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凉山彝族农民工在新疆棉田与凉山故土之间的 往 和 返 两部分生活构成。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彝族人流入新疆棉田成为农业雇工既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地用工需要与凉山彝人谋求生计多样化之间的共谋。凉山彝族农民工候鸟式 春去冬回 的流动状态,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影响,但更是他们在成立家庭后主动对生计和生活所做的安排和调整,是他们对主观荣誉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过程。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
本书为通俗易懂、清晰直观的国风普及读物。其内容选取了五大类传统手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其工艺流程、简略技法、成品式样等。 第一部分华彩霓裳,介绍传统服饰中用缂丝、香云纱、苏绣等手工艺。 第二部分饰物风华,介绍传统饰品中的绢花、绒花等用到的手工艺。 第三部分掌上风艺,介绍民俗活动中团扇、手帕、香囊等手工艺。 第四部分文房雅事,介绍传统文房中墨、手工纸等的手工艺。 第五部分佳肴美馔,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传统食物酱油、月饼等的制作。 书中展示的内容皆为考据后手绘,插图精美,也是一本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书。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 岛屿文化 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充分重视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海南岛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区域研究的视角下具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
藏戏是中华民族戏剧中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族戏剧艺术的 活化石 ,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国内外影响广泛。本书是藏族八大经典《文成公主》《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诺桑王子》《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白玛文巴》等的全译本,其主要内容皆在教化世人崇尚善良、诚信、友爱、和谐的美德,传播正能量;旨在传承和发扬藏民族在中华民族优秀戏剧文化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该书是壮族师公举行法事时演唱的歌,由二十四个古壮字手抄本组成,全是诗歌体裁,讲究押韵,诗句优美。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古人行孝的感人事迹,奉劝世人诚心行孝,行善积德,知恩图报,建立和睦家庭,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本书通过对布依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 深描 ,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 制度文化丛 画卷,生动再现布依族古代社会独具民族风貌的生产生活场景。布依族古代社会的 草根 规则,宛如山坳中盛开的鲜花,点缀着盘江大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在润物细无声中形塑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今天,我们无论纵向回顾历史,还是横向观察社会现实,都能发现布依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在穿越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展现新活力,迈向现代化。
书稿立足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文本为中心,既阐述白马人的生命信仰与文化表述,又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研究力图从生活在川甘交界处的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 池哥昼/跳曹盖 仪式个案研究为切入点,将从前白马人分置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艺术、文化遗产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相关文化事像用 仪式 连接起来,置于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框架下进行综合研究,并搭建起理论探讨与田野实证互补、共时维度与历时维度并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的立体研究框架。 在白马人的一生当中,仪式贯穿了他们整个生命,它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可以观察他们是如何阐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以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理
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是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孝文化。本书以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三个主要方面挖掘了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的因素:各少数民族的人生礼仪、节庆活动、人际交往、起居祝福等风俗习惯真实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孝文化精髓,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中存在着大量孝文化的精彩传述和描写,各级学校教育中保存有丰富的孝文化素材。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于1968年—1983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书信、散文、小说等作品。书中收录的25首旧体诗词,大部分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时创作的,诗里既有对乡野生活、塞北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有少年凌云志的情感抒发。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这些书信是他的旅行随笔。这些随笔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这些书信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追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初识哲学》。
《美美与共2019》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9年日历,是一本以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为主题的摄影日历书。作者多年来观察、记录、拍摄广西各民族,其摄影作品独具风格,很受欢迎。本日历所选的380张摄影照片,是从作者多年观察、记录、拍摄广西各民族的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展现了广西各民族的民族服饰、劳作或活动场景、生活器物、风俗习惯和节日风情等。一幅图配合一日日历,采用日历与图片相配合的形式,展现了广西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魅力,体现新时代广西各族人民美美与共,团结奋进,同心协力建设美丽广西的美好追求。 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广西各世居民族的摄影作品集,又具有日历的实用功能,还可以作为广西旅游指南,兼具记事功能(日历后留置的十几页白页可供读者作记录用),可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要。 【作者简介】 梁汉昌
东巴是东巴教的祭司,被视为 智者 ,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的知识分子。在村民眼中,东巴德高望重、无所不会,既负责主持宗教仪式,也肩负守护乡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古老的摩梭村落油米村位于离丽江约 300 公里的宁蒗山区,传承着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的东巴文化。这个小小的村庄被群山环绕,因偏居一隅,至 2020 年通路前,进村路途十分艰难。因此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东巴文化、摩梭民俗的原貌,目前油米村尚有 9 位东巴、2 位侠武(东巴的助手),一年仍举行 400 余场宗教和民俗仪式,这样活化的东巴文化遗产,几乎是硕果仅存。由于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作者的带领下,本书基于数年调研,用口述史的形式对村里的东巴、侠武的人生经历、日常生活、宗教仪式、社会交往等进行了抢救性记录。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边疆地区,以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嫩江流域、新疆塔城地区、黑龙江省黑河等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这三个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内三个人口Z少的少数民族,简称 三少民族 。 本书以 三少民族 谚语为载体,探寻这三个少数民族谚语与民族起源、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宗教文化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揭示 三少民族 历史变迁状况和社会发展信息、宗教信仰印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风俗体系。同时,通过对谚语的归纳分析,对深藏于文化血脉中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谚语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探究,寻找和挖掘谚语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并从语言学角度,对 三少民族 谚语表义和修辞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较为详尽清晰地呈现了 三少民族 谚
本书是一本从服装角度研究畲族服饰的专著,依托作者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详尽介绍福建各地畲族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畲族服饰以及畲族服饰图案在面料设计、创意装设计、配饰设计上的运用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油米村是一个深山里的摩梭古村,坐落于川滇交界的无量河畔。这里的村民是摩梭人的一个支系,自称为 阮可 ,意思是 江边人 。根据油米村东巴经书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喜马拉雅山。油米村三面环山,仿佛嵌在山坳一般,与周围的高山大川浑然一体。神山相伴、圣水为邻,这就是油米的摩梭人世代栖居的生境。独特的自然环境、迁徙历程形成了这里特有的方位观和生命观,虽地处偏远、物质贫瘠,但在东巴文化和民族礼俗的浸润下,这里的人们寄情天地,善待万物,过着团结和谐、怡然自乐的山间岁月。 油米村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东巴文化。小小的村庄,有 9 位东巴和 2 位侠武,其东巴文化活化传承的完整程度,在整个地区内都属罕见。为了探寻这个摩梭古村的村落形态和信仰民俗,本书作者在此进行了延续多年的田野调查,遍访油米三大家族
徐新建等所*的《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 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 黄土文明 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 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 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 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 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 事象。
本书以白裤瑶(瑶族支系)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为主题,从族群生存智慧下的服饰形成、生命记忆中的服饰技艺经验、服饰传统与民族文化等方面构建、再现了该族群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卓越的生存智慧。全书详述白裤瑶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并配有数百幅相关服饰技艺构成方法图片,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白裤瑶传统服饰承载的深厚族群历史文化,较为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白裤瑶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精髓。
《山西档案》开辟"山西名人访谈"专栏,从2012年到2013年连续两年12期刊载山西当代文化名人12位。他们有古建筑专家、书法家、国画大师、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绩卓著,蜚声海内外。开辟此栏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彰显三晋大地文化名流的成长经历、学术成果及影响。意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本书主要从家族史角度,对嘉祥曾氏进行了历史还原,尝试将关注点扩大到宗圣曾子家族的整体之上,以曾子家族发展的历史为背景,透过宗圣曾子家族的递嬗,来观照嘉祥曾氏在宗圣曾子家族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展现嘉祥曾氏的家族文化以及嘉祥曾氏与明清时代政治、社会间的复杂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是曾子研究的基础之作,填补了曾子家族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由口头创作转化为书写创作的第yi部诗歌总集。以往的《诗经》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制造了很多误解,夏传才先生利用自己多年研究《诗经》的全部经验和真知灼见,利用新材料、新观点对其进行综合辨析,纠正误读,回归常识,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诗经》读本。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讲《诗经》研究的十大基本问题;下编分十四类选讲了百首zui ju代表性的诗。在充分吸收和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处处体现着其卓尔不凡的个性解读。