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 可取之处
本书是当代 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近代 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首届向全国 古籍整理著作”、“首批向全国 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 加完善的版本。
孙机先生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此书,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 是浅显易懂。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该书对周制和秦制这两大制度文化遗产的优劣做了简要评述,主张摒弃周制和秦制的负面内容,鉴取其 可取之处
“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文学通史”是第壹套真正意义上的西语文学通史,且不限于西语,盖因它起自西班牙作为相对独立的王国——西哥特,迄今为止,延绵一千五百余年,横跨欧美两个大陆,涉国二十,外加古代玛雅、印卡和阿兹台卡文明之遗产。通史凡五卷,由《西班牙文学:中古时期》《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西班牙文学:近现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古典时期》《西班牙语美洲文学:近现代》构成。《西班牙语美洲文学:近现代》展示近二十个西语美洲独立国家的文学从步履蹒跚、筚路蓝缕到繁荣昌盛,及至轰然“爆炸”的艰难历程。独立革命后,百废待兴的新生国家并未顺利进入发展轨道,文明与野蛮、民主与寡头的斗争从未停息。而后,印第安文学,尤其是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再发现催化了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崭新的肌理,激活了西班牙语美洲
本书从《道德经》是一部以“道法自然”为公理性假设且具有严密逻辑的哲学著作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全新阐述和释译,力图克服传统注家的逻辑缺失。全书基于《道德经》各章内容分别阐述:什么是“道”,如何认识“道”的本质特征(“无”),如何认识并遵从“道”之“无‘为’”与“无‘不为’”准则,如何认识并纠正“不道”等人为行为等问题;还阐释了《道德经》的自然宇宙观、社会系统思想、认识规律的方法论;还阐述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本书叙明明代刻书进一步精致化、艺术化,使得刻书成为文化产业。继而,作者从明代书籍生产史切入,讨论自明代嘉靖、万历图书生产兴盛伊始即伴随着的对当代图书生产的自省和批判,探讨明代图书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联。主要内容包括:建阳书坊在嘉靖前帝国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意义;从帝国藏书、刻书优势地位的丧失看毛晋刻书的意义;从《宝颜堂秘笈》的刊刻看明代图书生产中的主编角色;文书与政治争斗;从万历年间朝鲜诗的编刻看明代图书生产方式和文化功能;明代的唐诗刊刻及其文化意义。
《归来集(卷二)·自我与他者:比较视野中的中西文化》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探讨了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思维方式及其发生的规律——这直接导致了“人类意识发生律”的提出——并以此作为方法论原则分析了科学精神在中国的“移植”和中国现代文明的创建、研究了作为文化的重要体现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原理、阐述了作者对于学术活动的伦理观念。作者通过《归来集(卷二)·自我与他者:比较视野中的中西文化》申明了一种对于文化的立场,一种对真、善、美如何体现于文化之中的看法,值得愿意对我们身边的文化现象做一些深入思考的读者参阅。
《群书治要》为唐代名臣魏徵等人编撰。唐太宗李世民喜此书而手不释卷。该书为后来“贞观之治”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文化的涵养、历史的借鉴和方法论上的准备。 为了使《群书治要》一书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为更多人所认识,现在我们隆重推出《〈群书治要〉导读》一书。本书由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北京大学博士后导师邹建平教授担任主编,同时由多名专家组成编委会,开展相关编撰工作。一是对收入《群书治要》中的六十余种典籍做了提要,其中多有内容、版本以及魏徵选取标准和用意的说明;二是对一些生僻字加以注音;三是对部分重点语句加以解读,基本上在今译之后,阐明其告诫借鉴意义,且多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古为今用。 该书不仅是党政干部的施政宝典,也是各类管理者的管理全书,更能给普通大众在修身、齐家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扬之水著的《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精)》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着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美丽的风景人人爱,美丽的书店风景我更爱书中的图片并非出,自上好卡相机与技术,多数摄于数码照相机未流通前,它们也许模糊、也许角度不佳、也许光线不足,但记录了我几十年来的一段段旅程,因而成了我内心珍藏的一张张明信片。 在拜访的书店中,由钟芳玲所著的这本书《书店风景(精)》第二十三章介绍的“鲍德温书仓”(Baldwin's Book Barn)无疑是令我印象很深刻之一犹记初访“鲍德温书仓”是1993年秋天、树叶转黄之际,在如梦似幻的古朴书仓中遇见了主人汤姆·鲍德温(Tom Baldwin)和他的小狗Crunch,并拍下了他们的独照与合影,那是我早期很喜欢的一组照片。一些书店无论设计装潢如何讲究与昂贵,也难以营造出“鲍德温”的场景、气氛与历史感。阔别十五载,我于2008年夏天重访,还住进了书仓,并与主人和他的继任小狗Pip成了挚友,那次愉悦的经历也
本书对现代汉语的非自足构式进行全面考察。把内嵌性黏着短语、对举性的非自足构式、依存性递接句等纳入统一观察视野,进行多层次的分类研究。区分了:内嵌性黏着短语与外置性黏着短语,定位性黏着短语与非定位性黏着短语,前置定位短语与后置定位短语,加词性、体词性、谓词性黏着短语,黏合式黏着短语和组合式黏着短语,独用性黏着短语与呼应性黏着短语;区分熟语性对举与非熟语性对举、并立性对举与依存性对举、互依性对举与偏依性对举、叙述性对举与元语性对举。对若干有代表性的非自足性构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个案研究。从句法、语义、韵律特征等角度,综合分析各种非自足构式的结构与功能,探究了其中蕴含的句法、语用机制。
本书是当代 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近代 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首届向全国 古籍整理著作”、“首批向全国 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 加完善的版本。
太和殿作为故宫中体量、等级都无出其右的建筑,除了宏伟的造型、华美的装饰赋予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之外,从整体的柱架、屋顶,再到局部的榫卯、斗拱,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古建筑的高超技巧与智慧。本书作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古建专家周乾博士曾参加太和殿大修工作,他将带领读者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地了解太和殿设计和建造的巧妙之处。搭配以500幅彩图和历史背景介绍,从视觉和文化层面将太和殿更为丰满的呈现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