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本书由凉山彝族农民工在新疆棉田与凉山故土之间的 往 和 返 两部分生活构成。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彝族人流入新疆棉田成为农业雇工既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地用工需要与凉山彝人谋求生计多样化之间的共谋。凉山彝族农民工候鸟式 春去冬回 的流动状态,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影响,但更是他们在成立家庭后主动对生计和生活所做的安排和调整,是他们对主观荣誉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过程。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终身执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任教。于中国古典词曲研究精深,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词学通论》《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霜厓词录》《霜厓曲录》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多种。在20世纪吴梅是能够和王国维相提并论的戏剧学大师。 《顾曲麈谈》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于曲律论,吴梅用极简练的文字揭示了宫调的实质,为现今曲学理论广泛采用。制曲范畴则兼顾戏曲的文学鉴赏和社会功能,对前代的。《宋元戏曲概论》对戏剧发展史作了拓展,尤其是王国维论著未论及的明清两代殊有贡献。吴梅凭借私人藏书,开出明清两代的曲目、剧目,有筚路蓝缕之功。
本书从审美和美学出发,站在现代人类的角度对凤凰这一中国特有的祥瑞符号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作者在占有大量凤凰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凤凰神话的发展、演变以及退场进行了系统梳理,运用当代中外哲学、伦理学、美学和文学理论辨析神话与现代知识系统、凤文化现象与中国古人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关系,认为凤凰是原始诗性智慧的产物,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是华夏古老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该书是 中华凤文化研究书系 中的一种。以凤崇拜为切入点。阐释了早期凤崇拜产生的原因,详细论述了 商周时期 秦统一后 凤文化内涵和凤形象与人间神灵崇拜系统的关系,同时论及凤如何贯通中国传统 儒释道 思想。梳理了凤文化内涵的变化,揭示了凤职能从崇拜到象征吉祥、和美、奋进的过程,肯定了凤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书图文并茂,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普及性。
《凤与中国民俗》为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基金项目 中华风文化书系 之一种。本书以凤的形象与文化内涵为立足点,从凤与中国民俗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凤在中国民间信仰、民俗生活、礼仪节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中的艺术性表达,并阐释了凤民俗在当代传承发展的价值、原则与方式。
本书以丝路主题贯穿,用京剧脸谱这种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丝路历史文化、地域名城、物品人物进行艺术展现,读者既能了解丝路的历史、文化、名城、品物,又能欣赏脸谱的流派、线条、色彩、寓意、巧思,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赞叹雄浑壮美的中国古代文明,即以丝路为线穿出一挂脸谱明珠,以脸谱为点绘出一幅丝路百科。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牵牛与织女”、“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 8 篇文章构成,研究对象多涉及神话、传说、歌谣、建筑、砖雕、碑刻和墓葬等。
《中国读本》作者苏叔阳先生以其独立的创作视角、自在的创作激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哲学起源、伦理道德、经济影响、艺术成就、生活习俗等,客观地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在这条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还开始重新审视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引人深思。本书文字诗性优美,百余幅精美图片更是呈现出一幅精彩纷呈中国画卷,成为一部认识中国、发现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权威读本。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蒙古族》是对蒙古族设计文化的抢救性整理工程,全卷约80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蒙古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艺术等,是对蒙古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蒙古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在中华文化中,凤与龙是早期最重要的图腾,凤同龙一样也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祥瑞符号。凤代表追求光明、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凤形象已深入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求仙、祥瑞、科举、隐逸(士不遇)、爱情等五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凤凰(凤)形象在文学中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基本梳理出一个凤凰文化意蕴的文学脉络。
《古今和歌集》是继《万叶集》之后日本第二古老的诗选,也是日本史上*本奉敕编纂的和歌集。《古今和歌集》成书于平安时代,共分为二十卷,主要聚焦于“四季”和“恋歌”这两个中心主题。作者多为宫廷诗人,善于运用艺术化手法增添诗歌的趣味,诗风丰富多样。《古今和歌集》影响深远,是过去一千年来日本文学传统的瑰宝,至今许多评论者仍视此书为日本文学的*之作。 本书从《古今和歌集》的上千首和歌中遴选300余首风格各异的和歌名作精心翻译,中日双语呈现并佐以作者简介及精辟批注,以助读者了解日本的和歌艺术以及背后丰饶的情感世界、风物人情。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独龙族分卷,结合独龙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居住背景,分别对独龙族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礼俗等内容加以梳理,选出代表性的50个典型案例。编写团队从案例的材料、形态、结构、功能、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考证、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解读,以图像的形式对案例进行解构分析,归纳整理出能够较为全面反映案例设计特征的图例与文字。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中国人的德行》以犀利之笔剖析中国底层民众,是*能唤起读者同理心的观察记。
当代的凤乐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凤乐舞 为主题,从凤与凤乐舞总论、凤与传统礼乐思想及乐律乐器、凤乐舞的历史流变、宗教民俗与少数民族中的凤乐舞等几个角度对中华凤乐舞进行了立体全面的研究与阐述,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凤文化、促进凤乐舞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本书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成果。
本书介绍了傣族的语言、艺术、服饰、建筑、饮食、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读者可以领略到傣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为读者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书为中文和泰语对照版本,不仅满足中国读者对傣族的了解,也让泰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神话起源于远古,从史书中走出,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改造,而后演变成小说走入民间,忠实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时代变迁。中国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宗教神话、民间传说三大板块,其中创世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宗教神话有老子得道、三清四御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天狗食月等。这些神话看似繁琐复杂,但如果对它们进行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个时代的神话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时代烙印。 本书特别收录并整理了中国神话史,并以此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神话脉络,将中国神话相对系统化地整理出来,让读者更明了地了解中国神话的发展史;在条目部分,收录了近1000个神、仙、妖、怪、神兽等,以趣味化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读懂中国神话。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分为东北的地方沿革、边界交涉、东北居民史的考察、东北的主要民族与人口分布、东北境内的汉族、东胡系各族、蒙古族、满洲旗人等八章,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政治建置沿革、民族等问题,并附图表及“东北新图”一幅。
本书为我社重点基金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一,书稿约5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藏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手工艺、民俗宗教造像等,是对藏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藏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本书旨在从手工艺设计的视角,诠释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造物艺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展现与释读,将抽象的文化研究落实到具体的事象中。本卷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全书共收录了100个案例,包括畲族传统建筑7例,传统服饰27例,传统食具6例;传统生活用具21例;传统生产工具13例,传统手工艺6例;传统民俗与宗教造像24例,基本囊括了畲族传统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书稿以数码图像与文字叙述的双重手段,为当代畲族凝固下一段时空,成为一个畲族文化的 时空胶囊 。通过对这些器具的形态与功能的呈现与文化内质的剖析,全面展现畲族传统生活方式,在体现文化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中展现畲族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