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人们常用四书五经概括儒家思想,但从学术角度看它们乃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一个相信天生万物,一个认为理在气先;一个主张成己成物参赞化育,一个执着于道心人心成圣成贤。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成为共识的今天,显然有必要对二者关系加以清理、分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认为,儒学是一个以天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天人之学有机整体:《周易》彰显天道,《中庸》论述天人之间的理论关系,《大学》则在现实层面对则天而行的实践活动加以阐扬。在这样一个核心或基础的结构之上,儒学的其他著述,如《春秋》《孝经》以及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都可以得到比较合适的安顿和解释。该书写作上以传统的文本注释为经,以现代论述为纬,对《周易》《中庸》《大学》三部经典文本进行全面注释解读,并对重要的概念、命题等进行深入讨论,
本书是我写作二十年的文集,是我从事文字工作的记录, 或许更确切地说,是我不努力工作的记录。二十年走过的路, 歪歪斜斜,留下的脚印,稀少而凌乱。书名取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然而 此中人 究竟相应了呢?还是没有相应呢?中西古典学术的内涵,既深且广,难以言尽,而此书中的文章,早已不足道。可是,此书虽然还不是我想说的话,但毕竟有我想说的话,这也许是本书可以留存的一个理由。然而, 善读书者实在不此书,而不善读书者读此书又无益,因此,此书在理论上是不应该有读者的。 编辑文集*初是出于张新颖和刘志荣两位先生的促动,黄德海先生和綦小芹小姐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文集收入了和裘小龙、陆灏两位先生合写的三篇 武侠小说三人谈 ,可见我们当年的意气风发,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犹忆一九八六年 王国维 一文初成时,陈思
本书原名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本书中,林语堂用坦率幽默的笔调、敏慧明达的语言,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生活情趣一一道来,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社会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这部描绘中国社会的精彩画卷、剖析国人性情的巨作,甫一面世,便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广泛流传。
作者简明清晰地讲述各个时代主流毒药的毒理作用、中毒症状、治疗方法等知识,同时还为读者奉上超多个引人深思、无比生动的毒害故事。 作者为读者朋友网罗了30多段全球毒杀怪案、毒史奇谈,诸如:苏格拉底之死、埃及艳后战败后之死、波吉亚家族与美第奇家族毒药谋杀故事、塞勒姆女巫审判案、杀人狂魔玛丽 安毒杀故事、希特勒自杀事件、东京沙林毒气事件、人工智能之父艾伦 图灵悲剧、华盛顿炭疽袭击案、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中毒毁容事件
在《只工作,不上班》一书中,作者林安以 都市青年观察者 的身份深度采访了20个自由职业者,以感性、细腻但又不失洞察力的笔触将20位自由职业者 非常态 的工作、生活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记录了勇士们的梦想、奋斗、坚持、迷茫与困惑,让读者了解那些不上班的人生,也许他们也可以踏出勇于改变的*步。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 题记》中却说, 新文化运动 是讥嘲《新青年》的人 另起 的名目,随后 反套 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 新文化运动 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 反套 在《新青年》身上? 五四 与 新文化 是如何被 焊接 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 五四 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 另一个 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 另起 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 起点 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 起点 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 起点 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 五四 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
◎ 出/版/说/明 2016年12月,本书英文版Crossing the Gate:Everyday Lives of Women in Song Fujian (960-1279) 在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即获海外汉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美国图书馆联合会(Choice)给出 强烈推荐(highly recommended) 的评语,认为 作者极具挑战性而又鼓舞人心的研究,为中国古代社会性别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 2019年6月,简体中文版《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首次公开发行。 ◎内/容/简/介 探寻宋代社会的「女性空间」 高彦颐 倾情作序 邓小南、伊沛霞、艾朗诺、柏文莉 联合推荐 ----------------------------------------------- 门闾、车轿、寺庙、墓室 重构女性的物质生活 从性别研究角度阐述「宋元明转型」 ----------------------------------------------- 在探寻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与自主性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本书立足于 宋代福建女性 这样一个大
浩浩中华,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保存完好的服饰文化,它们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鲜艳夺目的色彩审美、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它蕴涵着的深沉凝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本书将引领你用更多彩的目光来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服饰的文化韵致以及它那永远不可能被挖掘穷尽的价值。
历史上的中国,每逢改朝换代,士人的出处便成为知识分子的伦理问题,亦成为日后知识分子讨论的焦点话题。就较近的历史而言,明末清初的士人选择仍牵动今人的心。但历来讨论此一问题者,多持遗民与贰臣界线分明、水火不相容之论调,而谢正光指出这并非历史的事实,清初重夷夏之辨如顾炎武者,也与新朝大臣颇多往来。 本书所收各篇,即放弃用 政治操守 做单向性的探讨和阐释,尝试考述遗民与贰臣间的社会关系、治学方向、伦常日用、性情志趣等,推求所处之境与论交之由,呈现出远比一般认知复杂的清初文人圈子与历史现实。 本书是《停云献疑录》之后谢正光的第二本学术随笔集。
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 文明 成为一个高频词。而讲到文明,又很难避开 文明的冲突 这个话题。古与今,中与西,文明研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历史研究或文化研究等,而是一种跨学科和比较性、综合性的学问。它是长时段的,考察从古到今各大文明的历史、哲学、社会、文学艺术等的总体状况,或者说,基于既有的理念框架,对这一切加以总体性的分析、鉴别和评判,包括价值评判,是有着更宽广的视野与格局的研究。《文明的命运》一书借由中与西、古与今的对比和观照,展示出今日之中国全新的世界角色与担当,塑造了崭新的历史形象。
本书以一部日本漫画《翼赞一家》为主角,结合战时珍贵史料,与手冢治虫、长谷川町子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日本漫画家的早年经历,考察了媒体组合是如何成为 二战 时日本政治动员的一种有效手段。作者还认为,时下的媒体艺术和 御宅族 文化的起源并非传统或后现代主义的产物,而是战时宣传的结果。
在日本,给日文中的汉字贴上异质性的标签,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看法,但这样的汉字观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究其源头,本居宣长《〈古事记〉传》中将汉字视为借来之物的观念,对后世日本的汉字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本书中,子安宣邦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知识考古学式的分析工作,回顾了明治时代以来日本思想史中 汉字问题 的来龙去脉,选取了本居宣长、山田孝雄、太宰春台、龟井孝、武内义雄、井上哲次郎、时枝诚记等日本学者的相关论述,重现了汉字在日本是如何被打上外来标签的文化史过程。 作者试图由此阐述这样一个批判性的观点:对于日本人来说,汉字既不是排他的、产生自我之异端性的他者,也不是接受者自身语言认识必须承受的、作为外伤之异质性的他者。汉字和汉语,其实是日文、日语得以成立和发展的 不可回避的他者 ,是
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历史,因而历史本不分科,况且中国治学讲究贯通,素来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学,无非分科的学史和分科的历史两种,前者为用各个学科现在的形态追述出来的学科发展史,后者为用不同学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门别类的历史。其共同性则是以后出外来的观念系统重新组装历史。恰当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学史、近代以来学科发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来的分科之学三者的联系分别,才能掌握关键,沟通而不附会。
周嘉胄、洪刍、陈敬撰,陈云轶译注的《香典(手绘彩图修订版)》以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为主线,分别记述了历代名香的特性、提取、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等香器的用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敬香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不仅对诸种天然香料的种、采、制、用等各方面知识有平实记述,而且在这一记述中更展示了中华香文化的悠远与沉厚。 本书辑录《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在编辑、译注时,舍弃了其中内容重叠的部分,这样既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人对天然香料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对香的人生自觉,同时又省去了读者可能遭遇的无益的重复阅读。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碧山12:建筑师在乡村》是 碧山 系列第12辑。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乡建,大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农村从事乡土建筑的营造,并随着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本书即以建筑为媒介,展示了国内外诸多建筑师在中国乡村进行的多项实践活动,并从建筑师、学者、评论家、媒体人等不同的视角,重点讨论了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深入乡村建设中进行的思考与反思等。本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语言流畅,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建设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今天世界上每五人中就有一个用筷子进餐。大约7世纪以来筷子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一种独特饮食习惯的产生。因此有学者指出,依照取食方式的特点,亚洲存在着一个独特的 筷子文化圈 ,它同时与儒家文化产生和影响范围相一致。历史上,筷子的地位和使用,随着北方面食的出现和普及、南方消费大米的增加、茶点的流行以及合食制的产生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与之相关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形成。筷子还被赋予了美好的爱情意义和道德价值,而不同材质的筷子也有独特的内涵。随着现代消费主义的流行,一次性筷子风靡全球,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环保问题。
江西詩派 是宋詩的代表,不僅是宋代詩壇勢力龐大的文學社群,同時它以特殊的社群觀念及創作型態,更是中國詩學流變的關鍵。 江西詩派 以黄庭堅爲輻射網絡的核心,走向了 宗杜 及 杜詩 山谷詩 的路線。吕本中的 江西詩社宗派圖 給予其賦名, 江西詩派 作爲典範因此成形。本書通過整合多源的研究成果,意在爲宋詩與江西詩派這一課題建立總體的意義指向,從而試圖爲籠罩江西詩學的種種問題重新建立起有機而動態的意義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