(1687年 1735年)是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曾自号 圆明居士 破尘居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继位成为皇帝,在位十三年,于五十八岁(1735年)去世。年号雍正,庙号世宗。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是康熙( 圣祖仁皇帝) 的日常示训、由雍正(世宗宪皇帝)亲自记录编辑而成,共二百四十六则。该书于雍正八年刊印。 圣谕广训 是康熙( 圣祖仁皇帝) 颁发天下的圣谕十六条、由雍正(世宗宪皇帝)亲自对每一条进行阐发讲解而成。该书于雍正二年刊印。 四、 世宗宪皇帝圣训 , 全称为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教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 ,分类辑录了雍正在位期间的诏谕而成, 雍正(世宗宪皇帝) 曾敕命大学士编集了一百五十九卷本 世宗宪皇帝实录 ,后由乾隆(高宗纯皇帝)将之精选编辑为 世宗宪皇帝圣训 三十六卷, 该书于乾隆五年刊印
《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梅花审美》)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穖性最为突出者。如论梅之开发利用,历史远及七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从采用梅果于祭祀和烹调(增酸味,催肉熟),经过汉晋南北朝梅花欣赏的兴起,再经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的发展,通过北宋梅文化象征之生成尤其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元代梅文化高潮延续,直到明清梅文化之稳定发展,真是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一时期的特殊性。
《中国文明的本质》力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为从近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崛起,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强”的来源。它在连续性文明和破裂性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卷三中,作者以“连续性文明”为视点关照从英雄时代(酋邦时代)开始到战国时代结束的先秦封建社会。摒弃西方社会发展的经典理论,从自身历史出发,深入思考中国夏商周三代从封建走向帝国的全责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秦镜文化研究》是一部聚焦秦镜文化的研究性图录。全书分为专题研究、附表和图版三部分。专题研究部分,主要从秦镜的色泽研究、钮式研究、缘式研究、涡云纹研究、菱雷纹研究、谷穗纹研究、奇异龙纹研究、凤鸟纹、数学问题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图版部分收录了二百余件秦镜,彩色印制,极具参考价值。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共收录商周时期甲骨卜筮文篇40篇,内容涉及战争、祭祀、农业、渔猎、建筑、手工业、鬼神、礼制、天象、生育、疾病等方面。每篇按“甲骨文原貌”、“原文和释文对照”、“文字演变与释义”、“释文、译文、价值和意义”顺序编撰。 “甲骨文原貌”由拓片原貌和摹写本两部分组成,是各卜筮文篇的原始材料,有助于文字辨识和确认。“原文和释文对照”真实客观地展现了甲骨卜筮文篇的原貌和考释得来的文篇。“文字演变与释义”列有各相关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三种书写形体,既反映了文字字形在上古时期的历时发展过程,也为古文字研究尤其是甲骨文研究提供了间接依据,还能为书法艺术提供参考。“释文”是对有关文字本义的求证,能为古文字语义源头的探寻提供直接证据;“译文”紧扣文意,表达清晰,符合中国
公元前4世纪,也即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地区同时出现了集学术、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机构,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及希腊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堪称世界文明早设立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学术与思想文化中心。稷下学宫则是中国文化早的国办大学堂,也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它是当时诸子百家学派思想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本书汇集了中国和希腊两国学者的文章,内容涉及稷下学宫研究、柏拉图学园研究、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等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比较研究,也有较为微观层面的探讨。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以其独特体系和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中国传统服饰史料,对于发扬传统,建设中国现代服饰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1-4)(套装全4册)》从亚洲各国、欧洲各国、非洲各国、美洲及大洋洲各国逐次介绍,涉及120个国家的近700处遗产地。内涵丰富,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信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仅能给予读者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读者对自身生存世界的发展、变化的理解,以及这些遗产与当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从中领悟到政治宗教、民族文化、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内在联系。
碑刻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播载体,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当时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军事的、宗教的、民俗的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它的补史证史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 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嵩山的碑刻漫山遍野,林立如树,密密麻麻。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嵩山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 手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对嵩山碑文石刻的考查和研究,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嵩山文化。
徐渊撰的《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精)》为《仪礼》丧服篇逐句精读与讲注。对《丧服》所涉及的相关服叙和服制内容进行了穷尽性的图注,并且将文本与图表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对《仪礼·丧服》及《礼记》关于丧服的若干篇目所要表达的内涵尽览无余,以补历代丧服篇图说讲注粗糙之憾。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本书由南开大学宁稼雨先生主持的《英中学刊》中的 栏目“中国叙事文化学”整理而成。这一栏目从2012年创办至今已有8年历史,共有4000余篇学术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以对文献资料的占有和分析为基础,以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为核心,以对资料做出文化阐释为归结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体系。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为主要体裁的书面叙事文学作品及这些作品在时间上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